老爸虽然工作很忙,但也有忙里偷闲的时候,他闲着的时候就写稿子,写诗。他从1802线指挥部回来,一个晚上,他关上门,大约个把小时,就写出了《哦,1802》这么一首诗。不久,这首诗就被《涉江》的编辑看上了,全文发表。“把那张工程竣工验收单卡在手里/你狂热的心动不要停息/记住炮火连天的日子/长长的战线上人流如织/总结并不一定意味着结束/验收只是新的开始/乘上疾驰的直达快车/让人车路陶醉自己/……我收藏着那张带有1802印记的车票/我收藏着那些工程验收单/不为表扬不为请功/但知道人民的企盼化成了现实/回味时我握紧拳头狠命地呐喊/哦,1802,哦,1802/”听叔叔伯伯告诉我,老爸发表的诗文有300余篇(首),还被聘请担任了北京燕京文化开发研究院的特约作家,他现在是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他先后在《领导科学》、《法制日报》、《党建文汇》、《乡镇论坛》、《湖南日报》等几十家报刊上发表过文章。这些我都不是很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常常能吃到老爸用稿费给我买的好食物。这时候,我心里总是非常感动。
春节,是中国百姓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我老爸在春节时比平时显得更忙碌,有时连团圆饭也吃不上。2003年春节,在外地工作的大舅、小舅、舅妈、妹妹、弟弟都回家过春节了,我家请大家吃团圆饭,满满一桌子的菜,喷香喷香的,客人们都到齐了,大家正准备吃饭时,交警大队的叔叔打电话来了,说是在湘维公司厂区发生了交通事故。老爸放下饭碗,对大家说声“对不起”就起身走出了家门。第二天早上,老爸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双眼布满了血丝。老爸说他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终于把事情处理好了。我心痛地要老爸吃点饭,休息休息,老爸却说:“不能休息,马上要召集春运安全办的同志们开个会,有好多事情要布置下去。”我望着老爸满是胡须的脸,眼眶湿了……在老爸的努力下,全县138辆非法载客的农用车被依法取缔,94台报废客车被强制报废,800台人力三轮车退出了客运市场,县城机动三轮车实行了单双日运行,2003年特大交通事故比2002年下降了75%,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我老爸也评上了优秀公务员。
2004年下半年,老爸担任了县里的组织部长,看起来他并不比当副县长轻松。加班加点似乎是家常便饭。不是在开会,就是在下乡,要不就是找干部谈话。记得2006年初,有一段时间老爸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了,我好想老爸了,就给老爸打电话。老爸告诉我再等几天就给我买好吃的回来。过了几天,老爸果然回来了,给我买回了我最喜欢吃的桔子。我问老爸忙什么去了,老爸笑而不答。老妈做出一个“嘘”的手势,让我别问,我似懂非懂。后来我才知道老爸为了乡镇党委换届,要精减职数,困难很大,他就天天找干部坐谈,了解干部们的思想,然后给县委提交了一个建议,被县委采纳后,圆满地完成了换届任务。
2006年6月,老爸转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具体分管全县的两个重点项目。连接线建设让他操碎了心,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老爸奋战在工地上。正当工程进展步入正轨时,老爸又受命兼任投资多达10亿元的湘维5.5万吨pva项目溆浦协调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老爸为了捍卫溆浦的荣誉,确保项目不外流,又一头扎进了湘维公司。30多天,虽然离家不过30多公里路程,即使老爸来到连接线工地处理问题,也没有回家来看看我。直到老爸率领的工作班子完成了征地拆迁任务,给湘维交了地,老爸才回家。
2007年10月,老爸担任了常务副县长。这时我发现他更忙了。老爸常说,一天参加四五个会议,主持开六七个办公会,接待几十个人,陪四五桌客人吃饭那是常事,而且还常常吃不饱,回家还要妈妈下面条给他吃。我不理解,老爸告诉我他陪吃饭那是礼节,更是工作,往往利用吃饭的机会来交流情况。老爸对工作特别负责,不管份内份外,他都管。2010年6月我参加高考,老爸本来说好来陪我的,可临时他又改变了计划,因为这时溆浦下起了大雨,老爸说要组织抗洪救灾。
2011年6月,老爸调到怀化市农机局当书记、局长了,开始还以为会轻松一下了,可去了以后才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农机局的工作仍然很多,农机安全,农机推广,农机补贴,还有党务工作,党风廉洁建设,老爸似乎总有他忙不完的事。
2015年10月,老爸又支持政府机构改革,自愿转岗到怀化市政协工作。很多人以为政协是个休闲的地方,但老爸似乎并不清闲,征集、编辑文史资料、走访政协委员、组织开展委员活动、撰写提案、扶贫帮困,同样有做不完的事。
哎,我的老爸就是这么一个人,忙啊,忙,成天为着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他的事业不停地操劳着。真不知道老爸要忙到那一天才是个尽头!但老爸却从来都不会感到忙,他总是说有机会忙那是一种幸福。特别是2009年11月21日,他首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 阿不都热西提的单独接见,更让他坚信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我为有一个忙碌的老爸而骄傲!
妻子:“用文字记录生活”
易延凤的妻子曾经是溆浦县的一位中层领导干部,一直以坚定支持丈夫的工作而为大家敬重。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笔者希望了解她丈夫的有关情况,她积极予以配合,向笔者讲述了很多故事,尤其是讲到她的丈夫虽然工作非常忙,却总是会用文字将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并汇编成诗集《我和冬天有个约会》、散文集《前进的脚步》两本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说,延凤是她心爱的丈夫,她们从相识到相知、相恋,再到结婚、生育女儿,已经三十多个春秋了。结婚后二十多年相伴在他身边,她发现他工作特别认真,没有不良的嗜好,却有广泛的爱好。说到丈夫的爱好,她说丈夫除锻炼身体仿佛铁板钉钉一样风雨无阻外,就数写文章了,总是把工作生活中的体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她接着说,在她的记忆中,延凤未曾接受过正规的写作训练,他常说爱好写作是从他外公那里遗传来的基因。延凤的外公当时是他老家乌峰垅里有名的文化人,既能写一笔好字,又掌握很多赚钱的技能,比如打锣鼓,唱老士,比较精通古典文学。延凤读小学时,外公就翻出了藏在箱子底下、用红布包了又包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让他看。据婆婆说延凤小时候是外公最喜欢的一个孙辈,只要他去外公那里,外公就要给他讲古典文学里的故事。在外公的熏陶下,延凤爱上了写作。
读小学时,他的作文往往是班上的范文,学校作文比赛的优胜者。读初中时我与他认识了,在一个班上学,语文老师进行作文点评,总少不了表扬他写的文章,他的作文常被同学传阅。再后来延凤上高中、上大学。大学里虽然他学的是理科,但他爱好文学创作,用他当家庭教师赚来的钱开始订阅《诗刊》等诗歌刊物,同时加入了大学里的文艺社团。在大学校园里,他不仅自己动手写,在校刊和社团刊物上发表作品,还试着编辑,曾经是学校《学生通讯》的主编,校刊《怀化师专报》的五名业余编辑之一。这些还不够,他又试着牵头成立了一个集数、理、化、体育、美术、音乐为一体的社团——MPC学会,创办了全校唯一一个理科生刊物《理科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在溆浦一中主办了校刊《校园浪花》,轮流主编了怀化地区十三所重点中学联合主办的刊物《学校通讯》。
现在看来,这些都是延凤写作的园地。在这些园地里,他亦写亦编,还在其他刊物发表一些文章,赚了一些稿费,又用这些稿费去订阅文学书籍。延凤订阅文学书籍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都没有改变。后来,他又结识了王跃文、舒新宇、范庆凡、何先培、邹世礼、米智华、陈立良、禹经安、刘克宇等文朋诗友,这些文朋诗友给延凤以很大的帮助。在各个不同的场合,延凤常常会说到这些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经常参加文艺团体举办的各类活动,在文艺刊物上不时发表一些文章,特别是他当了领导干部后,也从未因为工作繁忙而中断参加文化艺术活动。
她继续向笔者介绍,延凤写诗,只能算是他写作中的一部分。他写的东西尤以论文、纪实文学见长。不过诗歌的写作却从我认识他以来从来未间断过。不管是早期的诗还是最近写成的诗,我感觉他有感而发,从不无病呻吟。比如1998年溆浦一中高五十二班同学集会后,延凤回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钟了。进屋后,他径直去了书房,我以为他累了,休息去了。可不到一个小时,延凤就拿着一叠稿纸出来了,说是为他们的同学写了一首诗。我拿来一读,如临其境,读来琅琅上口,第二天便在同学中传开了,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见《赠溆浦一中高五十二班同学》)。还有一次,延凤下班后在沙发上看报纸,看着看着,他把报纸一丢,就去了书房。大约二个小时后,他就写成了《166条生命的呐喊》,我一读,顿时泪流满面,非常感动!这首诗后来在有关刊物发表后,很多读者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2008年5月12日,延凤坐火车去北京出差,车至张家界段时,女儿打电话告诉他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到京后,他马上收看电视了解情况,在观看赈灾晚会时,我看到他多次热泪盈眶。在他从北京返回溆浦的火车上,他就写成了百行长诗《山川变脸》。
延凤写诗,没有时间规律可循,也无固定地点。有时是在指挥工程的工地上,有时是在晚上躺下又迅速起床时,有时是在出差的火车上,有时是在读报时,有时是在看电视时,有时是在入住的宾馆里,有时是在吃饭的餐桌上。用宾馆的便条,用报纸角,用别人用过的烟盒纸,用火车票的背面,用工作笔记本的底页纸,用点菜单的背面,似乎很随机,甚至有时在晨练时,也会吟一首诗,锻炼结束回到家里马上记下来。
延凤即写格律诗,也写现代诗,不论长短。有的诗只有短短的四句话,有的诗却又长达百十行。妻子有时候说他的诗写长了,他回答说没有这么长表达不了自己的感受。他的格律诗、古风诗、现代诗,语言非常朴实,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表达的意思非常明了,最适合普通人群阅读,有一种让人一读就舍不得放弃的磁性,越读越想读。他与丛飞从无联系,但他写的一首《好人丛飞》曾让很多读过这首诗的人感慨万千!
她似乎很骄傲的继续介绍说,读延凤写的诗,你会在诗中看到时代的踪迹,看到他前进的脚印。每一首诗,似乎都在给我们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或感动,或悲怆,或提气,或给力。他的诗,立意高远,充满着对朋友、对家人、对社会,对美好生活、对党、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世界的无限热爱。读他的每一首诗,都会让人振奋,不知不觉中让人产生对生活的爱,对世界的爱,对人类的爱!有的诗,读过后仿佛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精神得到了一次升华!
这么多年,延凤写了多少诗,保存下来了多少首,遗失了多少首,谁也说不清楚了。有的便条找不到了,直到后来有电脑了,存在电脑里的算是完整地保留下来了。前几年,溆浦县文联主席邹世礼同志多次动员他把写好的诗整理一下,最近他才下了决心。稍一整理,都有三百多首了。选了一些,汇成《我和冬天有个约会》这么个小册子,承蒙编辑们厚爱,特别是邹世礼主席在百忙之中精心指导,责任编辑精心编辑。延凤说,这些诗本不想拿出来登大雅之堂,然而邹主席的盛情难却,虽然幼稚,还是恳请诸位愿意读他作品的人多多指教!如有不妥之处,万望多多海涵!
她颇为感慨的对笔者说,作为延凤的妻子,一方面她为延凤能够多年锲而不舍地追求诗歌创作而骄傲,一方面也为他能不怕丢脸将作品拿出来公诸于世而喝彩!同时,她说她也深深地知道,延凤写的诗歌远不能与专业诗人相比,甚至也不能与很多业余诗人相提并论。但延凤写的每一首诗,是有血有肉的精灵,是一看就会让您上瘾的精神食粮。她会让人流泪,她会让人欢笑!
作为妻子,她衷心地祝福延凤,他的《我和冬天有个约会》的顺利面世。同时,她也为自己喝彩。与其说《我和冬天有个约会》是延凤的佳作,还不如说她是她俩爱的见证,爱情的结晶。《我和冬天有个约会》如同她与延凤的又一个小宝宝,她们会精心地呵护她,爱护她。而延凤一定会以此为起点,写出更好的诗歌,回报所有关爱他的人。
诗会会长:“ 于生活深处撷取诗的花朵”
笔者在采访期间,有幸读到了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溆浦县诗词楹联协会会长刘克宇赏读诗友易延凤绝句的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于生活深处撷取诗的花朵》,通过这篇评论,让笔者认识了一位传承中华文化的践行者。
近年来,古体诗词写作成渐热趋势,对古体诗词的传承也呈现出两种声音。一种是提倡古香古韵,用了很多古语古典古字,读起来真如古人所写。一种是提倡旧瓶新酒,用好格律,撷取现时代生活语言,力求语言晓畅,形象鲜明,读起来清风拂面,感觉得出是今人所写。我是很赞赏第二种声音的。易延凤,正是第二种声音的努力践行者。他在生活中撷取诗的花朵,每一朵都是那么明亮和芳醇。
他,是一位离泥土最近的人,网名自称“五溪农人”。
他,是一位像泥土般朴实的汉子,写出的诗,有些泥土的味道。不故作高深,不晦涩砌字,写诗就像种庄稼,用心,用情。写出的诗就像一棵水灵灵的大白菜,叶片上泊着黎明的霞光。
《做客》
专挑漂亮紫衣裳,两岁女娃着盛装。
一口一声三舅舅,亲情荡漾满华堂。
此诗的亮点在于:没有使用一个生僻字,没有生造词,却能既格律准确,又晓畅如白话,还画面可视,声音可听,亲情可感,那穿着漂亮紫色衣裳的两岁女娃“一口一声三舅舅”的活泼、甜美的小天使形象跃然纸上,诗作者内心的感动和幸福也溢于言表。
《放牧晚归》
漫山遍找两头牛,夜起凉风母更忧。
老父接儿十里地,一行月影走深秋。
此诗选材即是作者小时候的生活片段。山里人,大山里放牛,自己贪玩,把牛弄丢了,满山找牛,这些事大凡山里出生的人都经历过。作者抓住这个故事,却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自己找牛上面,而是放在了母亲担忧、父亲接儿的情节上,前面三句把母爱父情渲染到沉甸甸的程度,后一句却“一反常态”,用一句“一行月影走深秋”,把诗意提炼到空灵、轻盈、朦胧的境界,确实是一笔绝唱!作者巧妙地由实到虚,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得以彰显。
他,是一位脚步稳健的公仆,走南闯北,心系故园,上班下班,恪尽职责。写出的诗,自然具备公仆担当和家国情怀。
《移民脱贫》
李婶搬迁板栗坡,房前种上满塘荷。
游人纷至增收入,百鸟开腔便是歌。
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旋律,作者作为市直机关的一名工作人员,自然是这个主旋律的重要实践者。从这首诗中,可以读到作者“上山下乡”的足迹,可以读到通过自己率队扶贫后农民在生活彻底改观后的喜悦和满足。亮点同样在末句“百鸟开腔便是歌”上。前面三句算是平铺直叙,如果没有末句,这当然还不算诗。就像乾隆皇帝随口吟出的三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这就是在数秋天的落叶,不是诗。在乾隆皇帝正犹豫该怎样结句时,聪明的纪晓岚赶紧递上一句“飞入草丛皆不见”,这一定堪称咏物感怀诗了!作者这首《移民脱贫》,最后这颗扣子扣得真妙!山欢水笑,百鸟唱歌,以环境衬托人物心情,以鸟歌赞美时代美事,有情趣,有韵味。
《参观长沙水稻博物馆》
举世闻名一粒种,德泽四海万千年。
神农敢梦禾如树,稻谷飘香天外天。
作者与袁隆平院士多有交往,有很多首歌颂现代神农袁隆平院士的绝句,这首堪称佳作。他把袁院士的浪漫主义梦想直接入诗,自然贴切,格律准确,本是雕琢,却又似随口吟出,不留雕琢痕迹。
《游灵翠山公园》
烈日炎炎草木春,峰回路转尽游人。
听得身后乡亲语,苦辣酸甜泪满襟。
此诗格调高,境界高,以百姓之乐为自己之乐。胜在立意,胜在真情。诗句还是那般朴实,末句“苦辣酸甜泪满襟”却道出了筹划和建设灵翠山公园的艰难不易,一个为民谋、为民忙、为民忧、为民喜的公仆形象,真实可感。诗中没有口号,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作为一个血性男子为百姓安乐而激动淌出来的赤子的眼泪。写诗要有境界,境界是人品的表现。格律可以学来,语言、形象一半可以学来,境界是学不来的,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结晶。人的行为、做派、举止糅在一块,才能出诗。作者的《游灵翠山公园》就是一首有境界的好诗,比只抒个人忧伤、只写风花雪月、只慕闲云野鹤的诗要好很多很多!
他,更是一位儿子,一位丈夫,一位父亲,写出的诗,每个字都像夜空中的一颗星星,闪烁着亲情的光辉。
《女婿上门》
午休梦醒睁开眼,忽见窗帘蟢子爬。
骤响门铃妻去看,即闻女婿叫妈妈。
这是作者家庭生活的一个精彩瞬间。全诗用白描手法,生动活泼地再现女婿上门的温情一幕。梦醒睁眼,见蟢子爬帘,心觉好事将临,接着门铃骤响,妻子去开门,紧接着便传来女婿叫妈妈的声音,几个场面连缀成诗,一气呵成。作者置身事外,隐身诗中,与读者一起享受着生活突然盛开的花朵般的喜悦。蟢子,乡下人对蜘蛛的爱称,见蟢子,有喜事。口语入诗,清新亲切。诗中没有一个字是从尘封的文言文中翻出来的,全都是像脉搏一样跳动着鲜活生命力的字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丰收乐》
秋意绵绵树叶飞,金黄稻谷满仓归。
爹携酒水村头去,老友围桌胡乱吹。
这首诗题为《丰收乐》,除描绘喜庆的秋收景象外,更多地关注老爹们携着酒水到村头胡吹海聊的快乐。作者为了表现广大农民的丰收之乐,特别择取老农们喝酒吹牛的人文场景,具有满满的张力。诗不议论,不抒情,不盲目抬高,不硬贴标签,只把最真实的生活,用凝练的文字,绘声绘色地予以描摹。但不难读出,作者关注的绝非表面,而是老农们内心的幸福感,用笔触动精神的深处,有杜诗的现实主义风格。
写到这里,我想:易延凤的绝句至少有三点是值得我们初学古诗词的朋友学习的。
一是从生活中选材,于生活深处撷取诗的花朵。
二是在现代词汇中精选语言,尽量不重复自己的语言,也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
三是诗品高,境界高,格调高。紧贴时代,诗句明亮,诗意盎然,正能量充足。
最后,我想以诗友易延凤自己的的《论人生》来结尾:
华年对酒论乾坤,莫怨人生短度春。
沐浴春晖心不老,谁言花甲是黄昏。
易延凤现在已经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宁夏诗词协会会员、宁夏黄河诗会会员、怀化市诗词楹联协会常务理事、溆浦县诗词楹联协会名誉会长。诗词作品入选《中国当代诗词大典》、《中国最美爱情诗》,连续十次荣登宁夏黄河诗会诗词榜,有多首诗词作品在《湖南诗词》《黄河诗词》《怀化文学》《怀化诗联》《怀化日报》《边城晚报》等多家报刊发表。
农民:“水稻喜丰收”
2015年8月的一天,易延凤正在主持召开怀化市农机局党组会议研究工作,已经习惯开会时将铃声调到振动状态的手机提醒他有电话来了,一看是湖南省农机局长王罗方同志打来的电话,他就暂停会议,接听电话。王局长在电话里高兴地告诉他说:“易局长,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农民日报的记者要来怀化采访,这可是省局推荐来的,一定要认真接待啊!"
王局长才从怀化调研回长沙几天时间,就联系农民日报记者来怀化采访,是对怀化工作的高度肯定。易延凤立即在局党组会上通报并就如何配合采访工作,进行安排布置。
8月18日,一大早,《农民日报》记者杨娟如约而至。易延凤带领局机关有关科室负责同志陪同,用两天的时间,深入怀化溆浦、辰溪等地采访。采访结束后,8月25日,《中国农机化导报》就发出了长篇报导《中稻喜丰收,农民盼机来》。报导原汁原味记载了易延凤任职怀化市农机局四年多来怀化农机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镜头回放到《农民日报》记者杨娟采访时的场景——
一组崭新的烘干设备旁边,站着一架古老的木制风车,一高一低,一新一旧,一个光鲜一个沧桑,形成强烈对比。这是记者9月15日在湖南省辰溪县柿溪乡柳溪移民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见到的一幅画面。
“你该退休啦!”风车的主人,也是合作社理事长唐正福轻轻抚摸着这台用了半个世纪的风车喃喃细语。虽然能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份不舍,但同时唐正福脸上也洋溢着深深的喜悦。
“有了烘干机,收割水稻不用看老天脸色,不用弯腰晒谷,不用手工除杂,省事省劲省心!”唐正福高兴地对记者说,这套他花了13万多购置的烘干设备这周刚投入使用,每天能烘干17吨稻谷,还能自动除杂,比风车除杂要干净得多。
和唐正福一样,在武陵山片区境内的怀化,告别旧式机具,使用新型农机收粮、烘干的新农民已越来越多。金秋九月,记者来到怀化采访,感受农机给丘陵山区带来的秋收新景。
镜头之一:农机帮忙,务工农民照样稻谷满仓
“还有那么多丘田,我家稻谷今天能收得完吗?”
“你放心,收割机比人力快多了,不到10分钟收一丘田,很快就轮到你家了。”这是9月14日,溆浦县桥江镇温里村农民张克铁和该县五联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佑国之间的对话。
对话中,张克铁口中透露出焦急,热切期盼着收割机能让丰收的稻谷早“回家”,而李佑国的话给他吃了颗“定心丸”。
“以前打稻像打仗一样,一家人忙不过来,还要请人,一个人工一天150元钱,外加三餐饭一包烟招待。”60多岁的张克铁回忆起没有收割机秋收的日子。在他的记忆中,收稻谷最初用的是“斛桶”,弯腰割稻后,力气大的男人使蛮劲一遍一遍将禾束打在斛桶内,再一担担挑走、晒干,用风车车干净,其中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力;后来,斛桶逐渐被脚踏式打稻机取代,人工收割后,脱粒已从单纯手动脱粒变为手脚并用,脚踩踏板发力、手握禾束旋转,相比以前,双手相对轻松,但仍然没有摆脱人力,通常几人合作收割一整天,才可收0.5亩田。而现在,收割机下田,一亩付120元,15分钟就完事了。
和记者正聊着,收割机就已开进张克铁家的田,不到10分钟,他家的0.5亩田就收完装袋了,张克铁把装得满满的编织袋口扎好,抬上拖拉机运回家。
“种田的农民离开农机寸步难行,务工的农民有了农机也能稻谷满仓。”在该县观音阁镇栎林村,万友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江仕祥道出了农民对农机的依赖和期盼。
2012年,江仕祥成立万友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三年积累,他把村里300多亩荒废多年的田流转过来,种上了水稻,他还通过农机为周边4000多亩地提供“保姆式”服务,与服务对象签订协议,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植保、统一收割,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栎林村村民向晓菲家一亩地支付480元服务费,从播种到收割都不用自己操心,全由万友农机专业合作社一手包办。“由于品种好、管理好,风调雨顺,今年中稻大丰收,亩产预计高达1500斤左右,家中稻谷满仓,我和丈夫也能安心在外务工挣钱。”向晓菲笑着告诉记者。
镜头之二:丘陵山地,水稻机收仍然道阻且长
怀化地处大湘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对其地形地貌的形象勾勒。在这里,祖祖辈辈的农民都靠“卑躬屈膝”插秧收稻。收割机逐年进山,不过是近10年的事。
“别看现在农民争先恐后排队‘候机’,几年前我们刚开始推广收割机的时候,农机送到田里给农民用,很多人都不接受。”怀化市农机局管理科科长邓仕荣告诉记者。2004年前,农机局的同志把收割机搬进农田,演示给农民看,可习惯了人工收稻的农民却不愿意使用机械,总觉得收割机收得不干净,影响产量。经过连续几年悉心劝导和测产对比,最终收割机用产量和效率说服了农民。2008年以后,机收水稻才渐渐深入人心。
怀化市农机局局长易延凤坦言,怀化市目前水稻机收率达到62%,如果横向比较,略低于全省65.5%的水平,然而,若从怀化的这几年纵向发展情况来看,从2010年的38%连年递增,这样的成绩对于丘陵山区来说已实属不易。
“在丘陵山区推广农机仍然任重道远,不仅要打破地理上的沟坎,更要破除农民思想上的障碍。”在易延凤看来,影响怀化机收的因素有四个:一是地形复杂,受地形地貌影响,怀化拥有相对平整200万亩田块,而这200万亩所谓的“大田”也无法与平原地区相比,仍需搭建“跳板”(简易坡面)等辅助设备才能实现农机转移,农机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大打折扣。而怀化还有130万亩水田分布在丘陵、山地,这部分地区农机“上山下乡”难度更大,更是农机推广的难点和盲点。
二是观念转变有难度,丘陵山区的部分农民对传统种植收割根深蒂固,对新机具的接受程度慢;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现行农村已有机耕道普遍质量较差,一些新建的机耕道也缺乏标准,不太适应现代农机的需要,更多的地方没有机耕道,用农民的话说是“农机下不了地”。四是资金投入难,农民购买力弱。尽管湖南有累加补贴等不少政策支持,但农民购置农机的投入仍然较大。且山区与平原地区的适用农机有所不同,而对于山区的适用农机补贴标准偏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使用农机积极性。
镜头之三:事在人为,用三分努力换取农民哪怕一分的轻松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丘陵山区购机补贴核查工作难度也非同寻常。因山区以中小型农机居多,同样多的购机补贴资金,补贴的农机数量较平原地带要多得多,而每台农机都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核查,仅此项工作量就要多出两三倍,加之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工作人员和经费都很紧张。
“虽然在山区推广农机有重重困难,但事在人为,我们愿意用三分努力换取农民哪怕一分的轻松:一方面积极从上面争取资金和政策,期待购机补贴核查经费能考虑山区实际,综合补贴总量和机具数量安排工作经费;另一方面努力向下培育大户和合作社、培训农机手、办点示范,让更多农民认识农机、使用农机、受益于农机。”易延凤说。
易延凤认为,单家独户不可能购买一定规模的农业机械而让其闲置。只有实现土地的相对集约,让有能力耕地的能人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等多种形式在集约后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才更容易实现这一目标。
“一个农机合作社,带活一个村”,辰溪县柿溪乡柳溪移民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成功的典范之一。由于修建电站,该村的农民从二十公里以外的偏远地外迁出来。2008年,65户移民初来乍到时,每户只分到28平方米菜地,这让无田可种的村民不得不为移民后的生计担忧。
如何让村民搬过来、稳得住?2010年,时任村支书唐正福的带领下,村民开始在周边租地种粮。2011年,参加了省、市、县农机局的多次培训后,唐正福购置了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和一台洋马收割机。2012年,成立合作社后,租地面积达到300多亩,又新增农机4台,规模效益日益显著。现如今,合作社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村民入社,靠农机挣钱。移民后的日子越过越好,曾经留守穷乡故土的27户村民也决定今年之内全部搬到新村。
边培育边壮大,通过扶持和发展,怀化市此时已拥有85家在工商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2997个,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经纪人为主体,农机大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政府的支持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政协同事:“一步一个脚印”
2015年12月,易延凤积极支持政府机构改革,卸任怀化市农机局党组书记、局长,改任怀化市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上任伊始,他团结带领文史委一班人,在市政协常委会、主席会议和市政协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严格按照市政协全年工作计划安排和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实施“一极两带”和建设“一个中心、四个怀化”的战略目标,积极发挥专委会作用,扎实开展文史资料征集编辑工作,完成市政协常委会、主席会议和市政协党组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理论学习有实效。
加强理论学习是适应新时期政协形势的需要,是政协专委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史委按照市政协常委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协机关的要求,注重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委员素质和提高履职水平。一年来,文史委通过专委会联系会议、委员小组活动、委员调研视察等多种形式,组织委员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国、省市两会精神、市委全会精神等重要内容开展学习交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后,文史委及时组织委员学习会议精神。通过学习,使委员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对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总体部署,准确把握工作的重点,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同心同德、行动上同心同行,从而更好地履行好委员职责。专委会三名工作人员积极深入基层调研,撰写调研文章,每人都在一篇以上。认真参加机关党的各项活动和工会活动,撰写学习心得体会每人都在四篇以上。积极参加市政协机关“五个一”活动,在已经进行完的有关活动中拿到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专委会三名同志都在不同的比赛项目中获奖。
文史资料征集编辑有成果。
认真完成省政协专题文史资料征集任务,按照省政协编撰《湖南农业文化遗产》和《湖南老字号》的要求,文史委认真部署安排稿件征集工作,为确保稿件数量和质量,由分管副主席带队,深入辖区十三个县市区对征稿工作进行了督导。同时,积极探索稿件撰写征集内涵,提出了准确理解,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广泛征集,解决“要什么”的问题;把握体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精细筛选,解决“用什么”的问题,为稿件撰写征集提供了思想遵循。通过认真组织,怀化市政协共向省政协提交《湖南农业文化遗产》资料35篇,《湖南老字号》资料44篇。
征集出版《政协怀化市第四届委员会提案精选》。今年是县市区政协换届之年,本届市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饱满的政治热情,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运用提案形式,认真履行职能,踊跃建言献策,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提案,引起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和民主监督、改进工作的重要形式。通过提案办理落实,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总结经验,展示成果,也为下一届政协委员、承办单位和从事提案工作的同志提供学习和借鉴,按照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由文史委牵头易延凤担任主编编辑出版《政协怀化市第四届委员会提案精选》,共收入提案84件,提案答复件84件,撰写提案再现36篇,计35万余字,167幅图片。完成文稿编辑工作并印刷出版对外发行交流,发放怀化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全体与会委员和列席人员。湖南《湘声报》对怀化文史委的工作进行了报道。
加强对县市区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指导。一年多来,根据各县市文史资料工作特点,怀化政协文史委改变以往统一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工作的方法,采取了按学习讨论内容的不同需要,由文史委牵头,组织各县市区分管副主席和文史委同志分批次、小分队、有选择性的穿插相互学习取经,工作经验交流目地明确,成效明显,其形式得到了各县市政协的充分肯定,有力地促进了各县市文史资料的工作水平的提升。
履行职责有作为。易延凤带领文史委一班人专题调研重点突出,在全市实施“一极两带”和“一个中心,四个怀化”战略中,如何发挥好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软实力作用,是一项十分紧迫和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为此,今年,由文史委牵头会同民盟一起组织委员和有关专家对全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情况进行了调研,召开了专题双月协商会议,向市政府呈送了《关于怀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和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建议市政府要切实增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意识,进一步完善政策引导和保障机制,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加大推进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工程等,这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市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重视和肯定,在政协怀化市五届一次全会上做大会发言。目前,国有文物安全已经纳入全市年度绩效考核内容之一,历史文化资源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市内洪江古商城建筑群、芋头侗寨建筑群、高椅古村、向警予故居、龙兴讲寺古建筑、坪坦风雨桥、安江农校纪念园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修缮保护。通道侗寨申遗、高庙遗址保护等工作加快推进,全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和利用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脱贫攻坚全力参与。易延凤带领文史委一班人紧紧围绕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和省市政协的工作安排,全力投入脱贫攻坚,主动关怀贫困地区、贫困群体,积极参与扶贫行动和帮扶活动。文史委机关同志主动与扶贫点新晃凉伞镇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子,进行脱贫帮扶。按照市政协主要领导安排,由易延凤牵头协调,在扶贫点新晃凉伞镇桂镇村建设的102kw光伏产业扶贫电站,已经投产发电,2017年已经实现发电3万余度,收入3万余元。同时,认真践行省、市政协《关于做好委员参与“三个一”扶贫行动工作方案》,文史委广泛动员所联系的市政协委员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组织和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帮扶活动和扶贫开发事业。目前,有条件的28名委员参与了捐资助学扶贫活动。有3名农业、科技专家型委员,深入到贫困村,帮扶贫困家庭发展乌鸡、生猪、肉牛、黑山羊养殖和刺葡萄、蓝莓、油菜、山核桃、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有1名企业家委员,优先解决了贫困户2名贫困家庭成员就业。易延凤委员自2008年发起成立溆浦龙潭兴教育才奖励基金,筹集资金150余万元,总计奖励、资助优秀贫困师生近300人,发放资金80余万元,仅2016年奖励和资助优秀贫困师生30余人,金额10余万元;主动为溆浦县乌峰村募集资金14万元,修建石桥一座,解决了200多村民行路难的问题;介绍一名怀化籍书画家向恪行回乡举办书画展,并联系报社记者予以报道,引起较大反响,受到好评;联系桂镇村扶持对象杨志芳,在与他们夫妻的接触中,不断帮助他们学习党的知识,使他们思想上有很大进步,2016年夫妻两人都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光荣成为发展对象;帮助溆浦一名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家庭募集治疗药费8000元,解决其家庭的实际经济困难;帮助协调溆浦龙升农产品加工厂搬迁影响厂房建设的高压电杆,解决其具体困难,节约电杆搬迁成本5000元。湖南《湘声报》头版头条予以长篇报道,《边城晚报》更是用一个整版予以报道。
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巩固拓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建立专委员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抓好整改落实,推进作风建设。在专委会和小组党员委员中开展“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学习党章党规,做合格党员”的学习教育,进一步强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纪律和规矩意识。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挥政协组织的优势,切实引导广大委员及各界人士切实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把政治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确保党的纪律法规执行到位。易延凤带领专委会三名同志积极参加市政协机关组织的文明志愿者活动和卫生清扫活动。
委员活动凝心聚力。搞好文史委服务工作,主动联系委员,为委员学习、参与活动提供服务,使委员更好知情议政。注重委员联谊工作,经常性开展委员活动,增进委员之间的了解,集聚合力,较好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2016年,组织委员视察了市文物工作开展情况,参观了市博物馆举办的“五溪往事”展览,并就全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和利用情况进行了座识研讨。组织发动本委政协委员立足岗位,关注经济、社会文化难点热点,关注民生,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撰写提案,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主动参政议政。易延凤带头,文史委委员今年共提交提案11件,撰写社情民意3篇。其中由易延凤领衔撰写的一篇社情民意还得到了怀化市委彭国甫书记批示。
提案督办工作按期完成。2016年文史委负责市政协28件提案的督办工作,都严格按要求加强与提案承办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圆满的完成了提案办理工作,做到了件件有答复,对提案的答复做到了提案人都满意。文史委推荐的优秀提案、优秀提案办理工作先进个人都得到怀化市政协表彰奖励。
在笔者能够接触到的有限人群里,大家讲述的关于易延凤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以上择取的几个片断,总感觉到还不能全面描述易延凤的三十年公仆生涯,总感觉到还有许多话要说。然而因笔力所限,笔者真心希望有人来接着写他,把易延凤的优秀事迹展示在广大读者前面,作为我们读书会奉献给读者的一份礼物,激励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默默无闻地书写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