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访网》全媒体记者 刘鑫
嘉宾简介:姚进军,笔名:潇湘女,秋叶红枫,潇湘女138等。中国辞赋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诗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学会,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长沙市诗词协会会员。近年来有二十多万字的作品散见于《大众、诗、书画》《作家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建设报》《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等报刊杂志。部分诗、词及散文作品收录于《当代实力诗人一百家》《当代经典短诗》《2014.散文百家精选》《楚韵南漳》等书籍。诗歌作品曾获《2013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新创作奖,在2012、2014及2015年参加由中国文化基金协会、中国文联《神州》杂志社、《作家报》等组织的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中分别获银奖、精品奖。并在《人民网》《腾讯网》等各大网站诗词比赛中多次获奖。
图为中访网记者刘鑫对诗人姚进军进行采访
憧憬诗,源于小时候外婆的影响。外婆不仅饱经风霜,还饱读诗书。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她讲的“月亮娘娘”、“木屐公公”、“蓑衣嗲嗲”故事,让善良与爱在我心里生根。“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些我当时根本不懂,但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句让人充满憧憬与遐想。从此,我的心里种下一颗五彩的种子。
但在她人生的很长一段时间,她写的文字与诗无关。她写的是新闻报道、散文、杂谈,最多的是给单位领导写发言稿,讲课稿,或写论文用他们的名义在报刊杂志发表。这样做,一半是她的工作职责,一半是为了生存。九十年代中期,一篇稿被长沙晚报采用,分版面五毛钱至三元钱不等,被湖南日报采用一元至5元不等。如果被市与省广播电台采用是3至五毛钱的稿费。这些稿费,对于当时经济状况捉襟见肘的她,是家里必不可少的生活开销。那时没有打印机,更没有电脑手机,她只能靠手写加复写纸复制,年长日久,右手中指第一关节都磨出厚茧。可能是苍天不负有心人,也可能是投稿多了,报刊媒体的人熟悉了她,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她的稿费收入有60多元,曾经被《长沙晚报》《湖南日报》《中国建设报》《中国市容报》《工人日报》等分别聘为通讯员。
生活并不像诗那么美好
走近诗,缘于网络的逐步发达。曾因工作变动及身体健康状况等原因,她搁笔多年。2008年初,有超前意识的妹妹劝她注册一个博客,说“你喜欢写东西,把自己写的东西放入博客,就有人看”。对网络不甚了解的她根本没有当回事。直到同年她生日前夕,在妹妹不断督促下她才在新浪网注册了一个博客,初名“秋叶红枫”,后改为“潇湘女”。然后一搁就是数月。2009年9月29日,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与中秋节前夕,为庆“双节”,她初次写了一幅对联发帖博客,两天时间居然也有几十人的点击率,由此唤醒她对诗词的性趣。渐渐,她被格律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独有的,特殊的文学艺术所吸引,尝试着在这条荡漾着楚词汉赋芬芳的河流里寻找一叶引渡的扁舟。
诗和生命中的贵人
姚进军说:”爱上诗,缘于我生命中相遇的两位贵人。一位是在中国诗、赋、联及书法界久负盛名的彭崇谷先生,一位是名响政坛,颇有文学底蕴的万伏秀大姐。他们夫妇虽是湖南省屈指可数的“两室一厅”(一对夫妇两个正厅级领导),却几十年对我情同手足。我不但在诗词写作方面深受其教诲,也折服于他们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那份独善其身的坚守,在金钱至上云遮雾绕的迷幻中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淡泊。特别是彭崇谷先生在政务繁忙中利用一切时间对诗词赋的钻研,对书法博采众长而独树一帜的创作,让我灵魂触动。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纷纭俗事中,一种精神追求高于物质追求的雅致,一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贵气,一颗握瑜怀瑾,德布四方的冰心。由此,我对诗词有了深一步的体会:诗是心灵开放的花,摆脱一个狭隘的自我,就能够从许多看似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一种美;回归一种心灵的平静,就能在世事纷纭中坚守一份信仰;珍惜拥有,就能够在油盐酱醋的色彩中体味出一种诗意。”
坚守诗,缘于对湘楚文化的不了情。湖南不仅人杰地灵,而且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屈原开创的楚文化,不仅培育了湖湘人的进取精神,放眼看世界的气度与承前启后的创造意识,也滋养了湖湘文化指点江山、非我莫属;物议朝野,唯我独公;怀乡思故,忘我钟情的情怀。可随着改革浪潮的冲击,诗词作为楚文化曾经推陈出新的主体,被边缘化甚至处于冷冻状态。她无力回天,也无法抵抗,更无法想象,曾经的楚文化之灿烂辉煌到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情景。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用一份坚守表达对楚文化的尊敬,用一份执着体会楚文化源远流长,用一份虔诚表达对楚文化的凭吊。
在谈及她常年写诗的时候.她说:“有人对我坚持写诗词不解。有文友好心劝我,你写一首短短的诗又查典故又核历史,费心费力费时,还不见得会有人感兴趣。何不写点热点小说,各方面都实惠?
在谈及诗词比赛的时候,她说:“去年参加一次全国性文学征文大赛,事后才知道诗词赋居然根本就被排斥入选。有知情人不忍心,告诉我实情:虽然大赛公告中没有明文规定诗词赋不能参赛,但实际连续三届都将其排斥入选范围。这让我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悲哀。作为湖湘人,作为楚文化故地的子孙后代,作为为数不多的坚守者,我坚信民族的东西是世界的,是最有生命力的。排斥也好,冷冻也罢,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始终是人类文明的进程的必然。诗词赋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独有的民族文化精髓总有一天会奇葩独香。于是,我用诗词记我的所思所想所感,写我的所见所闻所喜所悲,寄托我所痛所欢所忧所爱。”
虽然,她写作诗词的过程苦乐相伴;上有老下有小,生存需要与责任双杠齐压;心脏病加腰椎三级工伤病痛纠缠不休;工作、生活、家务、应酬等等琐碎而纷繁,让人不遑宁息。但她的心里始终有一股力量,让她在家人的酣睡声里敲打键盘,促她在星星与月亮的陪伴下记录自己的心语,督我在风声雨声里品读佳篇。她只想用文字留下“逝者如斯夫“的印迹,用诗词表达她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对挚友佳朋的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存、最无私的爱与感恩。
花甲将至的她出版新书潇湘红笺
花甲将至,拙作成集。宋朝晏殊《清平乐》词:“红笺小字,説尽平生意。”一语道中我的心声。而“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纳兰容若《虞美人 秋夕信步》)也颇与我坎坷人生中一些情景吻合,加之自己的笔名就是“潇湘女”,故由此而得诗词集《潇湘红笺》书名。
虽不能诗横千里,赋洗三江,但几支秃笔传痴意,一纸红笺伴斜阳。
她说:“彭崇谷先生夫妇对我不断的鼓励与支持是此书得以出版的主要动力。彭崇谷先生在百忙中抽时间为《潇湘红笺》作序并题写书名,万姐就书名提出建设性意见。我在无以言表的感动加惭愧中,还有一种惶恐,惶恐这本诗集太过浅薄,不足以撑起他们夫妇给予的博大,不足以承载他们夫妇寄予的厚望。
另外,著名作家、《知音》杂志副总编、《法制报》执行总编霍才元老师,也是此书出版的促成者。他将我部分诗词作品刊登在目前全国唯一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杂志《大众诗书画》杂志上,并随时把读者、学者的评价反馈给我,多方予以鼓励。在一年前就主动建议我将诗词整理为集,还就诗词如何归类、出版等专业问题多方指导。山东同昌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工商联电子通信业商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长林成宙老师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的为我的诗词雅玉。”
中访网:请问您笔名为什么叫潇湘女,有何深意或者特殊的代表?
姚进军:潇湘自古有两种含义。一指湘江 。因湘江水清且深故而名之。王琦.注引《湘中记》:“ 湘川 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 元.耶律楚材 《用薛正之韵》:“ 凤池分付夔龙去,万顷潇湘属湛然 。”二为今湖南的代称。 唐.杜甫 《去蜀》诗:“五载客 蜀 鄙,一年居 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宋.张孝祥 《水调歌头•送刘恭父趋朝》词:“归辅五云丹陛,回首楚楼千里,遗爱满潇湘 。”从大的看,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从小的着眼,我生长在长沙,喝着湘江的水长大,故名潇湘女。
中访网:请问您对自己这本《潇湘红笺》出版后有什么感言?
姚进军:《潇湘红笺》出版前后得到众多人的关心与鼎力支持。彭崇谷先生在百忙中抽时间为《潇湘红笺》作序并题写书名,其夫人万伏秀大姐就书名提出建设性意见。著名作家、《知音》杂志副总编、《法制报》执行总编霍才元老师,也是此书出版的促成者。山东同昌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山东工商联电子通信业商会副会长、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长林成宙老师听说我出书事宜,不辞辛劳的反复征求意见,用我的诗词分别以三种书法、两种不同版式雅玉并快递给我。
感谢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艺术委员袁炳煌老师,著名书法家、湖南省书画家学会副会长、望城县诗词协会主席周海滨老师屈就,以我诗词为题赠送墨宝。感谢市委宣传部赵柏林副部长、朱锦辉副部长,两位领导不仅亲自莅临《潇湘红笺》发布会,还对出版前后事宜多方关心与帮助。还有,长沙晚报报业集团也对发布会给予了大力支持,其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副总经理、高级记者庄居湘不仅亲自举行新书发布会揭幕仪式,还就相关事宜给予关照与完善。特别是著名军旅诗人、济南军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学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康桥老师,在我的微信上得知《潇湘红笺》的发布会时间,特地从北京赶来长沙参加发布会,日我倍受温馨。此外,长沙市作家协会主席唐樱与长沙市诗词协会主席陈振坤不仅百忙中亲自光临,还发动了那么多文友与诗词爱好者到现场捧场。总之,要感谢的人太多太多。
这个世界很大很大,个人的能量太小太小。寸草之心不足以报三春之辉。但人生道路的每一个帮助我、扶持我的人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这本《潇湘红笺》虽然是在我近年所作的897首诗词中筛选而成,但才疏学浅,不足之处肯定很多,有待于各位诗词高手海涵及给予耐心指教。”
中访网:您说道:“在九十年代中期,您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的稿费收入有60多元,在那个时候这笔钱意味着什么,大概要发表多少篇作品?
姚进军:我老公的家在农村,兄弟姐妹五个,就他一人读书出来参加工作。我们婚后公公瘫痪三年过世,所有治疗与医药费理所当然归我们出。婆婆身体不好经常住院,老公的大妹又患子宫癌,手术费加化疗康复费基本都是我们出。加上我儿子因医疗事故打错针导致诸多后患,那些年的情景可谓度日如年。精神上的压力不说,经济上真的是捉襟见肘。60元钱大约相当于我当时工资的三分之一,这笔钱从我家当时的整体状况来讲其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至于说大概要发表多少篇作品,了解一下当时的稿费情况就知道:九十年代中期,一篇稿被长沙晚报采用,分版面五毛钱至三元钱不等,被湖南日报采用一元至5元不等。如果被市与省广播电台采用是3至五毛钱的稿费。
中访网:你的诗词集分外【乡情篇】【亲情篇】【素情篇】【友情篇】【敬情篇】【闲情篇】六大篇目。请问为何将【乡情篇】放在首位?
姚进军:源于家乡情结。湖南不仅山清水秀甲天下,人杰地灵撼九州,而且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屈原开创的楚文化,不仅培育了湖湘人的进取精神,放眼看世界的气度与承前启后的创造意识,也滋养了湖湘文化指点江山、非我莫属;物议朝野,唯我独公;怀乡思故,忘我钟情的情怀。今天,可能无人能够想象到,曾经的楚文化之灿烂辉煌到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情景。但我作为湖湘人,生命中的酸甜苦辣都与家乡有着“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我相信,每个人对家乡,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其生存的地域是否发达与落后,在人的心底,始终会对家乡存放一种爱。而这种爱,年岁愈长愈加浓厚。这种情愫已经融入人生命的每一个角落。《管子•牧民》言:“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我虽然达不到管子说的这种境界,却有责任用一份坚守表达对楚文化的尊敬,有义务用一份执着体会湖湘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必要用一份虔诚表达对家乡的爱恋。我个人的努力虽然微不足道,但我相信,众多的微不足道集中起来,就能够形成一个磁场。而这个磁场一旦形成,就会从歌家乡、爱家乡而辐射开去。
中访网:纵观文坛,曾经一度泡沫文化盛行,而诗、词、赋却颇遭冷落,你为何这么多年一直坚持这个冷门?
姚进军:世间文化概念涵盖极多,经过岁月与时代的演变与融汇,大多大同小异,唯有格律、诗、词与赋是中国独有的。它作为一种独立的、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除了追求文学共性的情感美、意境美、文字美、构思美、情趣美之外,还有其特殊的音韵美、格律美、整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其精致的格式、优美的韵律、凝炼的文辞和深邃的蕴含,经过数千年的反复探索、改进、推陈出新而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又因为其平仄互间,尾声押韵等特点,读起来声调抑扬顿挫,高低错落有致,琅琅上口,铿锵盎然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一段时期以来,诗、词、赋作为民族文化曾经推陈出新的主体,被边缘化甚至处于冷冻状态。这是不正常的。 求美是所有文学艺术的共同本质。而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反映美,表现美,讴歌美也是任何艺术永恒的主题和应遵循的规律。我坚信民族的东西是世界的,是最有生命力的。那么作为民族文化特色瑰宝的诗、词、赋,排斥也好,冷冻也罢,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始终是人类文明的进程的必然。它的美是无法抹杀与淹没的,总有一天会奇葩独香。
中访网:通过了解,得知你与心脏病,腰椎三级工伤且多次动过手术,这些经历让人很震撼,诗中的诗意在生活中却远远不是那样,生活比诗要残酷的多。有些人在不经意间就会被挫折折磨得体无完肤,但您却一直对生活充满激情。就像您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写诗一样。您能具体谈谈您的感悟吗?
姚进军:心中有个太阳,笑就灿烂。这是我经常对自己、对儿子、对朋友说的一句话。
这个太阳是什么?是对知识的渴求,对亲人、朋友的感恩,对生活的激情,对家乡、对祖国、对山山水水及一草一木的热爱。有了这个太阳,你就会发现美、珍惜美,追求美。
人难免三病两痛。病了,如果你整天哼哼唧唧,不见得会减轻自己的痛苦,反而会增加亲人、朋友的担忧甚至反感。对于病痛及大的疾病,我采取的方法:一是“兵来将挡”,即主动配合医生积极治疗。二是心理放松,即不背包袱。对于医嘱,既要重视又要不全当一回事。用积极的态度去化解人生难题远比被动的接收及受其左右要效果好得多。太痛的时候,我就会想方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哼歌、背古诗词,甚至构思小说。当然,也有痛得忍不住哭的时候,但这种情况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