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清声破晓 / 千叶草著. -- 北京 : 团结出版社,2015.2
(悦读天下 / 刘新胜主编)
ISBN 978-7-5126-3468-8
Ⅰ. ①清… Ⅱ. ①千… Ⅲ. ①诗集-中国-当代Ⅳ. ①I2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33427号
自 序
编这么一本小册子,首先是朋友提议。我平时喜欢写一些小文章,发一发个人感慨,甚至还写了一些顺口溜样的诗。纯粹是为了消遣,好玩。并没有想到送去发表,更没有想结集出版。我觉得,写的东西还不够水平,怕人笑话,基本上是身边几个熟悉的人晓得我喜欢写而已。
后来,经儿子方舟指点,搞懂了手机微信。一下子就喜欢手机这个新的功能,纯粹利用休息时间,在手机屏上手写,一笔一画的写。因为年纪大了些,早晨也醒得早,醒来了不好到处走动,怕影响家里人睡觉。有了手机微信这个新功能,我就可以静悄悄的,专心的写点东西。日积月累,还真的写了不少,也提高了自己的欣赏水平。同时,来自微信圈子朋友们的肯定也给了我许多力量。有的时候,热心的朋友还会指出我写作的缺陷,与我讨论写作的心得,受益非浅,我是非常感激的。随着作品的丰富,以及得到了一些褒奖,偶尔还真觉得自己有做作家的天赋。哈哈,其实,我清楚自己还差得远呢。
写这些小小的豆腐块,当然也包含了我不少的辛劳。有时为了一个典故,一个历史事例,甚至一个名词的准确意义,我都要翻看好多的参考书,一一核实。我觉得,做学问不能马虎,首先不可以误己,更不可以误人。网络发达,一个错误会传播很宽很远,危害不可小视。
我觉得写东西只要坚持,就会持续不断的更新积累自己的知识,这是写作带来的真正好处。
出版这本豆腐书,心里总觉得不塌实,真的写得不怎么好。希望有时间、有机会接触到这本书的读者,一定要细心甄别,去伪存真,择其有趣、有益者而赏之。
本书册原来准备了四个篇章,包括了人生有悟、人生有看两个章节的,但总觉得这两个章节不是很成熟,编在一起也不协调,暂时就没有编进来,等有机会单独成册。本书也因此只作了简单的分类,上篇为散文(人生有味),下篇为诗歌(人生有韵)。基本上是按照写作的时间顺序归集在一起。这个册子里的文章,主要是生活的实景再现,生活气息很浓厚,尤其是泥土的气息。书中的文学性还很不够,甚至还算不得文学作品,顶多是刚刚进了一下文学的门,粘上了一点点文学的气息。出版这个小册子,无非是希望各位文学大师、文学高人以及具有文学慧眼者,有机会顺便也给我抽上一鞭子,鞭策鞭策一下。
本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胡玉明先生的引导、支持和帮助,同时得到姜福成先生的亲自指导并作序,杨旭先生对本书进行了认真的选辑、修改和校对,杨长生先生也伸出了热情的双手,在文章的选用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还有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也默默的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做了很多工作。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2014年金秋于长沙
(作者千叶草,本名杨正华,湖南宁乡人,现供职于湖南银监局。)
序 言
姜福成
1990年代中,忽然冒出个千叶草来,且频有诗文见之于报刊,不知何许人也。某日,此君赐步来见,以文示我,不耻下问,方晓得千叶草者大名杨正华,系县人民银行办公室干部。然而不久又据说他调去省城高就了。
红莲脱瓣,丹桂飘香时节,再次见到正华君时,捧给我的却是大大的一叠书稿,有诗有文,洋洋洒洒,计有数十余万言。细细品读,顿觉乡情乡趣跃然纸上,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对于有些人来说,吃几乎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即是到了今天,吃仍然是反映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内容。在正华君的这些文稿中,吃就是一类重要题材。荤吃、素吃、鲜吃、腊吃、腌吃、干吃,绝味田螺、口味粉丝、糖油粑粑、奇香炒饭、荞麦粑粑、石灰泥鳅、安化腊肉、宁乡口味蛇,从制作、烹饪到食法、口味,无不写得真真切切,津津有味,让你瞧得见色彩,闻得出气味,甚至垂涎欲滴。吃,当然不仅仅是吃,其中是包含情感的,是对土地、对乡情的眷恋。其次是一些游记,感受一些异地风情,记录一些别处风光,其中也包括一些生活习俗,饮食特色。正华君对乡村,特别是对自己的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诚挚的。一口池塘、一处山林、一座老宅、一条新街,一种座席的礼仪,一种聊天的方式,孩提时的许多记忆都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坎上,表达在他的文字里。尤其几次提到他家的菜园。在那个十分困难的年月,集体分给私人的那点自留地本是十分有限的,而那点有限的自留地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又极为重要。因此,认真的经营好那点土地,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就是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的重大责任了。文章在不经意间,写出了父亲的辛勤、精细和苦心孤诣。
这些文章短小精悍,不事雕琢,没有沉重的话题,没有装腔作势的说教,读来轻松愉悦,宛如闻一支支山间小调,听一曲曲田园牧歌,令人神清气爽。文稿语言的运用上也不乏佳句。例如写菜园里的花“忍不住要摘回来,藏到书包里,独享那一点小小的奢华”;写河里嬉戏的小花“象几张笑脸,好似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再如“几只洋鸭在水中洗刷它们美丽的羽毛”等。有些地方还不乏幽默,例如写土法炼钢毁坏山林“真的万里山河一片光了”。诗歌中的《等你》《一条手帕》也都是情感意境俱佳的作品。
正华君从数十万言中选出约10万字结束成集,且名之曰“清声破晓”,约我为之序。自揣鄙陋,本当不敢擅为,然推却不得,就恭敬不如从命了罢!
二○一四年岁次甲午季秋月
(姜福成,中国地方史专家,长沙市作协副主席)
清声破晓沐惠风
胡玉明
金秋十月,可谓果硕飘香的季节。
一天,正华告诉我,“千叶草”(给您的电脑)发来一份电子邮件,请玉明兄帮着看看,并请作序。随即告诉,一定学习,作序不敢当,写点读感可以。
尔后,打开邮箱,一份“千叶草著《小公鸡诗歌散文选集》”的稿件印入眼帘。作者原来就是多年同仁杨正华。
作者在自序中说,写这些小小的豆腐文章,是在近几年经儿子方舟指点,搞懂了手机微信后,利用这个新的功能,利用休息时间,在手机屏上一笔一画写就的。日积月累,熟悉的人群中,间或还有评点,自然激活作者的写作热情。用他自己的话讲,有时为了一个典故,一个历史事例,甚至一个名词的准确意义,还要翻看好多的参考书,一一核实。深感“做学问不能马虎”。
读了“千叶草”的这些文字,真的令人感动、沉醉。
让人爱不释手的是,充满泥土味的篇章。《父亲的菜园子》是作者的开篇之作。他写小时候那个还不时兴资本主义的时代,凭着父亲的勤劳,把那么几块小小的土块,利用到了极致。如今,儿女们都陆续离开了家乡,到城里找生活了。父亲的菜园子还是那么兴旺。周末了,时常到父亲的菜园子看去。父亲说,“我老了,干不了别的了,还能种点菜。你们就带点自己家里的菜去吃,农药少,味道正。”
就是这些文字、文化背景,牵引着读者,引起共鸣。当下,我一口气就读了20多个页码。
正华有文字功底,有写作爱好,不是偶然。我们有缘相识,是在2004年春节前。当时,他在新成立的中国银监会宁乡监管办事处工作。我受湖南银监局党委委托,前往宁乡监管办事处慰问。期间,记得正华拿过一份文稿予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于文学的爱好更早,“千叶草”的笔名,是在中学时代就使用至今的。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历的丰富,特别是信息社会、现代媒介载体的发展,“千叶草”的文学之心,重新燃点。
文学有魂,文学有情,文学有心,自然以文化人。
——借雾藏情有魂灵
读“千叶草”的诗歌,自然就可管窥作者的灵性和境界。抑或还有沩仰宗风的文脉,千年密印文化的影响。宁乡人才鼎盛,文蕴深,文气绵延,花开自然。“千叶草”说,中学时代就有诗句偏好,喜吟唱,令老师刮目相看。其爱人李医生说,她父亲当年在宁乡麻田中学任校长,就蛮喜欢这个学生的。难怪作者要把诗歌归于“人生有韵篇”。
余以为,除了作者与文朋好友的吟咏之外,作者对星月风云、雷雨闪电、山川河流、林中鸟儿、田园果蔬、生态旅游、乃至各类小吃、佳肴、佳酿,都有抒怀。诚如诗人所言:如果你不想挥霍青春,“不要去触碰诗人的神经/这根经异常灵敏/瞬间可以变换时空/……”。“不要去拥抱诗人的灵魂/这个灵魂非常孤寂/人生旷野常会独守孤零/漫漫人生长路/生长了许多阴雨般的柔情。”
诗人敏感,善于情思。作者把“昔日的深情相依”;“愿千年都迷醉在花枝叶底”。或许有难忘的初恋,深情回望,“瞬间总是会刻出很深的记忆”,“人生总是这么怪异/深深的伤痛总会时常触及”,“只想记住你甜美清秀的脸”;“北方的风沙更加猛了/我要给你寄一块家乡的手帕/你在得闲之时/擦一擦脸上粘上的尘埃。”诚如言,“可能是碰巧撞上了累积/人生的沉重会擦出一些火花/或许有一两次震撼了你的灵魂。”
读着诗人这些叩人心房的句子,余在奔向北京的高速列车上,手不释卷。有如《月夜》言:“借雾藏情字,恨见又无言。” 特别是“洼水映天色,陋室隐鸿儒。”隐于《山林》之中,其灵性和境界跃然纸上。
据“千叶草”爱人说,先生喜欢阅读。在湖南银行学校读书时,因家境贫寒,曾在图书馆亦工亦学。期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在作者的作品中,尤其受戏剧和元曲的影响大,语言富有特色和个性。
——忽悟舌尖兴味长
读完“千叶草”所著《小公鸡诗歌散文选集》,我们一起交流了作品的标题。作者说,认真想了几个晚上,标题准备改为《清声破晓》。在场的杨方舟、李兴乡医生、罗丽女士、胡曾、朱海秋女士等众人,都说这个标题好。作者又说,这个书名是不是“有点自狂”了些。大家说,“一唱雄鸡天下白”,鸡鸣破晓,自然而然。
在“人生有品篇”中,作者写舌尖文化,可谓淋漓尽致。他从“野史”入手,写宁乡花猪肉、宁乡口味蛇、绝味田螺、蟹美鱼香,口水粉丝、红烧茄子、小藕嫩嫩尖、奇香炒饭,荞麦粑粑、糖油粑粑,各地特色品味和素菜小吃,把果真“味在厨房”,描述得让人口舌生津。特别于鱼香之品味,写了多种类、各色口味,有如其诗:“慢慢的吮吸你的身心/直到每一个细胞胀得满满”。
筵席有乾坤。在作者的笔下,不仅有吃的兴味,还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如“坐席之间”,就把“小餐桌大学问”,与植根民族心底、蒂固根深的孔孟文化紧密联系起来了。可谓“盛情数盆碟,醉深藏浓情。”
又如一根菜,抒怀非常生动,充满怜悯之情。把“鲜嫩遭虫咬,黄老给猪栏。”“白天阳光晒,夜来晓风寒。雨积水中泡,风强枝叶残。”“根生低层土,菜脸望天蓝。小若一根菜,其实亦艰难。”
再如一根葱,不仅在佐料中时有描写,而且有五首吟咏,充满志趣情韵和辩证思维。“婀娜一根葱,亭亭立园中。”“雨绵挂珠露,久旱亦显英。心空含傲气,菜里第一人。”“芸芸众生中,均属一根葱。”“葱纤身翠绿,姿艳腹中空。满园娇欲滴,不及葱厚诚。”“婀娜身段美,口舌顿生津。”有道是一花一叶一世界,作者于一蔸一叶之间,何尝不是其乐无穷矣。
特别是写“石灰泥鳅”,耐人寻味的历史背景文化,令人沉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间美食——石灰泥鳅”。在那个特别的时代,(是)我们这一代人种田时,往地里田间撒石灰,作为积肥改土运动的一项常态化农事。石灰呛人,也呛水生动植物。泥鳅成为这批受害者的典型代表,贡献了生命。作田人没什么吃的,难得见荤腥,一门心思想着吃。“队上的死鱼、死猪、死牛,通通按人头分享。”千叶草的家乡更典型,泥鳅也不能例外,凡公家出土出产的,都归公。“泥鳅分成若干份,每家领走自家的。”如今回眸,不是说白话。
可是,当年的农村,几乎完全处在靠天吃饭的时候,与刀耕火种可以同日而语。乡下的家庭仍然是冷兵器时代的同伴……家无新出物,三家共电筒。手电筒是唯一可以拥有的新时代产品。如遇非晚上出去不可的事情,便可以向家里女主人申请使用一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手电筒里的电池取出,用布包好,放到箱子底下,一般小孩子看看都少有机会了……。
这些沉淀下来的历史,民间自有口口相传,人们不会忘记。但是若干年后,又还有谁记得那些酸楚酸痛呢?
时代虽然进步了、发展了,有的故事用文字记录在案,可予后人研究文化、文学所用。但决不是天方夜谈,那可是真实的故事。
管窥作者的舌尖文化,触动了笔者的遐思。即赋:
秋阳秋果满庭香,《清声破晓》露芬芳。
忽悟舌尖诗魂在,一口生津好文章。
——挥汗唯愿留聪慧
读《清声破晓》,如同赏月。笔者是在长沙至北京的往返(参加金融文学第二届颁奖座谈会)旅途中看完全书的。如果说感受,但愿赏月者,皆是有缘人。
余以年奔花甲之老花眼,硬是细嚼慢咽的把《清声破晓》藏于腹中。有如作者《我想》:“你若酒/应把你放在唇齿之间回味/直到醉眼朦胧/也不松一松盛放你的金樽。”
“你若清溪/把我寂寞的灵魂荡涤/你若朝霞/让我的起始五彩缤纷。”
认识作者,余已十年多。平时,我们虽然在一个机关工作,但各忙各的。偶尔相聚,知君有些许“海量”。读完“千叶草”即将结集的作品,采撷作者的诗句,可谓“独饮一壶酒,品高质自妙”。
作者于舌尖文化的理念,自然腹有乾坤。他家住沩水河畔,因在省城工作,浏阳河畔,也是常住的地方。因爱人在宁乡从事医务工作。千叶草或许多了一点空间,有如其言,“悟独慎思藏精妙,奇境美景时有闻。闲暇独坐除孤寂,白雾蒙蒙独编文。有字有诗飨诸君,愿胜陈年美酒醇。”
作者好学,有写作的“活力”。有如所述,“一壶清水煮香茶”,“闭目可思亲与朋”。“独坐椅中翻书页,圣言字字似千金。告诉天下识书者,可否悟得深意明。”“夜来灯成景,势雄壮山河。”正如其好友评点:“歌停音绕梁,杯空暗涌香。趣雅无需道,品上守清凉。”
作者是有秉性的,灵性的种子根植心田。他在《种子》中言,“用喜欢的种子/播在你肥沃的心田/百般呵护/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寄托了无尽的希望/……”“那些尘世的灵魂/不息的在播散自己的喜欢/……种子/或许会随意吐露新芽/长长的根须稳稳长在/狂跳的心房。”看得出,灵慧之种,蕴含了青春躁动的希望。如今回眸,用《清声破晓》,“轻轻的拉开你的身体,品味着沁甜的人生”,的确令人沉醉。
作者于《红月亮》言,“畅快淋漓月尽兴,一腔热血洒山河。”诗是言志的,腹有心声,自然不吐不快。在《人生有看篇》之中,他结合自己所从事的金融监管工作,时有感悟。例如写金融经济方面,“总理降准”,即对县域农商(合)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我看房产税”;“关于养老金来源的思考”,“养老院养老”;“城市的思考”;“银行发展带来的话说”,“利率市场化的先锋——大额可转让存款单(CD)”,“银行是奶店?”;“会哭的小孩,别闹,先讲规矩再吃奶”;“市府经济”,“蛛丝马迹看房市”等等,都有一定专业视野和法理思维。他于基层员工的情怀,以诗歌咏之。如《银行小妹真的好》,《银行妹妹靓瞎色眼》、《最传神的长沙话——提篮子》、《让你穷逼你勤》等,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解读特色。
作者以《懂你》,“记录一些生活的片断,仅有一些零碎的片断,”努力的拼接,“找出你靓丽的模样,找到了解你心灵的窗口”,值得钦佩。
人生有悟,作者归集了专门篇章。他于观光旅游的所见所闻,亲情、友情,家庭国事、地方特色文化的感慨,皆有言论。例如对文化的理解,他就写了专题《文化也有金字牌》。特别推崇姜老福成先生。11月2日,笔者有缘与这位宁乡文化人,宁乡历史活字典相识。期间,相赠《帮闲随意录》、《沩江夜话》。有缘拜读部分作品,特别是其结集于“夜话”之中的数篇文章,如“最后的禅意”、“日常称谓的误区”、“领导不是老板”、“高调张扬的背后是底气不足”等等,深感先生学识底蕴厚实,确有道骨仙风,字字珠矶,堪称文化界的高人之一。当即,建议正华恭请姜老为《清声破晓》作序。在场的还有杨长生、杨旭先生等人,一致赞同。
“精煤藏着终身黑,着火犹可一时红”。这是千叶草写于《梦醒偶感》的诗句。他自序“写了这么些小小的豆腐文章,没有想到送去发表,更没有想结集出版”。
有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是用作者的诗,“当你踏出的每一步/都显现你不断的成长/菩萨的眼睛是那么透亮/天庭雨露/时刻会滋润你宽阔的胸膛/坚持你的信念/上天会帮你迈向希望”。
千叶草啊,一枚鲜活的青果。
又,有如《渡口》,人,“在短暂的人生旅途/到处有一望无边的渡口/你渡他人过去/他人亦驮你过河。”
佛祖不是说么,“迷时师渡,悟是自度。”
你有书么?有即无啊。更丰富的你是一本无字的书。
读你,真的需要钻进你的心灵,读一读你丰富的思想。
心有灵犀一点通。
诚心的向往,不是么,千叶草自由自在的在那儿枝繁叶茂。
这是内心里描述我的篇章。
诚如言之,仅仅只是轻轻的将部分“碎片”拼接。有感记之:
沩水河畔宅第宏,园林滴翠紫气浓。
沩仰宗风连广宇,毓秀钟灵瑞霭中。
千年密印辉日月,万佛续弈醒时空。
伫立秋阳人陶醉,《清声破晓》沐仙风。
2014年11月8日,于长沙清水塘畔
(注:胡玉明先生现供职湖南银监局金融工会,任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著有多本诗歌散文集,尤其对湖湘文化和浏阳地方党史有较深的研究, 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图书馆收藏其《浏阳潭湾梦》,湖南党史陈列馆还收藏了他的《沉醉湘水》等2本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