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洒红土地
——记毕生铁心岩前山区教育的余振魁老师
叶年洲 陈东红 聂煜 湖南读书会
“献身甘作揽月梯,治教求为后辈师。乐做前程铺路石,更研园艺牖新知。百年以后当无愧,桃李争艳志踌躇。宏图无限愿无尽,改革潮头立多时。”很早就读过余振魁老师1984年写的这首自励诗,也读过余老师铁心岩前山区教育的不少回忆散文,值此市教育局大力培养和弘扬浏阳教育精神之际,记者驱车百余里奔赴革命老区文家市镇,对余老师进行了深入采访。
大文高等级公路正在紧张的施工中,前往岩前中学的道路泥泞而曲折。踏进校园却是桃红柳绿、清香宜人,耳际传来悦耳的歌声,令人鼓舞。余汝腾校长告诉记者,那是余振魁老师正在教唱他新创作的《浏阳教育精神歌》……
教育精神弘扬好
师生同唱一首歌
站在讲台上的余老师两鬓如霜、神采奕奕。他热情洋溢地打拍、亮嗓,带着学生高唱:“师生同唱一首歌,浏阳教育精神歌,实现教育总目标,教育精神是号角……”学生们被他全身心的投入所吸引,豪情满怀地跟着余老师唱了起来。当唱到语白:“自强不息、敢为人先、以人为本、包容共生”时,师生配合默契,齐声诵读,掷地有声。陪同采访的教育局干部告诉记者:这是岩中自主开发、最先唱响的《浏阳教育精神歌》,尽管这首歌还未经教育局认定,却凸显了余老师敢为人先的精神。
下课后,记者问起了余老师创作浏阳教育精神歌的意图。余老师爽快地道出了其中的原委:“寒假中,我仔细阅读了《浏阳教育》第三期,扉页上肖局长、朱书记向全体教育工作者发出的《大力培养弘扬浏阳教育精神》的倡导更是激起了我创作的灵感,我想,要是把文章的精髓浓缩成歌词、谱上曲,教师生歌唱,不就更能深入人心,效果更好么?把这首歌编进德育校本课程,不就更加充实了校本课程的内容么?”我们深为余老师的真知灼见及献身教育的激情所折服。
扎根山区苦中乐
铁心教育志不移
余振魁老师出生于1944年,算来已整整六十岁。他当过四年机械兵,又是部队业余文工团团员。他能文能武,表现突出,荣获过“五好战士”、“技术能手”称号和多次嘉奖。受“左” 倾错误的影响,1965年,他退伍回乡。之后,便成为一些单位抢着要的文艺人才,但他不为所动。1968年2月,岩前公社教育专干找上门来:“现在急需教师,很想请你去代课,如何?”余振魁欣然应允,就这样,他站在了岩前农中的讲台上,成了一名代课教师。也就是从这时开始,他立下信念,要铁心从事教育事业,扎根山区一辈子。这个信念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山区教育落后的面貌。岩前中学老校长、现任党支部书记邓轩栩告诉我们,三十多年来,余老师先后在岩中、岩丰、同心、白溪、黄花冲等校执教过除英语以外的所有课程,担任过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党小组长等,他执教科目的成绩一直排在学校和学区同年级的前列。
岩前地处湘赣边境,过去是典型的“老、边、穷”山区。“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需要教育,越是需要为山区教育献身的人。可是正是因为贫穷,很多外地教师都不愿进山来,有的即使进来了,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干了二三年便想方设法又走了。”余老师对山区教育的艰苦深有体会,他给我们讲起了自己在小学的情况:当时的同心小学设在干沙湾一栋泥屋里,一所学校一个人,教的是复式班,教学之余,柴火自己捡,茶饭自己做,每天入夜一个人孤宿在小房里,就着微弱的煤油灯盏批改作业,倦了,只听见夜风呜咽,溪水潺潺;在白溪和黄花两所学校执教时,由于学校都是坟地上开荒就急筑起来的泥坯房,熟睡中时有老鼠搔耳,暑热天醒来竟好几次发现床脚上盘着蛇,连办公室、厨房里都常有蛇出没,还常听“鬼”叫,常见“鬼”火……
这一切曾使余老师惊心动魄过,也暗自犯过愁,但他的扎根山区教育的心却从没动摇过一丝半点,在那简陋的环境中,他要让自己丰富起来,充实起来。课余,他带着孩子们清除卫生死角,把教室布置一新,出起了黑板报,办起了每日快讯,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和红领巾互助监督岗等;他早晚家访,课余为差生补课,找顽劣生谈心,逢大雨接送孩子们。进岩中后,为了让新来的老师留下来安心教学,他把自己的工作房填出来,冬天就在办公室炉火旁休息,夏天以书代枕,几张坐凳拼凑成床……虽然那是一段艰苦的时光,但余振魁却用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增添了快乐和荣耀,他成了学生和乡亲们最爱戴的老师。
往后几年,县文化部门、不少大型厂矿企业纷纷上门邀请余老师“加盟”,他都婉言谢绝了。因为,在他内心深处,他已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改变山区落后教育面貌成了他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余振魁老师对岩前中学的感情最深,他作为该校的创始人之一,1976年和同事们一道披荆斩棘,开山劈岭,踩泥做砖,装窑烧砖,住工棚守材料,边教学边基建……岩前中学就是这样创建起来的。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在岩丰、黄花等校曾推着独轮车去十多里外运材料,爬上屋顶捡瓦盖漏,冒大雨在山洪中放树排,带领师生开垦学农基地,种植作物……他不断地充实、完善自我,很快转为公办老师,不久就评聘为中级职称,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了一名深受几代山里人称颂的优秀教师。
校本资源勤发掘
红土地上唱赞歌
作为教师,余振魁比农民更加热爱脚下这片红土地,他要从这块土地上挖掘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让孩子们的现在与历史接通,用淳朴的心灵去开创未来。他找到了,他提炼成《红土地赞歌》一书,后经过文家市镇中心学校加以统筹,成了初一学生的校本课程。这让余老师心里有着暖春一样的满足和温润。说起自己编这本书的过程,余老师动情地告诉我们:文家市有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作为文家市人,特别是文家市的后一代若不了解文家市的革命历史、优良传统和风土人情,将是一种悲哀。
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驱使他在十多年的教学之余,深入采访,勤奋写作,终于汇编成十多万字的《红土地赞歌》。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杨勇、胡耀邦等伟人在文家市的战斗业绩和优秀品质,看到文家市的文史风物,还有余老师创作的乡土歌曲,如《毛泽东三次来文家市》、《胡耀邦故居小唱》等。在此基础上,余老师还开发形成了《充分挖掘文家市德育资源,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德育教研课题,并获得浏阳市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在岩前中学食堂里吃完午饭出来,听着校园广播里点播的温馨的歌曲,我们感觉暖洋洋的。余老师说,音乐和诗文都能陶冶情操,给校园生活带来乐趣和文化氛围。余汝腾校长告诉我们,余老师曾热心地为岩前中学等上十所学校创作了校歌,这些热烈欢快而催人奋进的校歌,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更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成了这些学校的精神支柱。另外,余老师还是岩中校园文学的开拓者和创新人,校刊《校园采风》就是1982年他在学校任教导主任时亲手办起来的,他亲自办了54期。1999年,《校园采风》评为市优秀文学社团期刊,余老师获得市“中学文学社团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他曾指导学生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40余篇,并有不少学生作品在各级作文赛中获奖。最令余老师欣慰的是,2003年7月,岩中文学社获得了”全国十佳优秀文学社团“殊荣。余老师还为学校培养一批批音乐特长生,他带的器乐队、合唱队、文艺演出队多次在镇、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中获得好成绩。
三十六载勇开拓
桃李芬芳慰心窝
余老师已将三十六年的时光给付了“老、边、穷”山区教育,为了工作,他早在20年前就操劳成重型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本来五年前他就可以退休或离岗休息了,但他不想离开校园和学生们。余老师说:“我要坚持上好最后一堂课,站好最后一班岗,为实现铁心教育、扎根山区的抱负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这三十六年教育生涯中,余振魁老师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先后有《农村小学识谱教学改革》、《五线谱“两标”识谱法》、《引导学生投稿,推动作文教学》等四个教研课题获浏阳市、长沙市奖励,也曾获市“中学语文教学能力”和“中学音乐教学能手”称号。他先后被评为市“优秀教师”、“教育学会先进个人“、“教改教研积极分子”、“优秀音乐教师”、“长沙市优秀音乐教师”,多次评为文家市镇优秀共产党员。迄今,他已在市级以上发表各科教研论文近60篇,诗歌、散文、新闻通讯等文章720多篇,他是县音乐教研会首届理事,曾多次出席浏阳、长沙市及省音乐等学科教研活动。他负责的岩中艺体组评为市“优秀教研组”,他任班主任的初27班是岩中最先荣获长沙市先进集体的班级……
在余老师简朴的家,我们翻看着他珍藏的上百本荣誉证书,仿佛看到了余老师数十年如一日,自强不息地为培育几代的山区孩子而顽强拼搏进取的高大身影,钦敬之情溢于言表。但余老师却不以为然,他说:“最值得我引以自豪的并不是这一箱子荣誉证书,而是显身华夏的众多学生。”是啊!余老师教出的学生中,科局级党政领导有之,科技人员有之,中学校长、书记有之,人民解放军师团干部有之,富甲一方的企业家有之……历数这些学生,余老师不无自豪地说:“看到我遍天下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为国家作贡献,我就自然而然地感到自己几十年铁心山区教育的价值、自己生命的价值!”
在翻看余老师珍藏的一叠学生来信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现任深圳《证券时报》主编的刘少涛在信中写道:“余老师,学生的成长有您的一份功力,老师的栽培,学生没齿不忘……”这些朴实的话就集中地道出了学生们对余老师的由衷感激之情,也令余老师欣慰终生。
采访中,余老师的大哥讲到他们的父母去世时四兄弟中就老三振魁没能为老人送终。我们问:“你们为兄为弟的能谅解么?”余老师的大哥感慨地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平时我的弟弟是个孝子,父母病逝时,他忙于工作,没赶上送终,我们做兄弟的理解他,体谅他。”“余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我当年培养他入党和把他请回岩中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两件事。”岩中现任党支书,余老师的入党介绍人邓轩栩自豪地告诉我们:“是块金子就得让它发光,尽管文革时期余老师曾被某些人蒙上了一层黄沙,俗话说'吹去黄沙始见金',余老师是块闪闪发光的金子。”接过书记的话,余汝腾校长又深情地叙说了近年来余老师廉洁从教、见义勇为、爱岗敬业、热心传帮年青教师等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采访将结束的时候,我们见到了余老师的妻子蔺爱华,她刚从花炮厂风尘仆仆地回来,她一边收拾家什,一边对我们说:“学生就是他的命根子!”简单收拾完家什,她向我们讲述了丈夫丢下家中事务冒雨劝学、带病劝学,三更半夜去深山老林劝学,为贫困学生垫付学费,送衣物等桩桩动人的往事,我们问:“他这样顾校不顾家,你理解么?支持么?”接过话茬,余老师当着我们夸起了他的妻子。“怎么不支持呢?我百多本荣誉证书有一半应归功于她!“
……
“是此生有幸,充数园丁。卅余载,白发生。看当年学子,显身华夏,费唇舌,无名利,亦悦欣。 志犹壮,意正浓,抛却荣毁与寒温。况时逢盛世,普天欢庆,人意泰,齐奋进,莫因循。”采访归来,我们反复吟诵着余老师的这首花甲抒怀词———《调寄·献忠心》,我们为余老师淡泊名利、甘为人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精神深深感动着。
余老师献身山区教育的奋斗历程,不就是一首浏阳教育精神的赞歌么?
【编审:张立云 涉江红帆 】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