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魁 湖南读书会
阴历今年九月二十九日(阳历十一月二日)是杨勇将军诞辰日,为纪念咱们浏阳的这位杰出人物,笔者特向读者奉献经过本人多年采写、不断充实的文字,和大家共同缅怀我们的这位不朽老乡。——余振魁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毛泽东口誉的“杨勇上将,上将杨勇” 忠孝两全,清正廉洁的崇高风范举世景仰。本文采撷的是杨将军留在故乡文家市的部分故事。
初识领袖毛泽东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文家市胜利会师。20日清晨,听说神往已久的毛委员要在会师大会上作重要讲话,文家市少年儿童团团长、共青团员杨世峻邀来胡耀邦、周振财等亲密小伙伴爬上会师坪的围墙,骑在墙头上好奇地观看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场面,认真地聆听毛委员的讲话。杨世峻还特地带着笔记本和铅笔,一字一句地,细心地把毛委员的讲话记录下来,以便传达给文家市所有的儿童团员和共青团员。
毛委员慷慨激昂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杨世峻的心,尤其是当毛委员讲到秋收起义部队这颗“小石头”终究能砸烂蒋介石这口“大水缸”的时候,杨世峻似乎从中吸取到了一种无穷的力量,心中萌生起了跟着起义部队去砸“大水缸”的念头。
这是杨勇第一次见到领袖毛泽东并亲聆其教诲。当时他并未想到,此后自己的命运竟会和毛泽东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成为毛泽东的爱将。
邀罗荣桓到家里做客
会师大会刚结束,杨世峻就去找部队首长要求上部队。正好碰到一位操湖南口音的高大个子——时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特务连党代表罗荣桓。
“长官,我要上部队,您带我去吧!”杨世峻一个立正,还敬了个象样的军礼。
罗荣桓眯着双眼,审视着跟前这个英俊的少年。
“多大岁数?家住那里?叫什么名字?”罗荣桓和蔼地问。
“报告长官,我叫杨世峻,小名‘统伢子’,家住文家市中街,今年14岁。”杨世峻回答得干脆利落。
“14岁?正是读书年龄嘛!还是要读书,长大了再参加部队吧!”
“我在里仁学校快高小毕业啦,还是文家市少年儿童团团长呢,我们陈校长说过,少年儿童团员就是革命的预备士兵,今天是我当正式士兵的好机会,请您一定带我去,就让我这个团长带个头吧!”
“你家里人会同意你跟部队去打仗?那可是提着脑袋过日子呀!”
“我妈非常支持我闹革命,我的两个哥哥都参加了革命工作。不信,您去我家看看,问问吧!”杨世峻一把拖着罗荣桓往家里走。
罗荣桓被杨世峻的真情所感动,从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个伢子,也就随杨世峻穿过里仁学校巷道,出街门,越过狭窄的小街来到了杨家。
杨世峻的父亲病故已多年,母亲刘世珍带着几个儿女继续开着丈夫传下的“杨利生饭铺”。见统伢子领来了个起义部队长官,杨家兴高采烈。得知罗长官还冒吃早饭,杨家恳留他在家用餐。刘氏乐呵呵地说:“我们家开饭店,弄餐饭不为难!”为接待这个远方来的尊贵客人,刘氏临时杀了一只母鸡,取出最佳的佐料,使出最好的手艺。还做了几道文家市最上乘的土菜一点不留地端上饭桌。
美滋美味的菜饭让罗荣桓大饱口福,他边吃边夸刘氏的好手艺,特别赞赏那钵鸡肉的味道鲜甜可口,啧啧连声:“这是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鸡肉!”
饭后,罗荣桓无论如何也要付饭钱,杨家那里肯收?临别,罗荣桓耐心地向杨家讲他暂时还不能带杨世峻去部队的道理,他爱抚着杨世峻的脑袋说:“你还小,好好读书吧,过几年我一定来文家市接你去当红军!”
杨世峻噙着热泪送别罗荣桓。次日,他又邀来胡耀邦、周政财等小伙伴一直将秋收起义大部队送过文家市街后的高升岭。
引泉智斗敌
文家市白马冲尾的岭脚下,有一口水井,纵是大旱年岁,汩汩清泉也常涌不断。几十年来,这甘甜清澈的泉水无私地滋润着白马冲里的稻菽黍梁,哺育着白马冲人的子子孙孙。这里的百姓无不深爱着它,都亲切地称它为“将军井”。
1930年4月下旬的一天,文家市孙家塅浏八区苏维埃游击队驻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贝坤同志传来参加游击队不久的杨世峻。“杨世峻,你是青年团员,又是个中学生,觉悟高,人聪明,地方又熟,我交给你一个重——要——任务!”贝坤同志把“重要”二字说得特别重,拖得特别长。“什么任务?快讲呀!”杨世峻自三月间从浏阳中学(浏阳一中)投奔游击队后,还未领过什么重要任务呢。今天听见主席这么神情凝重地讲来,他心里可乐开了花。
他一蹦三尺高,拍着胸脯,眼巴巴地望着贝坤同志,生怕贝主席不放心他。贝坤见他这幅模样,严肃而又亲切地说:“过几天,游击队有一次攻打文家市的军事行动。得事先跟文家市的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不然将贻误战机!”杨世峻从贝坤手中接过信件,发誓说:“若有失误,愿受军法处置!”
杨世峻家住文家市中街。小时候,他常邀小伙伴们去四周山上打柴、玩耍。这一带的地形、道路他可是闭着眼也能说得清、走得准的。
杨世峻按照贝坤主席的嘱咐,化装成一个砍柴的青年农民,将信件塞进担柴的竹枪棍内,封得看不出任何破绽。杨世峻唱着山歌上山了。他在白马冲尾高山的甘露亭附近砍了一担又干又大的柴,轻便地挑到了山脚下。天气久晴,虽是四月也够火辣的了。杨世峻一边用手巾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想着“一出冲可就是文家市啦!”他正高兴,却一眼瞥见前边来了几个巡查“赤匪”的白鬼子。自毛泽东从文家市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后,国民党反动派对文家市实行了“烧关、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凡是与革命有牵连的人家都遭厄运。驻守在文家市的白鬼子日夜出巡,四处搜查“赤匪”。尤其是对过往孙家塅的人查得更严、更凶。
“得闯过这一关呀!否则……”杨世峻紧张而又镇定地思忖着。白鬼子越来越近了,他一眼瞧见路旁边有一坨大石头,石头下有一丝泉水流出,他急中生智,就势将柴担往石头边一放。抽出镰刀使劲地挖石崖下的泉口。“干甚么!”五个白鬼子端着枪一拥而上,将杨世峻围住,五双贼眼一齐朝着杨世峻溜溜转,射出逼人的凶光!“我口渴得不得了啦,你们看,多好的泉水哟!”杨世峻若无其事地回答,继续挖他的泉水。五双贼眼扫视了他一阵,见是个地道的砍柴人,并未发现什么可疑的地方,也就不吱声了。其实,他们口也渴得很,又走累了,于是都一个个往大石头上坐下。“快挖,多聚点水,我们也喝上一口!”一个瘦猴样的冲着杨世峻喝道。“嗯,我不正卖力挖么?”
挖呀挖的,不一会便挖出了一个蛮大的坑,没过多久,就聚满了一坑清清冽冽的泉水。杨世峻“请”五个白鬼子一一喝过泉水,然后自己俯身用嘴贴着水坑,“咕咚、咕咚”地吸了个饱!
五个白鬼子喝过泉水,陆续起身,那个瘦猴似仍有点放不下心,伸出刺刀朝两捆柴捅了几下,又瞧了一阵子,还是未发现什么,于是手一挥,领着他的同伙,哼着逍遥曲儿径直往甘露亭的山道上去了。这时,杨世峻绷得特紧的心弦才放松了。他乐颠颠地挑上柴担轻悠悠地出了白马冲……
说来也巧,自从杨世峻在这里挖下泉坑后,这泓泉水便越流越大,越来越清甜可口。上下山的路人无不喝上几口。后来,白马冲人干脆把这里改成了一口水井。
改名抒志
威名显赫的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杨勇原名杨世峻,他是怎样改名的呢?说起来可有个故事呢。
杨世峻13岁那年正在家乡浏阳文家市里仁学校念高小一年级。当时,北伐军已攻占长沙城。在革命形势鼓动下,杨世峻参加了儿童团。一天,体育老师组织儿童团在学校操坪上练队列,文家市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里仁学校校长陈世乔经过操坪。陈先生见就数杨世峻的步子走得好,便停下脚步当众夸奖杨世峻,啧啧称杨“是个当兵的好料子”。体育老师接话:“他的口令也喊得挺好的呢!”陈先生禁不住乘兴叫杨世峻出列喊着试试。杨世峻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的迈步队列前中央,脚跟一磕,做了个深呼吸喊道:“稍息,立正”陈先生听了杨世峻那洪亮有力的口令,越发高兴,连声夸:“好,好呀!丹田之气很足嘛!”陈先生兴犹未尽,走近队伍前,大声说:“同学们,你们都应该象杨世峻这样,认真对待军事训练,增强军事素质。‘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是一种陈腐的偏见。同学们想想,如果没有北伐军将士浴血奋战,会有我们今天扬眉吐气的好日子么?同样,要保住今天这样的好日子,没有手握武器和忠诚于革命事业的战士也是绝对不行的啊!”
说到这,陈世乔先生环视了一下大家,继续说道:“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诗篇中曾这样歌颂爱国将士‘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这说是说,忠诚、勇敢、刚强不屈,才是一个好儿男应有的阳刚之气呀!同学们想想,假如我们把‘勇’字分成两部分,上面像不像一顶‘帽’子,下面像不像一个‘男’字呀?”同学们齐声答:“象!”陈先生紧接着往下说:“男儿戴上军帽当然就是士兵,所以这‘勇’字就正是形容士兵的。我希望同学们发奋读书的同时,要刻苦参加军事训练,砥砺志节,把自己锻炼成一名能文能武的预备士兵,以便将来能担当革命重任。”
杨世峻受到校长的当众夸奖心里甜滋滋的。校长的话就数他听得最认真,心里记得特别牢。在以后的学习训练中,他更加刻苦努力。不久,他就当上了文家市儿童团的队长,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了文家市地区一名杰出的年轻革命者。
1930年6月,17岁的杨世峻梦寐以求当红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经浏八区苏维埃政府介绍,去平江县黄金洞参加了彭德怀同志领导的红军随营学校。根据杨世峻参军前的表现,不久,随营学校党组织就批准他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被选为党支部青年委员,还被任命为政治队的班长。
从此,杨世峻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可是他脑子里总在酝酿着给自己改个名字,以适应这种新生活,激励自己做一个文武双全、忠勇兼备的红军战士。改个什么名字才好呢?一连好多天,他拟了好几个名字,但都是很快被自己否定了。一天,一个灵感突然涌上心头,13岁那年,他受到陈世乔先生当众夸奖,陈先生给同学们讲屈原‘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的诗句,讲解“勇”字时的那一幕竟然鲜明地闪现在他的脑海里。他双手一拍,高兴地跳了起来,顿有所悟地自语道:“好,就取这个‘勇’字!”于是,杨世峻正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勇”,向校领导报告后,得到赞同和批准,这以后,杨勇以忠诚、勇敢、刚强不屈的好儿男阳刚之气刻苦学习,英勇作战,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上,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迈向了他的将军之路。
(一)恳请乡亲“六不要”
1949年4月下旬,不满37岁的杨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和兄弟部队一起取得了渡江作战的胜利。在刘、邓首长指挥下部队经江西、湖南向大西南进军。途中,杨将军顺路回到阔别20余年的家乡浏阳文家市小住了六天。将军戎马一生,就回这一次家。
7月中旬,杨勇兵团抵达与浏阳毗邻的江西万载县。杨将军想到即将率部路过家乡,心情激奋不已。他修书一封,通过地方党组织转到家乡。信中,他告诉家乡亲人不日内将顺便回家看看,恳切地要求乡亲们“六不要”:不要敲锣打鼓放鞭炮;不要上街夹道相迎;不要张贴为他个人歌功颂德的标语口号;不要在他家张灯结彩摆排场;不要为他杀猪宰羊设酒宴;不要给他个人送礼品。他要求家乡党组织紧急动员起来,发动乡亲们做好迎接解放和支前等工作。
(二)悄悄回到故乡
杨勇将军即将回乡的喜讯不翼而飞。将军族上的人在接信后的第二天便派了几个“自家人”去万载县城为将军接风,他们是想趁此机会光宗耀祖一番,不料将军不见,并托部下传话:“不要这样来接嘛,我参加革命以后就姓‘共’了哩,这样接我是不会回去的!”
中共文家市区工委按照将军的指示,迅速部署迎接解放和支前等工作。工委同时决定:一,派刘世善等人去江西迎接杨勇兵团先遣队,请求派一支部队来文家市以安定人心;二,加强兴德镇(今文家市镇)工作委员会的领导力量,组织群众迎接解放军路过文家市。17日傍晚,刘世善等人在宜春慈化余家坊的陈家祠堂见到了解放军先遣部队领导。部队领导十分高兴,热情接待了将军家乡党组织派来的使者。部队是从余家坊经花园冲、黄花冲,还是从铁山界经岩前、五神岭到达文家市?究竟哪条路又近便又安全呢?刘等人跟部队领导做了慎重而周密考虑。最后,决定兵分两路,会师文家市。在人民解放军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文家市党组织领导当地人民解放队(民兵)和革命群众于1949年7月上旬缴获文家市伪兴德镇镇公所、时仁乡(辖中和,山枣潭)乡公所的枪支70多支,分化瓦解了旧政权,解除了其武装。
文家市父老乡亲抑制不住对杨将军的敬仰和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爱之情,尽管文家市党组织按照将军指示一再做工作,18日下午,文家市街上家家户户门口都自发挂上了红旗,燃放起鞭炮,人们还自发地拥向街头迎接解放军进街。人们都想一睹家乡人杰杨将军的英雄风采,然而却始终不见将军的身影。
解放军的挺进使文家市全境获得解放。
杨将军到底回来没有?什么时候回来?乡亲们猜测着,议论着,盼望着。
谁也未曾料到,20日上午,杨勇将军仅仅只在几名战士警卫下,竟徒步从慈化经花园冲翻过高升岭后,有意避开夹道相迎的乡亲,一出山桐窝便悄悄拐入里仁学校操坪,进入校门巷道(今标语巷)出街门,横过仅丈把宽的街道,不声不响地回到了位于巷道斜对门中街的家中。
(三)母子情深
将军一进家门,跟哥、嫂们等家人才寒喧了几句,屁股未落凳就寻妈妈,连问妈妈哪里去了。哥哥告诉他,妈妈不晓得他这时会回,正在屋后菜园里淋菜。将军便径直往屋后菜园奔去,口里直喊“妈妈”。一生勤俭的杨老太太怎么也没料到统伢子会回得这么突然。这时她正在菜园里专心地淋辣椒呢!以致英俊的儿子老远就朝自己喊“妈妈”时,老人竟以为是自己想儿子造成的幻觉而懒得答话。当统伢子真真切切地站在了面前时,老人一时热泪盈眶,用衣袖偷偷抹去眼角的泪水,只是说了声:“伢咧,你回来啦!”她用双手抚摸着儿子刚对她敬过军礼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老人平时穿着简朴,她似乎悟出了今天是个大喜日子,该换身好一点的衣服,便走到自己房里换上她唯一的那身“士林蓝”。杨将军和随后赶到的将军夫人林彬随即跟着母亲进了房,夫妻俩见母亲帐、被破旧,便一面和母亲畅叙离情,一面亲自动手给母亲换上他们带回的新帐被,并把房间打扫得清清洁洁,捡点得整整齐齐。
(四)寻找纪录毛泽东讲话的那个小本本
杨勇将军17岁参加红军后,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他的心里头却始终挂记着藏在家里的一个小本本。
这个小本本记录着1927年9月20日早晨,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会师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会师大会结束后,小杨勇和乡亲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送别了革命军,期待着革命高潮在文家市重新出现,可是革命军一走就久久没有回来。而国民党反动派却很快地卷土重来,他们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群众,挨户团连儿童团员也不放过。一个寒冷的冬夜,小杨勇得知天亮后挨户团就要来抓他们这些儿童团员,便和周政财等连夜出逃江西万载。离家前,小杨勇把记录毛委员讲话的那个小本子找出来,用布包好,谨慎地藏在屋檐下面的一个小墙洞里。
转眼22年,当年的儿童团队长已是威名赫赫的人民解放军兵团司令员。当年秋收起义的烈火即将锤炼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今天荣归故里,杨勇将军的耳际老是回响着当年毛委员的讲话:“我们这块小石头不断地砸他那口大水缸,迟早有一天会把蒋介石这口大水缸砸烂的。”杨将军要把记录当年毛委员讲话的那个小本本寻找出来作为珍贵文物献给未来的中国革命博物馆。 回家的第二天一早,他便搬来楼梯,亲自爬上屋檐四处寻找,但当年究竟藏在那个位置,他可记不准了,加上这些年房屋又经过了多次维修,他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以至留下遗憾。直到1958年,将军的二哥在改建旧屋时,才在推倒的墙土里发现了那个小本子,但已腐朽不堪。事后将军对上京的哥哥、妹妹等讲起这件事,总不免深感婉惜。
(五)会见父老乡亲
杨勇将军悄悄地、不声不响地回到家中是为了力避旧社会官僚前呼后拥,衣锦还乡的恶习,树立起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新风尚。离别家乡20余年,故里和乡亲他梦魂牵绕,今天荣归家乡他何尝不想与家乡父老乡亲们握手言欢,畅叙离情啊!
乡亲们听说杨勇到家了,便纷纷拥到他家来一睹将军风采。一位青年小伙子手拿“四眼铳”要打几铳;另几个青年则提着一些千响爆竹要点燃庆贺,将军笑着忙上前劝道:“不要放,不要放呀。别看我杨勇今天是兵团司令,可脱下军装不就是个普通老百姓么?没什么特殊嘛!咱们都一样啊!”人群中有个老倌子朝他大喊了一声“杨司令!”杨勇循声望去,走近老人说:“老伯伯,请不要这样喊我,文家市谁不晓得我‘统伢子’呀,您还是喊我‘统伢子’吧。”将军深情回忆说:“您还记得吗,有一年我下河捉鱼,您在河边割草,您耽心我掉到深水潭去,跑过来一把抓住我,还朝我的光屁股上揍了一巴掌,‘骂’我是‘调皮鬼’呢!”说吧,一阵爽朗的笑声。有个老奶奶提来一篮子鸡蛋,霸蛮要杨勇收下,杨勇一再解释不能收。老人不高兴了,冲着杨勇说:“好呀,你这统伢子当了官就看不起我老婆子了啊!”将军无可奈何,只得收下。将军说:“谢谢您老的关心啊,您是知道周彪(周政财)的,他牺牲了,可我总算救了一条命回来。我明天就去看望周彪母亲,我就借花献佛呀,把这篮鸡蛋转送给她老吧。”
作者当年有个年轻的堂兄叫余振美,跑了十多里山路去看大官杨勇。杨勇的祖母姓余,杨勇在与我堂兄的交谈中,弄清了辈份,喜欢得“老表”喊得亲亲的。不但留饭,还尊我堂兄上坐。
……
一支香烟,一碗清茶,一餐便饭,一番交谈,杨将军就以这浓浓的乡情招待前去看他这个大官的父老乡亲。
(六)慰问烈士家属
回家的次日,将军就来到周政财烈士家慰问。周烈士和将军既是儿时好友又是亲密战友。他俩一起参加儿童团,一起当红军,患难与共,情同手足。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杨勇任团长,周政财任团政治部主任。周在一次战斗中腰部中弹壮烈牺牲,杨勇亲手掩埋了战友的遗体。将军心情沉重地向烈士的母亲、兄弟等讲述了烈士牺牲的经过,并要来纸笔为他们书写了烈士证明材料,随后又陶出当时解放区通用的400元钱币交给烈士母亲陈运兰,以示慰问。将军再三叮嘱老人家保重身体,以后就把他当儿子看待,有事直接找他。
(七)父亲坟前三鞠躬
21日傍晚,杨勇将军喊来大侄子庆文:“走,带我到你公公坟地去一趟吧。将军脱下军装,光头赤脚,由侄儿带着悄悄来到离家约一里多路的甘家岭坟地。
将军的父亲杨贵蟾,年青时参加过清末萍、浏、醴起义。杨勇自幼受父亲的熏陶。以后父亲又省吃俭用供他上学,支持他闹革命。杨勇当上红军后,家里被国民党反动派抄了好几次。在文家市街上开的“杨利生饭铺“被封,房子被分。杨勇的两个哥哥也跑出去当了红军。母亲7次被敌人抓去监禁,打得死去活来,逼她交出3个儿子。二嫂汤雪华被抓去生死不明。父亲气病交加,才46岁就离开了人世。后来,他们一家实在过不下去了,母亲只好带着十妹杨莉华远逃到几十里外的大瑶木马塅,在杨贵蟾的一个朋友家帮做饭、洗衣、做鞭炮,十妹也给别人家当了童养媳。
将军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父亲坟前,心酸地呼一声:“爹爹,统伢子回来看您啦!”哽咽着,肃立默哀良久,深深地三鞠躬。
(八)宴请老师同学
杨勇将军戎马倥偬,战功显赫,却总记得教他做人,教他知识的老师;也忘不了儿少时代的同窗好友。这次回乡虽然短暂,他仍执意要见见当年的老师和同学。22日,他把能打听到的当年在里仁学校求学时的老师、同学一共20多人统统邀请到里仁学校,就在他当年读书的高小九班教室团聚并共进午餐。将军向大家介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鼓励各位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迎接解放,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最后,将军取出一块随带的白缎子,请各位签名留念。
(九)召集各界人士座谈会
25日,杨勇将军通过文家市党组织和新生的人民政权,邀请文家市各界、各阶层知名人士和群众代表在他恩师甘恩锡及儿时同窗好友甘厚江家“甘同仁”商铺见面、团聚、座谈。将军向各位问候、致意后,着重讲了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和建设、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的要务,号召家乡父老乡亲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文家市而各尽其能,多作贡献。
(十)悄悄离开家乡
为了避开家乡百姓的热烈欢送,26日凌晨,人们还沉浸在几天来与杨将军及其所部亲密相处的甜美梦乡,杨将军却同随行悄悄地离开家乡。他一手牵着白色的战马,一手不时地拦阻远送他的哥、嫂、侄儿女们,他迈着深情的步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孕育他成长的这片英雄土地,踏上了解放祖国大西南的征程。
“我们得带个好头哩!”
解放后,杨勇将军十分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家乡的亲友,曾多次热情接待过家乡党政领导和亲友,听取汇报,总是对家乡的建设提出中肯的意见。他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为家乡、为亲戚朋友谋特殊利益。但在不违背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凡公家的事而他又能帮上忙的则尽量帮着办。
1958年上半年,杨将军得知浏阳县政府欲成立县汽车运输队,但县政府苦于资金匮乏又弄不到汽车指标。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将军得知这个情况,便热情慷慨地从抗美援朝的战利品中提取出10多辆性能优良的载重汽车无偿送给县里。1973年6月,杨勇调往新疆任职,1975年8月被任命为新疆军区司令员。期间,他的亲侄,时任文家市公社苍前大队企业办公室主任的杨庆成去新疆找他,请他帮村办化工厂、鞭炮厂批点当时极为紧缺的硝酸钾和钾肥指标。新疆是产地,既是公事,又不失原则,杨将军欣然答应,指示有关部门批给了50吨硝酸钾指标和10吨钾肥指标……
京城的焰火晚会,杨勇将军凡在京他都要亲临观看。他说:“浏阳的花炮我得好好地看!”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庆,文家市公社社长,党委副书记杨庆湘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当杨庆湘告诉将军:“国庆焰火晚会燃放的烟花全部是浏阳产的,其中也有文家市的产品时,将军心情格外振奋,他特高兴地对杨庆湘说:“庆湘,今晚你就坐在我身边,给我当个讲解员吧!”将军全神贯注地看焰火,不时讨教杨庆湘“这叫什么产品?有些什么性能?”等等,不时拉着庆湘的手用有些生疏的文家市土话大声说:“真神奇啊,好极了……”兴致中,将军一再嘱咐庆湘:“你回去后一定要把文家市的烟花爆竹产业抓好,搞出点名堂来!”将军还在多次接见家乡党政领导时强调:文家市是自古有名的花炮重镇,这个产业不但要传承好,更要创新发展,要把花炮产业做大做强,搞出特色来,成为支柱产业!将军还指示要做出文家市油饼的特色品牌……
对家乡的亲属,将军一再告诫:“行行出状元,种田也一样,我帮不了你们什么忙,也不会帮你们找关系,开后门。要自力更生,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搞好自己的家庭,不要有困难就来找我!”在将军的严格要求下,解放几十年来,家乡的亲属始终没有因家事、私事找过将军帮忙,将军也没有给哪个家庭特殊关照。将军的大哥杨世岫一直务农,1993年去世,其二子三女,只有庆棋靠读书谋了份工作,秀珍也凭自己的踏实努力找到了放电影的事儿。将军的二哥杨世岐有汽车驾驶技术,解放后先在县汽车站工作,后来一直在县汽车队干普通职工,l977年去世。其三子两女,庆文靠读书谋得了工作,庆忠当兵多年组织上给安排了工作,秀兰后来顶了老爸的职在汽车队里当会计。秀莲高中毕业后代课多年转为了公办教师。将军的其他亲侄(女),侄孙(女)们都安分守已踏踏实实地在乡务农,都干得很出色,有的还成为了乡村基层骨干。将军文革复职后,刚高中毕业的侄女秀莲曾去北京找过叔叔要份工作,将军爽直地说:“我送你一套毛主席著作,要工作可没有!”将军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后,他的妹妹杨莉华上京看望他,诉说家里的困难,反映文家市的建设急需资金投入,请求三哥多加关照,但将军摇头摆手说:“这不行啊,耀邦是党中央的总书记,我也是党中央书记处书记,我俩都是文家市人,我俩得向全党负责,为全国人民谋利益,不能只想到家乡,不能给家乡开绿灯,我们得带个好头哩!”将军还特别嘱咐妹妹:“文家市不是办了很多花炮厂么!你从小会做爆竹,发动全家都去做爆竹吧,靠做爆竹也是能发家致富的!”
将军一再告诫家乡各级、各行业领导及亲友:“来我这里、千万别送什么礼物,别把风气搞坏了!”遵照将军的指示,家乡人去他那里一直都是空手而去,欢喜而归。
……
未能了却的心愿
杨勇将军将毕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以至从1930年4月离家当红军后,仅仅在1949年7月率5兵团挺进大西南时才顺路回文家市老家小住了几天。然而他乡情悠悠,心里头始终埋着再回乡看看的心愿。l982年,身体已严重不适的将军在夫人林彬的陪伴下抱病去广东省视察工作,途经长沙,他向湖南省委提出了回文家市看看的想法。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的领导极为重视,即为他的回乡之行作出了周密安排。但夫妇反复商量,觉得这趟回乡,势必给省、长沙市、浏阳、文家市各级党政、军事部门、公安部门造成很大压力,带来很多很多的麻烦,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回乡的打算。
将军曾经给在他家打住的大哥讲过,他退休后要回文家市老家欢度晚年,然而将军却年逾古稀也未能退休,而是因过度劳累染上恶疾竟倒在了工作岗位上。
杨勇将军是个大孝子。父亲早故,未能送终服丧。杨将军十分孝敬母亲,却也未能实现他一定要为老母送终服丧的心愿。解放后,杨将军曾接母亲跟他住。但刘氏习惯不了城市生活,又勤劳惯了,坚持要回乡居住,要在老家种菜喂鸡鸭……1963年5月, 79岁高龄的刘氏病逝,噩耗传到北京,杨勇十分悲痛,因他身居中央要职,国内国际局势又容不得他分心,容不得他耽误时间,为了不给地方党政和亲戚朋友添加麻烦,为了防止铺张浪费和搞封建迷信旧俗,造成不好影响。将军寄回200元治丧费用,电文示:“一切从简,速送老母归山。”浏阳县的各级党政领导及将军在乡亲属遵照将军指示只办了6桌酒席,一切从简地送别这位英雄母亲,县人民政府仅派副县长罗昆主持追悼会。文家市人民深受感动,深受教育,以“国失贤母,家痛慈亲”的大门丧联高度赞扬了杨母刘氏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赞扬了杨将军忠孝两全的崇高品德和风范。
……
1982年10月,积劳成疾的杨勇将军终于支撑不住了。12月31日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医院看望他。将军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堂姨表弟,患难与共的老战友,眼含热泪,用微弱的声音对耀邦说:“你的担子很重,别再为我浪费时间了。你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呀!”
1983年1月1日,生命垂危的杨勇将军把全家人召集到病榻前,对他们说: “我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了,党对我很好,我也无愧于党……我死后,你们要靠自已去生活,要努力为党工作,不要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呀……”
1983年1月6日清晨,从文家市走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代名将,开国上将杨勇带着战争年代留在身上的5处重伤疤,带着他崇高、伟大、传奇的人生故事与世长辞。黄克诚大将在《怀念杨勇同志》的深情诗篇中用“革命忠心贯日月,战功卓著载史篇”的诗句高度概括了杨勇将军光辉的一生。
(作者:浏阳市财智广场13栋1单元1号 余振魁)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