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品:用文学演绎历史
肖婷 湖南读书会
近5个小时的采访中,林家品手中的烟始终未曾熄灭过,袅袅升腾漫延的烟雾间,或眉头深锁,或舒心而笑,不多言但文人气质时时可见。
作为20世纪90年代初的湖南文坛“湘军七小虎”之一,林家品视写作为生命,多产且执着,在生活的纵深处一锹一锹开掘前进,冷峻理性的文字背后,说的是残酷现实,寄予的却是无限希望…… 近日,林家品正酝酿着继《老街的生命》之后的又一部抗日题材的长篇小说。他说,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写成“爱国”三部曲。
湖南评论家、《理论与创作》原执行主编朱日复惊讶于林家品的作品,他评价道:“总是不断地有新的作品爆出来,使你惊异,使你欣喜,使你刮目相看。他(林家品)无疑是当代一位具有巨大爆破力和充沛后续力的作家。……他必将写出新的震撼读者心灵的佳作来。”
“老街”中不容忘记的历史
2005年冬,林家品在家中接到了一个令他激动不已的电话,是美国新泽西州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会长、美籍华人、著名汉学家李培德教授打来的。他告之,林家品的著作《老街的生命》荣获首届亚太战争文学奖第一名。该作品被评论家誉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典范之作”。书里描述的是,“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偏僻农村所进行的惨无人道的罪恶行为。
“我没想到会获得如此殊荣。但是,我一直对此书充满信心。”事隔一年多,林家品言及当时的感受时这样说,这部小说的获奖对他自己,他的父老乡亲,乃至所有的中国人都意义非凡。因为它将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现在的中文版也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意味着林家品完成了一桩心愿——告慰被日寇残杀的父老乡亲,告慰所有在偏僻的山区被屠杀、被遗忘的人们。
书中的白沙镇,是林家品的故乡,邵阳新宁县的一个小镇。“那里虽然不大,可是风景却相当美,绿山环绕,草地茵茵,还有一条如丝带般的扶夷江……”林家品深深地吸了口烟,表情严肃起来,话锋一转,“但是最美丽的风景,最善良的百姓,遭受了最残忍的罪行!”
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林家品真正萌发了创作一部抗日历史题材小说的冲动。几年前一次返乡扫墓中发生的一幕,让他一直无法释怀。“一个村民指着扶夷江江心说:‘喏,日本鬼子走后,这条河里就塞满了死人呢,河水都流不动了!’当时这个村民的脸上还流露着一种令人不解的得意,继续说道:‘打死的都是国民党!’”
看着老乡,林家品顿时无语。他没想到,在这个偏远的地区,人们的民族意识如此淡薄,“我当时已经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心中只揣怀着一个信念,就是要弄清当年在家乡这片热土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林家品开始走访村里的老人,并认真地从亲历过灾难的母亲和大哥那里了解情况。经过多番查证,一个个血淋淋的真实故事慢慢浮出水面。正是在这条老街,日寇侵入新宁县白沙镇时,林家品的母亲亲眼目睹7个正在摘辣椒的妇女被两个日本兵用刺刀捅死……当时才十多岁的大哥,曾两次被日本兵抓走……这些真实的事件,让他时常久久站在扶夷江边,浑身战栗不已,震撼讯速凝结成一股创作的“冲动”涌向心头。
素材正是村民口中略带不屑的真实故事。1944年,日军在新宁县白沙镇设伏六天六夜,一个往新宁开来的整团国民党部队进入伏击圈,全部被杀害,一个都没逃出虎口。而当地进入了伏击圈的村民,也从此再没有人从那里走出来过。
“这已经够惨烈了。然而,更让人寒心的是,到今天为止,这支国民党部队的番号是多少,团长是谁,还找不到任何记录。《新宁县志》也仅仅记录了战斗一事。”林家品说,这不仅是白沙镇人的失忆,也是整个中国人的集体失忆。他能做的就是用文字再现历史,献给在偏僻山区被屠杀、被遗忘的人们。
“白沙老街前那日夜流淌的扶夷江,被死尸堵塞得水流不动……”,《老街的生命》中那一句句看似文学化的描绘,实际上却是真实场景的再现。“真的,有的时候,文字往往比语言更具有说服力。”林家品说完,叼着烟,一句话也不说。
林家品写作多年,出版作品达六百多万字,但惟在写《老街的生命》时,这个沉稳刚毅的作家,泪水不时夺眶而出……他不仅仅要将真相告诉人们,还要提醒年轻的一代,勿忘历史。正如林家品在小说扉页中写到的:那些惨死在日本兵手里的生命,“既没撩日本人,也没惹日本人”,几乎没有被屠杀的起因,但他们被集体屠杀了。而集体屠杀的手段,比德国纳粹党将犹太人灭绝于毒气室内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这些被屠杀的乡民生活在偏僻山区,死了也就死了,没有人再去提起,不但连墓碑(哪怕是空冢的集体无名墓碑)都找不到一块,就连新修的家谱中,也最多只有一句:殁于某年。
不舍的家乡情结
也许仰慕林家品作品的文学爱好者,大都是从读《老街的生命》这部长篇小说开始认识他的,让读者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他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悠悠乡土情怀。
“对一个作家而言,故乡蕴涵着文学创作者永远无法逃脱的情感,尽管我4岁就离开了新宁,可是每年清明我都会回去看一看,没想到《老街的生命》创作源泉也最终回到这里。”说起家乡,林家品温情脉脉。
“没有故乡这块文学磁场,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多的作品问世!”从《野魂》到《热血》,从《蛊惑之年》到《生番女兵》……林家品的作品与故乡、与坎坷的生活分不开。
因为家庭成份不好,14岁的林家品便早早独立。16岁下乡做了知青,那个年代青年人对知识的渴望,是现在很多同龄人无法想象的。“文革时,很多人把家里的藏书扔到垃圾堆,我就去把这些宝贝拣回来,白天出工,晚上偷偷地读……”日子虽苦,但林家品视这样的生活为一辈子的财富。下乡三年,他像海绵般奋力地吸取知识,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学大家对他影响至深。
“这一生,对于我为文影响至深的是鲁迅先生。”林家品满怀敬意地说,“尤其鲁迅先生也是故乡情结特别深的文人,他写的不少小说的场景离不开他的家乡。”而林家品的小说中也经常能找到家乡美丽的影子。
林家品说,这辈子,生活赋予他太多,写作是为了“还债”。譬如老街那些被人们遗忘的人,要还债给他们,要提起他们,让人们记住他们。“这就是我的责任!”
“还债”文学,听起来让人有些辛酸。也许正是这种为文思想,林家品做了一件史无前例的惊人之举——“焚稿祭亡灵”。消息传出后,他成为各大媒体炒作的对象,公众议论的热门人物。
“《老街的生命》获奖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来年清明回老家时,要焚烧手稿祭奠这些无辜亡灵!”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里,自己已经很难寻得一块清净地来做这样一件简单的事。
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做秀,如今作家也要讲求经济效益了;有人说,这不就是自我炒作吗?有什么希奇!……顶着各种议论,林家品“焚稿祭亡灵”的心愿还是在2006年清明前夕完成了。之后,林家品感受自己轻松了很多。
唤起青少年对历史的反思。
有人评说,如今的林家品,像是一位挥动着充满活力臂膀的矿工,向生活的纵深处一锹一锹地开掘前进。在林家品的心里,他从未轻视肩上承担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文主义关怀。
林家品坦言:“现在的‘愤青’激情澎湃,但是不讲理,甚至蛮横。在对待日本不承认历史这件事情上,靠骂是解决不了丝毫问题的,只有通过事实,通过讲理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林家品认为,要唤起青少年对历史的反思,文学作品是最有影响力的手段,因为文学作品与历史史志不同,文学作品更形象化,更容易为大众所认知,接受面也更广泛。“《老街的生命》后来编入了美国新泽西州的高中教材里,也就是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历史,承认历史!”林家品认为,理性地再现历史的意义在于为了和平,而不是挑战历史!
林家品一直希望自己的“还债”文学能深入读者的心灵,特别是希冀年轻一代能好好珍惜现在社会所赋予他们的一切,奋发图强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现在网络上兴起的所谓用身体写作的垃圾文学,充斥于这个社会,影响很不好。”林家品情绪有些激动,“我是完全不赞成玩文字这样的说法的,对待有这样态度的人,我只想问一句,‘你写的书,敢不敢摆在家中的书架上,敢不敢给自己的子女看?’如果作品只能带给社会负面影响,那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
林家品很爱书。“文史哲”是他的最爱,但他并不刻板,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他也很喜欢读。林家品说,“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杂家,写作寿命才会更加长久。”
人物简介
林家品,湖南新宁人,其创作的小说《老街的生命》,根据历史史实,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日军“比德寇将犹太人灭绝于毒气室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残忍罪行,赢得了大赛评委会主任评委、国际著名汉学家李培德先生等权威专家和学者的肯定,一举夺得首届国际亚洲太平洋战争文学征文奖第一名。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即将在英、美出版。(原载《湘声报》)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