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白纸上舞蹈的黑字精灵余 艳001
习 古
戴云山游记003
凤求凰007
缅北远征英烈颂011
山亭观雨014
桃花凤018
越梦其赋024
研 今
大漠的礼赞031
关于未来中国的展望,主要看气质037
有个人叫苏东坡041
老井鱼048
那件小事054
千年女尸不腐,幸还是不幸058
读《拿破仑传》有感062
如果时光不说话066
桃之夭夭070
我最美的音乐074
传媒的力量078
载 道
鱼鳞瓦屋下的时光091
我给自己写封信095
记忆中的那曾经099
温暖的时光103
那个人,教会我爱107
成长路上的阳光111
茶馆115
乌镇印象120
观金简记124
我的笔友127
凡人小事的背后131
四月的姿态135
我的朋友夏诗瑶140
独留吾春在吾心144
心中最美的风景148
这也是一种爱152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156
记忆的深处160
让诗意永驻心间164
2016,我的故事168
读苏轼172
在京剧中成长176
墙也美丽180
倾听馄饨街的声音185
我从脚下出发189
美就在身边194
秋染南雅198
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202
温上一壶酒206
代后记:我的文学之路211
武静怡部分获奖情况228
代后记:我的文学之路
写作篇
之前考试,有时能够小有成就,博得头魁,这时总会有些人来问我学习方法,让我列个书单云云。我很多时候不知道如何回复,文学更多的是日常的积淀,临时抱佛脚只是险中求胜,但不回复又会让人觉得我身藏秘籍却不肯分享,于是我在这里写下我的文学历程,供大家参考。
我认为写作总有一个过程,一开始大家会喜欢写华丽的文章,但华丽得过了头,会显得虚浮,华而不实。不妨举个例子,之前在空间里关注了不少写手,是写得好啊,比喻生动,文辞华美,初读的时候都想拍手称绝:写得多妙啊。但是,当我再一次读的时候,虽然还是一样会被其语言所触动,但却丧失了一种惊艳感,因为你读着读着,会发现,怎么无法往下去推敲了?读久了,会觉得这些文章里都泛着空虚,立意会较浅薄,不能让人久记。我觉得我最开始的古文写作也就卡在这里,觉得语言如何好就够了,总是少些东西,可能更多地去追求古风写意,却不古不今,到后来使得文章晦涩,读着有一股嚼树皮的味道。所以我想,他人去读我的文章,只会觉得:嗯,这个中学生的功底比其他人更深厚一些。除此之外,不会有什么其他想法。
之后我更喜欢朴实平淡的文风。这种朴实,和生活更为接近,但是朴实的文字也并不是平铺直叙,更不是繁复冗杂。例如我小学上的作文课外班就有一个很有趣的要求,辅导老师要求作文一定要写到多少字才能回家。当时我与人攀比,每次的作文写了几版几版,写得多者总有一种豪情在心间,不自觉地就要昂首挺胸些。想来也好笑,因着这样的要求,每次写作文时我都要绞尽脑汁想出三百字以上的开头,实在不会写了,就写上一句废话,再划掉,占占格子。这样的教育不得不说是很畸形的。直到六年级,班上都还有同学以为自己写作文超过了几行作文纸,高分就已经势在必得了。其实不然,写得多不等于写得好,像之前我们学校有一次布置的作业,把《牧童》展开写成一篇六百字以上的文章,你会发现你用无数的修饰词去写田野的辽阔,去写笛声的悠扬,还不及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千言万语,不过这一句话足矣。
以上说了我以前写作的两个误区,相信不少人跟我犯着一样的错误,有的可能至今依旧在犯。其实我不是说华丽不好,也不是说朴实不好,但这是两个极端,而两者并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我觉得一篇文章最棒的是有华丽的情感和朴实的文字。像以前我欣赏无能的《老海棠树》《阿长与〈山海经〉》等等,还有巴金、鲁迅、老舍、沈从文这般的大家,现在读来真觉得是少有的好文字。我想韩愈当时提出的“复古”也是一个道理,学古文,习古道,“载道”“明道”。
既然已经提到这里,我们不妨再谈谈文气。以前读苏辙的“文气说”,有一句话记忆特别深刻:“文者,气之所形。”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了这点浩然之气,就如苏子所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人之气,是看得见的。
对于写作这件事,我有点可笑的傲气,那就是只服能人。所以很多时候对于应试教育出产的“罐头们”,我都不喜欢。我遇见许多人,有的人说自己热爱文学,但只会翻字典找些生涩的难字,不停地用几个重复的典故彰显自己所谓的学富五车;有的人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他们已经被这荣誉砸得晕头转向,把这当作自己最辉煌的时刻,也就难以超越自己了;还有的人写作文肤浅得只会悲秋伤春,觉得这已经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对此我有些嗤之以鼻。我讨厌在文章后面一定加上“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懂得了……”或者是在自拟题目的时候把你所有的故事、主旨全概括出来。比如说,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我的一位老师强烈赞赏了一个“他用四指弹出坚强”的题目。
在写作方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让我触动极深。我一开始总是不听她的,照着自己的风格行事,但是几次都只是二类作文里的中等偏上。什么样的作文才算得上是一类作文?我很迷惑,还有些不服,我不觉得比我分高的作文真的是很棒的文章。那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种局面就是我瞧不上人家,人家也瞧不上我。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就直接指出说,我的文章在应试里很多时候是不适用的,有的地方想表达出深意,但是批改试卷的速度很快,老师是没有时间去推敲的。如果要考中考,必须功利性地去学习。
于是在中考之前,我发现了我最喜欢去挑战的事情。不管是写三结构还是写那些既定的考试形式,我学会了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一样的模式,一样多的题材,怎样写出自己的东西,写得与众不同呢?其实,在不同的情况下学会变通写作,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非常厉害的能力。
要让我醉心创作,我也可以像王尔德一样,为了一个逗号费尽心思。要让我迅速地写新闻稿,我也可以做到精确掌控。要让我写应试作文,我照样可以夺得高分。无论什么样的要求、什么样的文体,都无法束缚我,这是我最希望看见的。其实应试考试也不是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把它酸成现代八股文。虽然说乾坤大挪移这种技能是家常便饭,但是应试总是有一定的好处,毕竟有规定字数,有规定命题,如果一个人连基本要求都达不到,还指望你能洋洋洒洒做出大文章吗?
“作文”,我一直不将它理解成一个名词,我把“作”当一个动词来看。就像写这篇文章,也是写得我胸腔中豪情万丈,想引吭高歌。
文章的结尾我要引用王尔德的一段话——
你拥有青春的时候,就要感受它。不要虚掷你的黄金时代,不要去倾听枯燥乏味的东西,不要设法挽留无望的失败,不要把你的生命献给无知、平庸和低俗。这些都是我们时代病态的目标、虚假的理想。活着!把你宝贵的内在生命活出来。什么都别错过。
——奥斯卡·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
读书篇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上一篇聊了写作,转而有阿姨问我小时候是不是读了很多名著,那么我们来聊聊读书。
读书是件很有益处的事。当你一筹莫展时,很多时候不需要去绞尽脑汁地坐上两个半小时想一篇文章,你的两个半小时其实是对你敲的警钟,你缺少积累,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沉淀一次了。
就像陈平原先生说的——
“当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读书这种行为说明你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棒,世界上一共有多少本书呀?我们读的不过是沧海一粟,先不说别的,就是至今被人们称得上是名著的就至少上百本。可名著只是你的基石,你还要读其他的东西,还要读读各种形式的东西——诗歌、散文、随笔、小说……你还要去看看不同的地域的作品,每个地域都有着不一样的东西,就像楚地有《楚辞》一样。我这儿说的仅仅是中国,世界上那么多地方,那么多优秀的作家,他们兀自闪着光,还等着你去发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么久以来,我觉得别人跟我抱怨最多的就是:“不知道干什么,好无聊啊。”试想,人为什么会无聊?我觉得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他们无法掌控生活而无聊,是最低的一种境界。如果用无聊的时间来读书,是多么棒的一件事。
最近越来越忙,我倒是开始怀念小时候的光阴了,那个时候时间特别充足,每天有无数的事情做,一本书一天就能看完,然后可以重复看好几遍,现在读书都是断断续续的,我妈说我在吃老底,我否认。只要一直在读书,就是在进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此,要特别鸣谢齐姐,我们一起建了一个叫三味书屋的群,每天打卡读书笔记和摘抄,算是互相监督吧。毕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闲话说了这么多,让我先来点干货。
以前看《人间词话》的时候,很喜欢王国维,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他的读书三大境界(个人理解,若有不妥,及时指正)。
第一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句来自晏殊的《蝶恋花》,意思是: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瑟的秋景,西风荒野。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若要用王国维之意来解释,我想应该是说古之有大学问者,必先登高望远,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方向。若按原词来解,那我想应该了解一下上一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这几句都是情感的酝酿期,有一种朦胧之感。换句话说,就是请多指教点别的。
第二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词出自柳永的《蝶恋花》,表示了作者对爱的艰辛和无悔,若这里的“伊”表示的是读书者的人生目标或毕生理想,就非常别有用心了。大学问者并非一蹴而就唾手可得,需要长时间的热忱之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一层次,已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气势了。
第三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句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梁启超说这句“伤心人别有怀抱”,但从原意上挖掘,会发现其意思在于表达经历了以上两个境界以后,一切豁然开朗起来,你才会有所发现。
那么现在,我们将这三种读书境界与自己作比,你到底达到了哪一步呢?对这三种境界都能够融会贯通是很难的,我想只有少数人敢于说自己对于这三层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讲讲自己的经历吧,作为个人版,仅供参考。我觉得我看书是很杂的,什么都看。因为我觉得看书就像交朋友,什么样的朋友都交一点,只会有好处。我不喜欢特意抵制某一种东西,因为所有的东西都会有可取之处,或是让你有所提升,或是让你吸取些经验教训。
有句话从小到大一直讲,听得确实多,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新媒体发达,手机呀,电视呀,都很多,比比皆是,但读书永远是不可缺少的一件事情。如何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静下心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看电视剧,或在网上读那些“震惊!……”诸如此类标题的娱乐新闻,只要扫一眼就可以了,一年有多少电影电视剧播映,手机上也只要刷新一下,又会有新的类似的娱乐新闻出现。这样的东西,很容易被人遗忘。电影电视剧看久了,你都只要看个开头就会知道结局。娱乐新闻读多了,你会发现内心永远是冰冷的,因为难有触动。我没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意,娱乐是一部分,我们在这样发达的时代,不可能过远古人的生活,电影和电视剧也有绝妙之作,不过这些所有的创作之源都是书本。所以,若你有空闲的时间,多去读些书。
之前有一句话很火,出自电影《卡萨布兰卡》:
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
确实如此。
之前总有人让我推荐书单,但我从来没有列书单给别人,因为我觉得每个人喜欢的东西不一样,看不一样的书,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笔风,各有千秋,更多的时候,可以自己去寻找你喜欢的东西,不要别人推荐什么就看什么,也不要别人推荐什么你为了特立独行就特地不读什么,不要走极端。现在各种书单,特别是高中老师喜欢一给就是五十、一百本,很多的家长有盲区,老师推荐了多少,他们直接就给一箩筐买了。我给出一个建议,看书这件事,对自己的胃口就好,从书单里挑出一些感兴趣的书,一次也不要买太多,看完了再买下一本,就挺好。
我不再做方法论的赘述,那么多种高分技巧,也不缺我一种,人间永远有秦火罩不住的诗书。关于读书,我还算是个门外汉,之后如果想到了什么还会续写。其实说实话,也没有什么好写的,读书就是读书,不停地读就是了。
有一回去成都培训,亚洲领导力计划的创始人说:“我的梦想是一年能读一百本书。”之后私下里我问他,为什么不选择把一本书读一百遍而去选择读一百本书?他笑了,他说一百本只是个不可实现的目标罢了,他只是想多读些书,不然会觉得可惜。
我不想在生命的尽头回忆往事却感到后悔又悲伤,想着“唉,自己要是能多读几本书就好了。”
我们不要做后悔的事。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