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亲们看病不难不贵
(一)为了改变乡村缺医少药的局面,
他决心奋发刻苦学医
1944年5月,他出生于今浏阳文家市镇岩前村的一个农民世家,父亲刘大全,母亲李清华,上有他的老祖母,他有兄弟姐妹7个,他排行老二。母亲从他记事起,就一直受心脏病、胃病、脑供血不足等多种疾病的折磨。不但家庭重担全落在他父亲身上,还要长期为他母亲请医买药。他的儿少时代,正是农村最缺医少药的时期,记得为了给母亲请个好医生看病,父亲得请两三个壮汉子去离家20多里远的江西慈化大坑,翻山涉水用轿子抬来医生,给以最好的待遇,看过病后又要用轿子抬送医生回去。抓药也要到二、三十里外的文家市,或是江西慈化、黄茅、株潭等集镇,有的药单子处方一处地方捡不齐,往往得到几个地方的药店才能配齐。那年月,父亲白天要忙地里的活儿,只好利用晚上去抓药,那时没钱买手电,遇上寂黑的晚上就点燃用杉树皮扎的火把,靠其一闪一闪的亮光照路;若是下雨,还要戴一顶斗笠,穿一双套鞋,走的全是羊肠崎岖山路,在山里还常遇上野兽、毒蛇。其时,在他们居住的这个湘赣之交的穷乡僻壤,遭受缺医少药现实和病痛折腾的家庭又何止他们一家呢?年幼的他每听到妈妈病痛的呻吟;看到爸爸的辛劳;看到山里人家和他家同样的境遇,他心里就一阵酸楚,就激发出他为民学医的念头。高小毕业后,他在家种地三年,这个念头更使他在心里扎下了根,他除了跟爸爸和老农们学些草药治病,心里还向往着有朝一日真能做个能给乡亲们解除病痛的好医生。
他是谁呢?就是今浏阳市著名的退休老中医、全科主治医生刘长春。接下来,就听记者讲讲刘医师终身从医,为解决偏远山区百姓患病求医难,看病贵不懈努力的德技双馨的故事吧。
机遇不负有心人!18岁上,岩前卫生院向民间招收有志青年学医。刘长春闻讯第一个报了名,果被录取,院领导安排他拜黄均满、蔺万昌两位老中医为师,他视两位师傅如父,左右不离,悉心接受师傅的训导,还常常打破沙锅问到底,从“望、闻、问、切”到一个个汤头,他都学个透彻。那年月,想学点东西真是艰苦啊,白天,跟着师傅爬山涉水,走村入户看病;晚上他就自个儿点上小煤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读医药书籍,默记汤头,仅凭着高小文化,要啃通文字晦涩难懂的大部头古文书籍该有多难呀,该要多大的毅力呀!他天天熬到12点钟后才上床睡觉,每晚,他的两个鼻孔都熏有煤油烟尘,日久天长,连墙壁、蚊帐都熏黑了。孜孜不倦地学了三年,他居然能治好一般疾病了。师傅喜欢他;山里乡亲喜欢他;院领导也喜欢上了他。乡亲们常跟他开玩笑:“刘长子(他身高有一米八)哟,我俚都盼你能为我俚的病症妙手回春呢!”就在他20岁时,院领导作出了一个让他兴奋不已的决定:保送他去湘潭卫校内科专业培训两年!他决心不辜负领导和乡亲们的期待;决不辜负这大好的学习机会,他要变两年为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白天七节正课、两节自习他全神贯注;晚上就寝关灯了,他在靠床的窗户上安上一面小镜子,将走廊里的电灯光反射一束到他的床头来,他就借着这反射光躺在床上看书到深夜。那时他们读的是系统的中西结合的中专专业书籍,三年制课程压缩到两年学完。两年里,他平均每天只睡到4个小时左右,节假日他是从未休息过的。为适应偏远农村的需要,他逼迫自己做一名内外科兼具、中西医皆行的全科医生。由于他有志向,又能苦读勤学,毕业考试,他在14个平行班,730多名学员中居然考得第二名。校领导执意要留他在卫校任教,还组织全校100多名老师听了他一堂课,获得了老师们的如潮好评,但他言辞恳切地说:“我是为改变山区缺医少药的局面而来求学的,山区需要我回去!”他踌躇满志回到了岩前山区。
从医一年后,领导又推荐他到浏阳县人民医院进修一年西医,师从著名的内科教授尹有章。尹教授对他要求十分严格,白天教授认真负责地教他对症治疗的技术,晚上教授跟他同睡一床,要“监视”着他看书到12点以后才许睡觉,早上一醒来,教授总要出几道题叫他回答,一旦他答不出或答错了,教授就向他解释,直到他弄懂为止。尹教授非常重视深入社会,深入病户,教授让他带路,跑遍了湘赣边界的岩前、中和大山区,遍访了所有的重病农家。他从尹教授身上不但学到了西医仁术,更让他学到了教授那高尚的医德医风。刘长春从医几十年,就看了几十年的书,记了几十年的汤头。祖国的医学博大精深,先辈留下的医学著作数不胜数,他把《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辨论》四大经典著作等读遍了,他读的书大概有一箩担,一百几十斤吧,他读书从不跑马观花,而是记得熟、背得出,领会其要义。他默记的汤头有几百上千,但又不默守陈规,要能针对患者的实际如一身多病,病的程度,患者的体质等情况对相应的汤头予以调整配方——或增或删,点份或重或轻等。这是他后期诊断诸多疑难杂症能做到得心应手的原因之一。在十年浩劫中,他为读书还挨了批呢!那是他在文家市医院工作的1967年下半年一天的休息时间,人家都上街玩去了,独他一个人呆在房里看药书,不巧被李院长“侦探”到了,院长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你真是个轻政治,重业务的白专典型啊,为什么不抓紧时间学习毛主席著作呀,反倒争分抢秒读业务书呢?政治不挂帅能治好病吗?”院长责令他写检讨。他文化不高,一连写了三天好多份检查院长看了都不满意,最后竟召开全院干部职工大会将他胡乱批判了一通。此后他读书、工作只得谨小慎微。
诊疗中刘长春了解到贫困偏僻农村,受生存等条件的限制,患癌症、慢性肾炎、糖尿病、腰椎病、乙肝、类风湿病等疑难杂症的病人很多,而多数又是女性。因缺医少药缺钱又得不到正确及时医治而拖在死的;因盲目去县、市、省,甚至北京、上海等地大医院求医而弄得家破人亡的户子都不少,他的二妹美珍就是被可怕而又难治的肝癌夺去了43岁生命的。作为一个医生,刘长春心都碎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从中医的角度攻克癌症等这些疑难杂症的救治!他从四十岁开始,较为集中地用了十余年时间,刻苦攻读有关医药书籍;努力总结提升实践经验,集各家学说之长,博采众方,终于在古人的基础上有了他自己的一套诊治癌症等疑难杂症的中医独特疗法,使不少癌症等疑难杂症病人只花很少的钱就能解除这些病患。鉴于偏远农村不但缺医,而且少药,他还学神农,学李时珍,从乡村有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草药、单方出发,成功尝试出许多草药、单方、验方代替中药处方为病人尽量少花钱或不花钱就能治好一般的病。
退休后,刘长春对自己五十余年从医的经历进行了系统回顾,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度总结纂写出《零金碎玉》、《临症备方》等书,既方便自己诊疗又以备后人使用。
(二)他竭力做到乡亲们看病不难,不贵。
如果说改变缺医少药是他奋发学医的初衷,那么竭力做到乡亲们看病不难不贵才是他行医的准则。刘长春行医50多年,不恋城镇,不图名利,扎根艰苦的乡村,服从组织调遣先后在岩前卫生院、白溪诊所、岩前卫生院、井泉诊所、岩前卫生院、五神岭诊所、中和乡卫生院、湘东铁路医院(文家市民工支援湘东铁路建设期间)、岩前卫生院、岩前村卫生室(2000年7月文家市卫生体制改革后)直到退休、2013年3月又受聘到浏阳市城区民康诊所。几十年如一日,他从未过过节假日(包刮春节)。如果按平均每天接诊15个病人计算,迄今他从医53年,已为近30万人次病人解除了病痛的折磨(文家市地区外,还包刮浏阳东、南、西、北四乡,江西万载、宜春、萍乡等远地慕名前来求医的)。这么多乡亲都享受到了刘医师看病的不难和不贵。他治病坚持六个一样:贫富一样;官民一样;亲疏一样;远近一样;男女老幼一样;白天晚上节假日一样。对所有求医者他总是和霭悦色相迎;轻言细语相问。尽量帮他们省钱省事省时,对他们的衷心感谢,尽量婉若谢拒。说到这些,让记者举些已采访到例子吧,由于年深月久,时间就记不准了。
有一年,岩前街上李声政的妻子患子宫癌,经省医院治疗无效,李声政找到刘医师,痛哭流涕,请他费心治好其妻,刘医师用中药仅3个月,花钱300多元就医治好了,还使其多活了15年,李声政要送他大批礼物,他坚决谢辞了。
岩前乡党委书记李席凤(外地人)的爱人久患宫颈炎并发宫颈糜烂,去了好几家市、省医院,花费千多元都未能治好,找上刘医生,他仅用一只土鸡、五朵白鸡冠花、两只墨鱼、半斤白饭豆煮熟吃,吃两次就断了根。李书记问他需要什么感谢,他说::“什么都不需要,只求你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多关心老百姓的疾苦,支持我做好医疗卫生工作。”
有一年,江西省慈化乡杨坊村杨元秀久患肛瘘恶化转癌,经江西县、省大医院医治不见好,慕名到岩前卫生院找刘医生,这户人家本来就很贫困,被这病治得更穷了。刘医生为了给他家省钱,安排杨元秀住在他家里,在他家餐、宿,他亲自为她手术,为她换药,一连15天,刘医生未收分文餐宿费、护理费。仅医院收了她几百元医药费。杨元秀跪在刘医师跟前说:“您是我的再生大恩人!”刘医生扶她起来,连连摇手说“不要这样说,仁术济世嘛。”杨元秀病癒回家后生了3个小孩,一家和和美美。她家也要送大量礼物给刘医师,刘医师坚辞了。
文家市九竹山陈典平的母亲久患子宫癌,转辗省几家医院用去十几万元都没治好,陈典平找到刘医生下跪,他用中药3个月只花300多元就治好了,多活了10年。陈典平硬要送刘医生800元感谢费,他婉言辞谢了。
岩前下白溪冲张基荣的3岁小孙子患息喘性肺炎,从基层医院一直到省医院,花费1.5万多元都未治好,还劝他们转院到北京等地,回到岩前求刘医生,他只用3包中药,花40块钱就给治好了。
文家市镇岩前村新棚组李声林患骨髓炎先后在浏阳市好几家医院住院就诊几个月不好,花钱几万元,而且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失望地回到家里,刘医师用中药医治2个多月,不到4千元就病情消失,好如常人
文家市镇广胜村蔺代栋经省某医院诊断为胃癌,需住院手术治疗,需费用10多万元。蔺无法承受,回乡找刘医生用中药治,3个月仅用了约600元,经复查痊癒,已20多年未复发。
江西省万载县潭埠村王清兰患肾衰、尿毒症;万载县株潭村学生龙兴患肾衰、尿毒症经多方治疗无效、经江西、湖南两省省医院也未治好,刘医生用中药两人都才几千元钱给治好了。王清兰送他1000元感谢费,他辞谢了。
为让乡亲们既省钱,甚至不花钱,又能治好一般的病,刘医师启用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草药、单方、验方。例如治痢疾、肠炎、扁桃体炎他基本不用药,用到处都可以采到的草药单方撮头草、乳浆草、龙芽草泡水喝就可以治好,患者可以不花一分钱就治好了病。如山野田土到出生长着的鱼腥草,名见《名医别录》。唐苏颂说:“生湿地,山谷阴处亦能蔓生,叶如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江左人好生食,关中谓之菹菜,叶有腥气,故俗称鱼腥草”。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排脓消痈,利尿消肿通淋的作用。主治肺热喘咳,肺痈吐脓,喉蛾,热痢,疟疾,水肿,痈肿疮毒,热淋,湿疹,脱肛等病症。刘医师在诊治上述病症时就常嘱患者自己采集最好生吃。
作为全科医生,刘医生在诊疗中总是根据病情,望、闻、问、切兼顾,有时采用纯中医疗法;有时中西医结合;有时加以推拿;有时加以针疗;有时加以灸术;有时加以食疗;有时加以运动(散步、跑步、太极拳等)……看病时,他总要耐心给病人讲清楚这病是怎样引起的?中医叫什么病,西医叫什么病?有那些症候?为什么要这样治?那几味药要贵一些?病好以后怎样预防复发?患者服药期间和病好后,总不忘嘱咐禁忌等注意事项。总的目标就是既治标,更治本,使患者好得快,不复发,省钱多。
(三)亏着自己,好了千万百姓家
要当好一名乡村医生是不容易的,休闲的慨念、行医的好条件是难得沾边的。举几个例子吧。
30年前的一个除夕,家人等着出诊了一天的刘医生回家吃团年饭,岩前街上邓萍患急性胃肠炎,重度失水酸中毒,刘医生刚回到家里就来人喊他,他背起药箱就直奔邓萍家打吊针,病情才平稳,然而上十里远的泉塘村小双冲李声明爱人又先兆流产,差人来喊他,他又只得急奔大山深处的小双冲去抢救该孕妇,一直忙到天明,家里的团年饭冒吃成。大年初一,井泉村又差人来请他去急救病人……
刘医师最多一天看过52个病号,直累得三餐饭都顾不上吃啊。
乡村医生多数时间是要出诊的。白天不须说,夜晚也难得隔三夜不出诊。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冰雪无惧,骄阳无遮,山水无挡,人家一旦有请,就得放弃自己的一切事务急速赶路。那时没有单车,就凭两只脚走,肩背药箱,勤带雨伞和手电。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山冲旮旯总可见刘医生奔忙的身影。
刘医生是半边户,有两男两女四个孩子,年老体衰的双亲还在,爱人病多体弱,做不了什么事。他家分有几亩田土,还有油茶山等,他可是见缝插针兼做农活啊。有一年稻田里发了稻瘟病,那时只有石灰和硫磺粉撒到田里用双脚去拌匀,他拌了几亩田上岸,双脚被毒起了红疹,又痒又痛,连他做医生的也拿它没法子,硬是变成了脓疱化脓结疤才好。
红薯地、菜地里的活儿多半是在无出诊的晚上趁着月光或打着手电去做的。儿女们的事他根本没心事管。
乡村医生是自己从不被病症征服的。刘医生在岩前村卫生室时,有一次由于用脑过度,他自己患了严重脑供血不足的病,头昏脑胀,三天冒进粒米,冒起床,还沤血,但是他放不下患病前来求诊的乡亲,他自己尚有一只手在打吊针,他就躺在床上用另一只手为病人摸脉看病,他口授处方请护士肖志珍开药单,有一天,他就这样子给14个病人看了病。
乡村医生还要协助卫生防疫站做很多卫生宣传、检查、防疫等各方面的工作。
刘医师当过一届岩前乡卫生院院长,人家当院长脱产,但他却是不脱产的,既干行政,又干医务,比人家要忙得多。
……
做一个好乡村医生就是这样时时处处事事亏着自己,而好了千万百姓家,就是一生的奉献!
乡村医生是一门高尚的职业,正因为如此,刘医师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他的感召下,也选择了乡村医生这门职业,他们也象父亲一样,干得很累很紧张但快乐着,在乡亲中有着很好的口碑。
(四)结尾的话
刘长春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五十多年,生命不息,他还将干下去,蜂涌般的四面八方病患者让他动情地干下去!尽管他从不收受礼物、礼金,但锦旗、锦标、奖状倒是收受了不少。他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卫生工作者,浏阳市政府还曾授予他“优秀主治医生”称号。
古人言:“若不精通於医道,虽有忠厚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医者仁述也,上以疗君亲之疚,下以救贫贱之危,中以保其长生,不为名利势务,孑孑孓孓,胫踵权豪。”刘医师向记者背诵过这两段话后对记者深情地说:“我自诩是忠厚、仁慈之人,古人训诂岂能忘?面对我所处的乡村缺医少药,乡亲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我岂能袖手旁观?几十年来,我只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而已,我为自己能做一个受乡亲们欢迎的,赢得乡镇到浏阳市政府多次褒奖的乡村医生而自豪!”
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 浏阳市政协文史调研员 余振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