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金秋雁声 : 陈仲庚学术研究回眸 / 魏剑美主编. --
沈阳:沈阳出版社, 2019.4
ISBN 978-7-5441-6970-7
Ⅰ. ①金… Ⅱ. ①魏… Ⅲ. ①舜-文化研究-文集
Ⅳ. ①G122-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56802号
主编简介
陈仲庚,又名陈琦,男,汉族.1959年出生,湖南祁阳人。中共党员。本科毕业于湖南师大中文系,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文教授。曾担任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主任、教务处处长、副校级督导。现为湖南科技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学名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持省部级课题10余项,独立出版学术专著5部,合作出版著作10余部;在《光明日报》《求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2007年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并荣立二等功。
魏剑美,男,汉族,1971年出生,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杂文研究会副会长,长沙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首届“鲁迅杂文奖”得主。迄今已出版杂文集《下跪的舌头》《非常魏道》,长篇小说《步步为局》《空城》等十余部。
目录
代序:春风大雅能容物
——我心目中的陈仲庚先生魏剑美001
第一辑:寻文化之根——穷毕生精力探学术幽径
当代文学的寻根
——《寻根文学与中国文化之根脉·序》陈晓明003
撮“明德”之要义以飨同道
——《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序》陈泳超007
永州文化最执着的歌者李长廷010
一位辛勤耕耘舜文化的学者
——读陈仲庚作品随笔张泽槐012
品类而拔萃 鉴优以溯源
——陈仲庚《本土文学:溯源与评论》赏读吴同和016
评论家的文化自觉
——读陈仲庚的评论作品有感张官妹027
对文学的挚爱与文化的呵护
——陈仲庚与他的文学、文化情结杨金砖035
文学批评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意识
——陈仲庚本土文学批评述评周甲辰044
虞舜文化内涵与根源性问题研究
——陈仲庚与舜文化研究杨增和051
出入古今,连通中西的本土性与根源性思辨
——陈仲庚四十年学术印象潘雁飞058
风神与文骨兼备的陈仲庚老师杨再喜065
文化视域、本土观照与人文情怀
——陈仲庚文学批评印象谷显明068
守正与创新:陈仲庚学术研究与批评的双重价值刘忠华075
潜心传承传统文化 倾力构建道德世界
——读陈仲庚的《舜文化传统与和谐境界》周玉华079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陈仲庚学术简评赵洪涛083
立足永州 品读文学
——读陈仲庚的《本土文学:溯源与评论》张能泉086
学术研究之范式,道德人品之楷模
——我与陈仲庚交往印象肖献军091
一位学人的世界空间与永州时间肖智成095
为师有道、为学遵道、为文载道
——我的老师陈仲庚林泽红100
用心呵护中国文化的根脉
——有感于《寻根文学与中国文化之根脉》潘清远102
扎根本土,在传统与当下往返求索
——陈仲庚教授学术著作读后刘新征105
提前五分钟
——记陈仲庚老师的一件小事韩立军108
陈仲庚教授学术活动四十周年研讨会新闻选编
《湖南日报》报道: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十周年暨陈仲庚教授学术活动四十周年研讨会在湖南科技学院举办110
《楚北网》报道:陈仲庚教授学术活动40年 “西山三剑客”永州谢恩师
110
《永州日报》专题采访:世界空间与永州时间
——访我市知名学者陈仲庚教授101
第二辑:庀千山之材——集众人智慧筑学术高台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简介117
研究舜文化 弘扬舜文化 为繁荣湖湘文化做贡献
——在《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首发式上的讲话唐之享118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 思想源头 道德源头审视虞舜文化的价值
——在《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首发式上的讲话李湘舟124
传承发扬虞舜文化是一项光荣任务
——在《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周发源126
开展舜文化研究是湘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在《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首发式上的致辞朱有志128
推进地方文化的整体性与综合性研究
——在《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首发式上的讲话李玲玲130
《虞舜大典》的价值与启迪
——在《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首发式上的讲话孟祥才132
九嶷舜源山 华夏第一陵
——参加湖南省“《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首发式暨虞舜文化研究座谈会”侧记吴宝炎134
文献学的又一创新型成果朱有志 周亚平137
“庀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学”
——读《虞舜大典》随笔胡光凡140
舜文化与《虞舜大典》朱汉民144
构建舜文化研究的大平台
——写在《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出版之际张泽槐147
一部百年来舜文化学术研究的“总集”
——评《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潘雁飞152
对舜帝形象的反观与重构
——读《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周甲辰158
一部汇集百年研究成果的传世文典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读后的几点感想杨金砖163
近现代虞舜学术资源的整合性价值建构
——评《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杨增和170
《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首发式及学术研讨会新闻选编
《永州日报》报道:《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出版发行178
《湖南日报》报道:《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首发式在长举行179
《湖南社会科学报》报道:《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首发式暨虞舜文化研究座谈会召开180
《舜文化研究文丛》学术研讨会发言选编
展现我市舜文化研究实力的新成果
——舜文化研究与《舜文化研究文丛》学术研讨会纪实182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长篇笔谈
知性责任·问题意识·秋水风度
——关于舜文化研究与《舜文化研究文丛》的笔谈188
地域文化研究的一次大胆尝试
——《舜文化研究文丛》印象曾昭薰201
丰硕的新成果 灿烂的新起点
——从《舜文化研究文丛》看舜文化研究的新趋向杨金砖 207
“舜文化研究与《舜文化研究文丛》”学术研讨会新闻选编
《湖南社会科学报》报道:“舜文化研究与《舜文化研究文丛》”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213
《舜文化研究与交流》报道:展现舜文化研究实力的新成果
——舜文化研究与《舜文化研究文丛》学术研讨会纪实216
附录一:在“危机”中进取
——湖南科技学院陈仲庚教授评选“湖南省优秀教师”典型材料
221
附录二:陈仲庚科研成果目录总汇226
后记241
后记
2017年,是本人的花甲之年,几位同行好友发起,说是要给我组织一次学术性研讨会。我觉得,单独为我个人开一次研讨会似乎担当不起——尽管我此前为他人组织过多次专题研讨会——但如果真的要开,可以将本人担任首席专家的“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十周年纪念活动纳入进来,对我省、我市、我校的舜文化研究来一个总结性研讨也未尝不可。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征稿,到2018年1月,“‘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10周年暨陈仲庚学术活动40年’研讨会”在湖南科技学院行政楼召开。40年当然是个虚数,学术活动也不是全面总结,主要是寻根文学和舜文化研究。此次会议参加的专家学者有四十多人,收到文章二十多篇;再加上由本人主持的两项集体成果——《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和《舜文化研究文丛》,也分别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发表了二十余篇讲话稿和书评。三次研讨会所收集到的文章集中到一起,便有了这部著作的出版。因为是个人成果和集体成果集中在一起,所以本书分为两辑,第一辑“寻文化之根”,主要是对个人研究的讨论;第二辑“庀千山之材”,主要是对集体成果的评价。因此,本书既是对我个人学术研究的回眸,也是对我省、我市、我校舜文化研究的小结。
关于本书的命名,杨金砖先生开始起了个文学色彩很浓的书名:《蒹葭苍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如果仅从这两句诗意来说,所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象,倒也很切合本人的心意。但在原诗中这两句只是个起兴,主要的意思在后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来是一首情诗。为了不引起误解,本人意欲将书名改为《秋风雁声》:秋风阵阵,雁叫声声。旨在提醒自己,已步入人生的秋季,来日无多了。但金砖先生认为,这未免萧瑟、消沉了点,秋季虽是冬天的开始,但也是收获的季节,可以换一个喜庆一点的词:《金秋雁声》。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对于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来说,也更好交代一些。
本书既然是对本人的学术研究回眸,按说我也应该有几点研究经验总结之类。但搜肠刮肚想了很久,居然总结不出一条像样的。这说明,在学术上本人其实并无明确的追求,之所以还能留下一点研究性文字,主要还是生活习惯使然。因为本人不喝酒、不打牌,也不善交际、聊天,平生所好唯有读书。读来读去有了点感想,写成文字发表出去,于是就有了些许成果。前期还带点功利性——为了评职称,后期则主要是兴趣爱好了。做学术研究,我以为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一是商业型,花钱买别人的文章以图名或图利;二是职业型,纯粹为评职称需要,评上职称便万事大吉了;三是事业型,为了事业的需要,一生的研究不缀;四是生命型,将研究工作当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如果离开自己所热爱的研究简直就不知道怎样生存了,这当然是最高境界。对于我——不妨给自己贴贴金,此前似乎可以归入到事业型;以后呢,不想再担着什么事业的压力,但书会继续读,文字也会继续写,这不为别的,只为预防脑萎缩,延缓老年痴呆。
本人大半辈子都在读别人所写的文字,写关于别人的文字;步入晚年,也就进入到人生回忆的阶段了,回过头来读读自己所写的文字和别人写自己的文字,这当然也是一种很好的回忆。有了这部《金秋雁声》,可以让我感觉到岁月催人老的“阵阵秋风,声声雁鸣”,提醒自己要服老安老了;也可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感觉到收获聊可慰;最重要的是感觉到朋友们的友情更暖心。因此,这部书对我来说既是一部清醒剂,更是一剂延缓老年痴呆的良药。
这部书得以出版,需要感谢的人很多,首先是发起给我开研讨会的杨金砖、周甲辰、潘雁飞、杨增和、谷显明以及给予大力支持的宋宏福、郑山明、蔡建军、王涘海等各位领导、同仁和朋友;其次是为本书提供讲话稿和各类文章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李杨女士为了本书的出版费力甚多,魏剑美、张立云先生促成了本书的面世。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陈仲庚 谨识
2019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