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教育:
厌学的差生成了少年大学生
1986年11月15日,舒扬阳出生在湖南省南县。父亲舒德初是南县六中的英语教师,母亲叶翠娥是乡广播站的播音员。扬阳还是个婴儿时,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聪颖:出生后6个月就能喊“爸爸、妈妈”;8个月时就能辨认不同身份的人,左一个爷爷奶奶,右一个叔叔阿姨的,分辨得清清楚楚。孩子的早慧引起了父亲舒德初的高度重视。扬阳1岁半时,舒德初买了一副秋千挂在门框上,扬阳与邻居的大孩子一边荡秋千,舒德初就一边教扬阳数数。每天晚上睡觉前,小扬阳窝在妈妈怀里,听妈妈读童话书,渐渐地,书上的字扬阳认识了不少。就这样,扬阳不到两岁就在玩耍中掌握了从0到100的数字概念,4岁时已认识200多个汉字,并能进行20以内的加减运算,会写字,喜欢唱歌、画画、跳舞、讲故事。1990年的儿童节,乡里组织小学生文艺演出,3岁半的扬阳一曲流利的电子琴独奏让全场观众掌声如雷,扬阳获得了一等奖。
1992年9月,不到6岁的扬阳兴高采烈地踏入了青树咀小学的大门。可是,从小习惯了在游戏中学习的小扬阳,自从进了学校后,学习成了任务,她早已会写的字,每天还要十遍二十遍地写,一笔没写好,还要罚写几十遍;本来已掌握的加减法,却翻来覆去地做演算题,令扬阳厌烦不已,她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了。一二年级时,扬阳即使不好好听课,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但到了三年级,扬阳的成绩降到中下水平,四年级时,语、数主课居然都不及格,每次考试成绩在全班总是倒数前三名。扬阳从人人艳羡的“小神童”,变成了人人瞧不起的差等生。人们背地里讥讽说:“拔苗助长,早慧必然早衰!”也有老师认为扬阳智力低下,建议扬阳留级。
这时,父亲舒德初在海南《投资与合作》杂志任副总编辑,得知女儿情况,心急如焚的舒德初赶紧请假从海南赶回家乡。
经过一个多月的观察,他发现,不是女儿蠢,而是她不适应学校那种机械的教育。舒德初跟学校协商,看能否让扬阳少做一些重复性的作业,但老师认为,在学校就得听老师的,谁也不能特殊。
扬阳从优秀生一下子变为差生,老师的谴责、同学的讥讽,这一连串的压力,使她对学校产生了厌恶、恐惧的心理,1996年5月的一天,扬阳坚决不肯去学校了,舒德初夫妇“威逼利诱”都不管用。一连几天,只要一提上学,扬阳就号啕大哭,那一声声的嚎叫就像一根根的钢针扎进舒德初的心。就在舒德初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天晚上,扬阳突然说:“要是爸爸到学校去当老师教我,我就愿意去上学。”“为什么呢?”舒德初反问道。扬阳说:“爸爸不骂我,爸爸不说我蠢,爸爸还说我聪明!”
扬阳从小习惯了在玩中学知识,对相对刻板的学校教育,扬阳肯定不适应,而学校又不可能为她一个学生改变多年形成的教学体系。思忖再三,舒德初不得不做出惊世之举,辞掉在海南的高薪职位,将小扬阳接回家自己教。
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舒德初对女儿开办的“一个人的学校”开学了。他琢磨出一套“自导联助”教育法,首先将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然后分为若干个综合专题,并将语文、数学、自然等所有课程的知识点循序渐进地融入专题中去,而每个专题最初教的都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先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如纵向联系上,五年级的应用题,与初中一二年级的方程是大同小异的,舒德初便将二者结合起来讲;横向联系上,数学的几何证明题与逻辑学揉在一起;讲小学的百分数,例题采用的是化学的百分比浓度。
为了让扬阳和其他孩子一样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每天晚上和周末,舒德初都有意识地给扬阳创造很多跟小伙伴一起游戏的机会,使孩子在各方面均衡发展。
奇迹出现了。扬阳在两年多的快乐教学中,轻轻松松地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1998年3月,舒德初把11岁多的扬阳送到南县麻河口乡方古高中读高三,同年7月参加高考,尽管只取得了453分的成绩,但舒德初信心大增。1999年,扬阳再次参加高考,取得了544分的好成绩,被武汉中南民族大学录取,成了我国年龄最小的女大学生。
早慧不能早衰:
少年大学生样样要“逞能”
就在舒德初一家沉浸在喜悦中时,另外一种声音也钻进了舒德初的耳朵:1997年,12岁的江西少年张国明以高分考进了华东师大数学系,被媒体誉为“数学神童”,然而1998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他有好几门功课不及格,据说是由于自理能力差、性情乖僻所致;黑龙江的张满意1995年14岁时被保送上南开大学,但大三时有五科考试不及格而被劝退,导致他学习障碍的原因也主要是自理和自控能力不强。
跟张国明、张满意一样,12岁的舒扬阳考上大学的消息震惊全国,在一片赞美声中,也掺杂着担忧:她会不会是第二个张国明、张满意?在一片质疑声中,如何避免扬阳重蹈“早慧却早衰”的覆辙?舒德初一直在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
填报志愿时,扬阳填报了新闻专业,而且说要走出湖南到外省读书。尽管这和舒德初夫妇的意愿不一致,但舒德初决定尊重扬阳的选择。舒德初意识到:只要是她自己选择的路,她就会勇敢地走下去,树立敢做敢当的品质非常重要。
1999年9月8日,扬阳上大学报到的那天,令各路记者惊讶的是:制造重磅新闻的父亲舒德初没有来,只有母亲叶翠娥一个人陪扬阳到武汉。报到头天晚上,当父亲告诉扬阳他决定不去送她时,扬阳半开玩笑地对爸爸说:“你既然扶我上了马,为什么不再送一程?”舒德初说:“到了大学,是你独立探求知识、培养自立能力的阶段,爸爸决定不再帮你了。爸爸相信你有能力自立。”舒德初的一番话,让12岁的小扬阳明白了一个道理:上大学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意味着一切事情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既然爸爸信任我,我决不能让爸爸失望。到了学校宿舍,扬阳不要妈妈帮,自己一个人在校园里跑东跑西,报到、整理行李、买饭票……
那天,扬阳一到学校立刻就有几家媒体对她进行“围追堵截”。扬阳跑到电话亭给爸爸打电话:“爸爸,有很多记者叔叔要采访我,我是接受采访好还是不接受啊?”舒德初说:“扬阳,你现在是大学生,这样的小事你还用得着问我啊?”还没等扬阳反应过来,爸爸就挂了电话。
没有了依赖,再次面对记者时,扬阳果然有了主见。她对记者说:“对不起,我不想接受任何采访!”扬阳说话的声音还很稚嫩,语气却不容商量。
晚上,一个来采访她的记者采取迂回战术:“白天是不是有很多记者采访你啊?”扬阳点了点头,记者追问:“那你都说了些什么?”扬阳立刻纠正:“有很多记者采访并不等于我接受了采访啊!”记者问:“那我们随便聊聊,可以吗?”扬阳说:“我觉得我很正常,没什么可聊的啊!”记者只好说:“那我只问你一个问题,行吗?”扬阳觉得记者挺诚心,便说:“那好,你问吧!”“你这么小,能适应大学生活吗?”记者问了一个核心问题。扬阳自信地说:“能!”她只回答了一个字。记者正准备再提问,扬阳突然来了一句:“对不起,你的一个问题我已经回答完了!”
开学一个月后,舒德初夫妇来看扬阳,学校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鲁丹成找到舒德初夫妇说:“在生活上,学校可以给予她特别照顾,但在学习上,绝对与其他学生一致,因为我们录取新生考虑的是她(他)的实际水平,而不是年龄,不能让她有优越感,要让她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中成长。”舒德初说:“谢谢学校领导的关心!扬阳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照顾,在生活上也让她自理,就跟普通大学生一样。”
寝室的窗帘掉下来了好些天了,同室的师姐们都不敢爬上窗台去挂好它,因为寝室在四楼,站上窗台让人小腿直发抖,大家都怕不小心摔下楼去。13岁的扬阳却自告奋勇,爬上窗台,一只手抱着窗框,用另一只手把窗帘挂好了。
扬阳挂窗帘时,全室同学都替她捏了把汗。等扬阳挂好窗帘从窗台跳下来时,一个同学打趣说:“扬阳,你怎么没有去见毛主席呀?”扬阳回答说:“江泽民主席告诉我:毛主席他老人家说我太小了,硬不要我去,叫我再过一百年才去见毛主席呢!”
舒德初得知这事时,表扬扬阳说:“别人遇到困难时得到了你的帮助,在你困难时别人就会帮助你。”这件小事让扬阳明白了一个道理:养成主动帮助别人,同时也乐于接受别人帮助的习惯很重要。
扬阳上大学后,舒德初基本上不再过问她的学习,每次跟扬阳打电话,总是一开口就“三个有没有”:“扬阳,你的被子叠了没有啊?开水打了没有啊?衣服洗了没有啊?”有一次扬阳没等爸爸开口就抢先说:“爸爸,你先省省劲,我正式向你汇报,被子叠得像部队,开水喝也喝不完,换下的衣服全在阳台上!”舒德初每次电话重复这三个“有没有”看似简单,实则用心良苦,因为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能持之以恒做到这些小事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就是这三件小事,不仅是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标志,还可以帮助她赢得同学们的尊重和好感。
第一学期放寒假,班上平均比她大六岁多的女同学很多都是父母接送,扬阳这时刚满13岁,母亲叶翠娥提出去大学接扬阳,舒德初却坚决不同意,叶翠娥气愤地说:“她还是个孩子啊,而且是个女孩子,万一路途上有个三长两短,后悔都来不及了!”舒德初说:“扬阳的竞争对手是她的同班同学,她同班大多数同学能做到的事,她也应该能做到,否则她的同班同学会瞧不起她,扬阳自己也会感到低人一等。再说,扬阳从小就很独立,她有独自回家的能力!”
妻子一时语塞。舒德初趁妻子还没反应过来,赶紧拨通了扬阳的电话:“放寒假爸爸妈妈都不准备接送你,你自己安排购票,遇到困难,你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但你一定要保证白天下车和转车。”
尽管扬阳从没有一个人走这么远的路,但她明白父亲的用意,小扬阳鼓足勇气对父亲说:“你们真来接,我还不让呢!放心吧,爸爸,我一定会平安到家!”
扬阳跟同学一样由学校团体购票。然后,她在学校里找到从武昌到岳阳的同车校友搭伴走。火车抵达岳阳,扬阳坐上从岳阳到南县的班车时,主动与一个50多岁的大妈搭上了话,大妈第一次见到这么小的大学生,自然生出爱怜之情。就这样,扬阳平平安安地回到了湖南南县沙港市乡。
大学期间,尽管舒德初表示反对,可母亲还是心疼孩子,执意每月去看扬阳一次,想顺便帮她洗洗衣服被单。每次叶翠娥去武汉之前,舒德初赶紧打电话给扬阳:“你妈妈又去你那里检查你的内务了,我希望你能确保合格。”扬阳回答得很干脆:“爸爸放心!”于是,叶翠娥来到宿舍时,扬阳的被罩和床单总是刚洗过,衣物也早洗干净。
无声的力量:
父亲和女儿一起成长
2003年7月,16岁的扬阳以优异成绩毕业了。是找工作还是考研?亲戚朋友说:扬阳出去工作几乎是个童工,让她考研究生吧!妻子也持这种想法。没想到舒德初的意见却刚好相反,他对扬阳说:“是骡子是马,先拉出去遛遛。我倒是想看看你到底有多大的能耐!继续深造你有的是时间,而有了实践经验对你日后攻读硕士还大有裨益。”扬阳很快明白了爸爸的心思:爸爸是想让我接触社会增长实际才干。于是,16岁的扬阳揣着毕业生推荐表和在大学期间独自发表的五篇调查报告,勇敢地走进了人才市场。扬阳的聪慧、阳光和自信,很快就让武汉一家影像出版公司看中。进入公司后,扬阳常常一个人出差,独自采访,组织记者招待会,干得有声有色,同事们都对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刮目相看。
父亲舒德初是舒扬阳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导师,如今,女儿经过大学教育已初步成才,但这只是她漫长人生路上跨出的第一步,父亲的责任并没有随着女儿成才而完成。舒德初想,作为父亲,对女儿最好的教育就是自己和女儿一起成长。
扬阳考上大学后,舒德初成了“无业游民”。一个偶然机会,激发了他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创业梦想。2000年3月,北京石油附中初三学生李林子在中考前三个月学校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为全班倒数第四。老师通知家长,说李林子肯定上不了高中,赶快作其他安排。李林子的父亲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的博士、大学教授,母亲是另一所名校的硕士、大学副教授,父母都是会读书的人,可是他们的儿子将连一所较差的高中都考不上,他们实在感到脸上无光。迫在眉睫之际,李林子的父亲突然想起高中同学舒德初,他在报纸上读过关于舒德初父女的报道,李父带着儿子从北京回到故乡湖南省南县,找到舒德初的家。
反正闲着没事,舒德初接受了老同学的委托。他还是用他的“自导联助”法进行教学。三个月后,李林子回北京参加中考。奇迹又出现了:李林子的中考成绩是全校的前三名,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任他挑选,结果他去了北大附中。
在北大附中三年间,舒德初继续将“自导联助”的学习方法在李林子身上尽情发挥,使得李林子取得一系列惊人的成果:一篇万言书《我看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寄往《中国青年报》,报社要全文发表,找家长谈话,看文章是否家长代笔,结果确认是完全出自16岁少年之手;一篇《实行素质教育不妨来一个双轨制》论文,被国家十五计划采纳,获国家论文二等奖……同时,在学习中获得了极大自信的李林子还竞选团委委员,发起成立校乐队,组织演唱会等。
2003年初,舒德初又带了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戴骞、谭中意。同年7月,在小扬阳顺利找到工作的同时,李林子考上中央财经大学,戴骞考上了北京大学英语系,谭中意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经过这些成功的实践,舒德初对自己的教学理论更加自信了。他心中升腾起一个梦想,就是要找个学校开一块“实验田”,试验自己的理论。如果成功,可以惠及千百万学生。舒德初先后奔波全国各地,找了60多所学校,向人们介绍他的“自导联助”教育法。虽然到目前为止他的努力因种种原因尚未有成效,但父亲对事业、对理想那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着小扬阳。
在找“试验田”的同时,舒德初开始对自己的实践进行理论总结。2005年8月,一本20多万字的《自导联助》书稿问世,立刻引起了国际上众多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美国和英国的一些学校发来邀请函,请他去进行中文教学。但舒德初婉言拒绝了,他说:“我的理论产自中国这片沃土,首先要为中国的教改事业作贡献!”
在父亲无声的激励下,今年9月,有了两年社会实践经验的舒扬阳以高分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跨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大门。人们终于可以放宽心地说:这个“神童”人生的路越走越宽了!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