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旁骛著文史
---记溆浦县史志办公室张松同志
涉江红帆 湖南读书
湖南溆浦县史志办公室方志股股长张松同志,身残志坚,刻苦写作,自1998 年招进县史志办工作以来,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开拓进取,始终作到心无旁骛写史志。为全县的史志工作和文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创造了十二个“全县第一”
张松自1982年发表第一篇作品以来,坚持30多年如一日,以惊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战胜残疾和疾病的种种困难,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艰辛,奇迹般地写出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现已在《人民文学》、《小说选刊》,《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湖南日报》等全国30多家报刊电台发表新闻及文学作品1500多篇上百万字,出版《今朝风流》,《大山的呼唤》等三本报告文学集,50多次获奖或评为市县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和自强模范。
2002年,他写的报告文学《大山的召唤》,荣获《人民文学》“三个代表”忠实实践者大型报告文学征文金杯奖,他应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受到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等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与合影留念。他是全县有史以来走进人民大会堂领取文学奖的第一人;2003年以来,他写的报告文学《大禹遗风》、《溆浦从此上高速》等30多篇报告文学作品,先后荣获《中国作家》杂志等6家报刊举办的“共和国颂歌”征文一等奖或金奖,10余次应邀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受到顾秀莲、许嘉璐、傅铁山、周铁农、张怀西、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多名国家领导人及中宣部、文化部、中国作协有关领导的亲切接见与合影留念。
这在全县,他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人; 2008年,他采写的关于国企改革的中篇报告文学《岩石上崛起的化工明珠》,被中国作家协会与深圳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特选作品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在全国产生较大反响(全国共发12篇,湖南仅他一篇)。在国刊发表中篇报告文学,他是全县第一人。
2009年,他写的歌词《神奇的花瑶梯田》荣获建党90周年全国征歌一百首曲目,并制作成歌碟在全国发行,他是全县第一人。2011年,他写的短篇小说《正马潭》,在《怀化文学》发表后,当年荣获《小说选刊》全国首届笔会二等奖,文学作品荣获代表全国最高水准的《小说选刊》奖,他是全县第一人;2012年,他第二次荣获怀化市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创作突出贡献奖,两次获此殊荣目前他是全县第一人。他写的散文《山背梯田美如画》、《红军长征在溆浦的故事》,在《怀化日报》、《湖南地方志》、《雪峰文化》等报刊发表转载后,入选《雪峰山散文选》,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并向全国发行。他是全县第一人;同时,《年鉴应直接为现实服务》等多篇工作论文多次在省市获奖,他是全县第一人。
他担任主编仅两个月撰写40多万字的《溆浦县军事志》并顺利出版,他是全县第一人。120多万字的《溆浦县志》,他一个人完成了近一半的撰写任务(包括县委办系统的县志材料8万多字),他是全县第一人;作为集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和中国世界华人作家协会会员三项荣誉于一身,他是全县第一人。他的先进事迹,被省、市、县报刊电台10多次大编幅宣传报道,他还是全县第一人。
他创造了12个“全县第一”,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然而,成功的鲜花,浸透着多少奋斗的血雨啊!
张松出生在溆浦县龙庄湾乡进马江村,5岁因发高烧,赤脚医生在他屁股上打了一针,从此他的左腿走路不太方便。上学后,他一直担任学习委员等班干部,尽管成绩优异,尤其作文是全校尖子,却没有参加高考的资格。高中毕业只好回家。他苦闷彷徨过,甚至悲观绝望过,但他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心里默念李白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
为实现他的梦想,他一边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一边刻苦自学写作。可稿件写了尺多高,也没几篇发表。他见文学创作难成功,又改学新闻。他把父母给他买新衣服的钱用来买书看并试着给报刊投稿。一次他见乡亲们辛苦种出的药材卖不出去,他写了一篇《药材之乡,销路不畅》的读者来信被省里一家《富民周报》刊用,当年村里的白术牛夕金银花等中药材受到外商青睐。乡亲们对他刮目相看。从此,他信心更足了。乡村缺少新闻题材,他就提个小皮箱来到县城写稿。县城人生地疏,没有地方住,他就住便宜的旅社。白天外出采访,晚上回旅社挑灯夜战。后来他见最便宜的住宿费也付不起了,便到处找熟人打游击。有时实在没地方去,就借用县政府内一个老乡的办公室。老乡下班后,他就在老乡的办公桌上写作。晚上就睡在办公室里一张长条椅子上。没有被子又蚊子成群,他便用报纸捂住脸睡。很长一段时期,县政府大院里的一个窗户深夜还亮着灯光,别人知道那是张松在夜战写稿。
1990年,张松结婚了。面对终身大事的婚姻,他有喜有忧。喜的是他也像别人一样有妻室了,忧的怎么才能撑起这个家。他想,唯一的办法只有勤奋写稿。他把妻子领回家,也没举行结婚仪式,到乡政府领了结婚证就外出写稿了。有时一去就是好几天。给县广播站投稿,采用一篇两三块钱稿费,他却乐此不疲。投往报刊的稿件,有的要一两个月才有点稿费寄来,但大部分稿件是石沉大海。不仅没有收入,还要倒贴不少交通费邮票信封费。因此自结婚以来,他不仅没给妻子买金银首饰,就连衣服也没买过几件,他妻子经常穿她妹妹送给她的衣服。
笫二年他儿子快出生时,妻子不让他外出写稿了,可他见妻子一时还不会分娩。便说服妻子又外出采访了。当他采写完一篇长篇通讯初稿急忙赶回家时,儿子已在吃奶。望着妻子苍白的脸庞,他紧紧抱着儿子,热泪盈眶地说:“爸爸对不住你们娘俩啊!”初为人父的他,亲了一口儿子,拉着妻子的手,信誓旦旦说:“这一次我要给自己放几天假,好好陪陪你们娘儿俩。”妻子欣慰地一笑。岂料他刚呆了一天又坐不住了,说要把写好的通讯给主人公过目,急着发出去。望着丈夫又要出门,妻子默默无语。倒是婆婆看不过眼,气愤地对媳妇说:“太不像话了,才回来一天又要出去!不许他去,就是天塌下来也不许他去!”妻子太了解丈夫了,她轻叹一声,半是埋怨半是支持:“让他去吧,谁让我嫁了个新闻专业户啊!
”
为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第二年他举家迁往县城,租住在一间破烂不堪的木板房里。他让妻子一边带小孩一边加工布拖鞋,以补贴家用。他白天外出采访写稿,晚上协助妻子加工拖鞋,大部分时间都忙到凌晨两三点才睡一会。
经他不懈努力,他写的新闻报道及文学作品陆续在省、市报刊电台发表,有时一年要发表一两百篇,成了名符其实的“新闻专业户”。他的知名度也逐渐得到提高。为此,有人曾写过一首打油诗称赞他:“提个烂皮箱,走出进马江,到处写文章,美名天下扬。”1993年,县委宣传部领导见他精神可嘉成绩突出,聘请他为主编辑《今日溆浦》报,每月出一期。1995年,在市、县主要领导刘永寿、薛忠勇、杨帆的关怀重视下,把他作为全市人才解决农转非户口,1998年安排在县史志办工作至今。
帐逢里写出《人民文学》奖
张松参加工作后,他妻子后来曾多年在外开店作生意,他带着一个上小学的儿子,既当爹又当妈,但繁琐的家务和繁忙的工作并没有影响他写稿。
由于这么多年一直痴心写作,经济不很宽裕,因他住的破烂木屋要拆迁,房产局就在水码头河边上建了两排砖木房,安排他与其他拆迁户住;河边上房子虽宽了,却年年涨洪水,单位领导见他东西搬进搬出太麻烦,就把办公室的一间房子租给他住。一间房子即作卧室又作餐厅影响写作,他便把房子用帐逢隔开成两间。为写好报告文学《大山的召唤》,他先后修改了20多次,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当他收到这篇报告文学荣获《人民文学》杂志“三个代表”忠实实践者征文获奖的大红喜报时,他内心感到无比的激动,尤其当他应邀走进庄严神圣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学界领导的亲切接见与合影留念时,他更感到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豪!一些文友看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湖南电视播放他荣获人民文学奖的实况录像时,风趣地说:“他是帐逢里写出来的人民文学奖啊!”为写好反映县城防洪大堤建设和新火车站迁建的报告文学《大禹遗风》和《一切为了大动脉》,他多次深入工地采访有关人员上百人次。
对于采访,他总是耐心地问仔细地记,回来后再认真地写反复地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为歌颂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他深入地处本县大江口镇的湖南省湘维有限公司,经过10多天的调查采访和反复修改,一篇关于国企怎么改革的中篇报告文学《岩石上崛起的化工明珠》诞生了。当这篇文章在当年的《人民文学》杂志发表后,市县文联领导都向他表示祝贺。在领导的鼓励下,他干劲更足了。县里修建高速公路溆浦连接线,湘维公司PVA项目征地,溆浦推广超级杂交稻并取得亩产突破900公斤的成功,他分别写了报告文学《溆浦从此上高速》,《神速征迁》,《希望的田野》。近几年来,他一连写了《责任如山》,《巾帼铁法官》、《他为山乡谋富路》、《国策之光》等30多篇报告文学作品。
这些报告文学作品,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发行。为把全县投资达3千万元的重点工作——防洪大堤的报告文学写好,他找资料查数据,多次深入工地采访工程人员,反复修改,几易其稿,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写作,一篇近3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终于大功告成。县委书记陈健、县长梁晓明看了此文后,称赞此文是对防洪大堤工程建设的礼赞,勉励他再接再厉,继续多写反映溆浦两个文明建设的精品力作,为溆浦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并在全县乡镇书记大会上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此文参加《中国作家》杂志等报刊举办的“共和国颂歌”征文后,经过专家、学者的严格评审,在全国3万多篇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及中央电视台等10多家报刊电台对此次征文的颁奖盛会作了报道。
他写的报告文学《驰骋在农村文化的田野上》,荣获“党在我心中”征文全省优秀奖、全市一等奖;他写的散文《高楼魂》荣获“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优秀奖并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永久收藏,并荣获全国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大奖赛优秀奖;他写的短篇小说《老马那马》,荣获《湖南文学》向全国征稿的麓山杯华夏新秀奖。怀化市文学艺术创作突出贡献奖,是市委、市政府为繁荣全市文艺创作设立的大奖,每两年评奖一次,他凭着过硬的作品,此项大奖已荣获两届,是目前全县文学界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家,为全县的文艺事业争得了荣誉。同时他写了《一个无手无脚竞能刻章修表的世界奇人》、《寻找英雄29年》等几十篇纪实文学,被全国多家报刊选登。此外他写了不少省市先进经验材料。
为歌颂地情地貌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他还写了描写溆浦山川风物的歌词上百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办的《广播歌选》、《音乐大观》等国家级刊物发表。如《歌唱中国共产党》、《我们的大中华》、《壮美雪峰山》、《湘绣》、《大美溆浦》、《美丽的思蒙风光》、《金银花》、《好人最美》等,其中《神奇的花瑶梯田》荣获全国建党九十周年征歌一百首(名列前30首),由著名老歌唱家于淑珍演唱并制碟在全国发行。另有多首已谱曲,并广泛传唱。可有谁知道,这些歌曲全是他自费谱曲制作,共花费两万多元。
张松在工作之余写出这么多文学作品,因他把工作当乐趣,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他经常6至7点钟来到办公室(冬季还未天亮),家里近在咫尺,中午也不回去休息。饿了吃个盒饭,累了在沙发上躺一会。2004年全国启动笫二轮修志工作,溆浦续修《溆浦县志》,作为方志股股长的他,除完成平时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外,还承担了与聘请的老同志一样多的负责民政局、国土局等10多个单位的修志任务。县里每年拔有修志专项经费,聘请的老同志每月有500元报酬。全办仅他一人参与修志,按理应与老同志同工同酬。
但他不仅没一分钱报酬,连完成任务需要打电话或去各单位催促县志材料的电话费、车费也是自己出。完成一个单位的县志材料,从始至终往往需要几十上百次电话催促和上门督促。有的单位相距几里路,他就坐摩的或公交车去。工资本来不高又要负担儿子大学学费的他,从不提补电话费交通费的要求,而是积极主动完成任务。修志以来到2013年《溆浦县志》出版,七、八年间他倒贴电话费、车费两千多元,但他毫无怨言。因他同时还承担了县委办的县志材料撰写。这部120多万字的《溆浦县志》,他一个人撰写了近一半。张松工作起来可谓拼命三郎。凡是工作任务,不完成他就不休息。
2005年县人武部为完成《溆浦县军事志》的出版,聘请两人修了近一年,结果不合格上级要求重修。而此时离完成军事志的时间仅两个多月了。这么紧的时间这么重的任务,谁能接受完成这个任务呢?县人武部领导四处打听,并找了好几个人,都不愿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怎么办?人武部领导最后找到张松,他二话没说接受了任务。为按时保质完成任务,他白天去档案局查资料,晚上加班到凌晨两三点。经过两个月的日夜奋战,一部40多万字的溆浦县有史以来第一本《溆浦县军事志》顺利出版。该志书得到上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称赞:“该志书观点正确,体例完备,内容客观全面,特色鲜明突出,文辞朴实规范,结构科学合理。其时间之短,质量之高,在全市创造了一个奇迹!
千磨万砺不言悔
张松外出采访,有时难免跌倒。一次他去油洋乡永丰村采访村民在干旱的夏日互让田水的新闻,一不小心跌在一米多高的田坎底下,左膝盖擦伤手板宽一块皮,鲜血直流,痛得他呲牙咧嘴。陪同采访的同志劝他马上去包扎上药。他用纸揩去血迹,强忍痛疼坚持往前走。他当天采访完并连夜写好稿件送往《怀化报》时,编缉看后非常感动,说笫二天就见报。当《永丰村的让水协约》发表后,在正值干旱的怀化引起不小反响。由于他长期生活没有规律,从而引起胆结石和胆囊炎等疾病。当时胆结石每10天左右发作一次,不知打了多少止痛针,其中有两个月仅盐水就吊了130多瓶,但他从未因病痛而耽误写稿。
为外出采访防止胆结石痛,他把消炎止痛片等药丸随身带在身上,胆结石发作时,就服几粒,实在痛得厉害,就去附近医院打止痛针和吊盐水,他常常左手挂吊瓶右手写作。疼痛稍有减轻,拨掉针头又往外走;几次住院医生要他动手术,他怕手术耽误写作时间,一次次被他拖延下来了。他想只要不痛,就要坚持写作。有时在途中突然痛起来,他就双手紧紧按住胸口,弯着腰走路。一次,他去小横垅乡治湾村采访养牛致富的经验,他翻山越岭来到支书家时,胆结石突然发作,痛得他在地上打滚,支书马上叫来村里医生。痛得冷汗直冒的他要求医生给他打杜冷丁止痛,医生只好照办。
但这次的止痛效果并不像以前那样明显,他依然痛疼难忍。村支书见势不妙,急忙叫来一辆拖拉机,把他背上拖拉机送往小横垅医院抢救。此时他已痛得休克过去,第二天早上醒来才发现自己在医院。见他转危为安,医生告诉他:“你如果再慢送来一点,也许早去见马克思咯。”并责备他不要与生命开玩笑,赶紧住院动手术。谁知他嘴上说“要得要得”,趁医生不注意就偷偷走出医院继续采访去了。当《养牛生富崽,山区脱穷帽》的报道在有关报刊发出后,了解他的人无不感叹地说:“张松全是靠拼命拼出来的呀!”
史志工作清苦又清廉,他在史志办既升不了官也发不了财,仅仅糊到自己一张嘴。有的单位见他是难得的“笔杆子”,曾想挖去并许诺待遇好,他毫不心动。为此,妻子见跟着他没有什么希望,长期外出打工。儿子上学到大学毕业,在学费上总是显得紧巴巴的,没有多余的钱给他。对这个他认为无用的父亲,也很不满意。妻离子怨,他毫无办法。但他必须对得起党和人民,对得起自己的那一份工资。为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加班加点,任劳任怨,忘我工作。
2016年4月的一天,他不幸把左腿腿骨摔断,做完手术住院其间,他多次在病床边辅导《独石村志》的编修。出院后他在家休息,还完成领导交办的《溆浦县煤炭志》的修改任务。一次单位要他完成省里一项任务,他让侄儿背去办公室,完成省里的任务又让侄儿背回去。医生嘱他至少休息半年以上才能上班,可他仅休息4个月就拄着双拐上班了。上班后,他一边自己涂药治腿伤,一边积极完成《鹤城区志》的评审稿撰写、《溆浦乡简志》的编写方案等任务。《鹤城区志》招开评审会时,他拄着单拐参会并上台发言。他撰写的评审稿,得到省、市志领导的表扬。
有人见他对工作和写作如此痴迷,问他后不后悔时,他坦然地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奉献了什么。只要坚持了自己的追求,就没有后悔可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史志办一干就是20年,一些能力远不如他的人都转了干甚至当上了领导,而他依然是一名普通职工,与他共事10多年的史志办原主任愤愤不平说:“就连张松也还不是干部,说明我们的体制有问题!”而他却很坦然,半开玩笑半认真说:“只有宁静致远,才能看破红尘;只有知足感恩,才能笑对人生。”
2008年和2016年,张松分别被评为全县模范共产党员。《怀化日报》为10名模范党员集体亮像宣传是这样评价他的:“张松同志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服务县委工作大局的责任意识,热情讴歌全县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广泛宣传全县的各项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战胜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艰辛和汗水,写出一篇又一篇唱响主旋律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共产党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优秀品格。”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和对党的宣传文化事业及史志工作的无限热爱,就是张松执着追求的精神动力和不尽源泉。
张松的左腿里至今还有一块尺多长的钢板和6颗一寸长的缧钉,有时天晴下雨隐隐作痛,但他从不因此影响工作。他身残志坚刻苦写作、心无旁鹜勤奋工作的感人事迹,先后在红旗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鲜红的党旗》、《中国文艺界名人荟萃》、《湖南共产党人》、《党建天地》、《湖南残疾人》、《中国老区报》、《怀化日报》、《边城晚报》等报刊电台及网上大幅发表,受到广大群众普遍好评和高度称赞。
期待身残志坚的张松同志在未来的岁月里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收获硕果累累的倾城。
Power by YOZOSO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