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报纸副刊史 / 魏剑美, 骆一歌著. -- 北京 : 新华出版社, 2015.4
ISBN 978-7-5166-1603-1
Ⅰ. ①中… Ⅱ. ①魏… ②骆… Ⅲ. ①报纸-副刊-新闻事业史-研究-中国 Ⅳ. ①G219.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069457号
作者简介
目 录
001 / 绪 言
第一编 报纸副刊的发展与流变
002 / 第一章 副刊的起源及早期形态
003 / 第一节 副刊的正式诞生
006 / 第二节 早期副刊的基本形态及其历史意义
010 / 第二章 党派报纸副刊的发展
010 / 第一节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纸副刊
014 / 第二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副刊
019 / 第三节 无产阶级的报纸副刊
029 / 第三章 建国前民营报纸副刊的发展概况
029 / 第一节 《申报·自由谈》
036 / 第二节 《晨报副镌》与《京报副刊》
048 / 第三节 《大公报》的副刊和专刊
064 / 第四节 鲁迅的副刊编辑思想及其对民营报纸副刊的影响
074 / 第四章 建国后报纸副刊的演变
074 / 第一节 党报时期:副刊的嬗变与异化
084 / 第二节 晚报时期:文艺的复苏与趣味的重拾
095 / 第三节 都市报时期:市民副刊与“全民写作”
第二编 报纸副刊的当下态势
104 / 第一章 当代报纸副刊的总体特征与基本属性
104 / 第一节 当代报纸副刊发展的总体特点
113 / 第二节 现代副刊的基本属性
133 / 第二章 现代副刊的基本类型与文体类别
133 / 第一节 现代副刊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147 / 第二节 现代副刊的文体类别
158 / 第三章 现代副刊的版面内容与版面语言
158 / 第一节 副刊与其他版面形式的主要区别
162 / 第二节 副刊版面的内容要求
169 / 第三节 副刊的版面语言与美学追求
187 / 第四章 副刊的主题策划
187 / 第一节 副刊主题策划的资源开掘
189 / 第二节 主题策划的选点
199 / 第五章 副刊编辑的素质要求
199 / 第一节 副刊编辑的角色定位
201 / 第二节 副刊编辑的素质要求
203 / 第三节 副刊编辑的工作内容
第三编 当代报纸副刊作品选析
208-261 / 游宇明 / 黄 波 / 魏剑美 / 刀尔登 / 陈 忠 / 三 七 / 元 涛 / 吴贤雕 / 陈南玉 / 彭国梁 / 丁纯蓝 / 杨 涛 / 刘奇叶 / 韩少功 / 余春晖 / 温献伟 / 午 菲 / 邓 微 / 夏 昕 / 曹 珂 / 黄之翊 / 苏 瑜 / 周思嘉 / 林永芳 / 刘岚山 / 袁 江 / 方 政 / 原 莽 / 苏启平
263 / 后 记
绪 言
报纸副刊在中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它在中国传媒史和文学史上都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它不仅造就了一批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品牌报纸,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艺术家和学者,甚至可以说,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共同时代感的培育,报纸副刊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与其实际地位和作用不相称的是,报纸副刊在学理研究上的被重视程度却还颇为尴尬:至今为止,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在对“副刊”这个名字本身的理解上尚存在歧义,对副刊的功能和其独立地位还有不同的认识,对副刊在商业时代背景下的价值仍发生疑问。更为让人尴尬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某些“市民报”价值追求的新创报纸甚至在长达数年的时间内既没有副刊也没有言论,居然单凭着趣味偏俗的所谓“市民新闻”也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报纸也一度拒绝为副刊“浪费”宝贵的版面,或者将副刊作为“软性广告”和“文化公关”的园地,与副刊的大众性和文化追求相去甚远。
副刊的两难处境在于:“政治家办报”者强调其“配合”功能,将副刊视为“软新闻”宣传的方式之一;“经济家办报”者则看重其利益生成的可能。本应更多是文化范畴内的报纸副刊,因为暂时欠缺“文化家办报”,所以不得不在夹缝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唯其如此,才更彰显它顽强伸展的个性与韧劲,也才有它内在的精神力量可循。
什么是副刊?《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解释说:“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作品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刊名。”《辞海》的解释是:“一般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分综合性和专门性两种。”应该说这两种表述大同小异。但学界和业界在对副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却出现了分歧,焦点在于对于副刊“文艺性”的认识上。一种观点认为副刊就是文艺性的,应该将非文艺性的专门版面称为“专刊”,副刊和专刊是并列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副刊是指报纸新闻、评论、广告之外的一切版面,专刊是副刊中的一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副刊是新闻版面的补充和延伸,新闻性是它的第一个本质属性。
学界给“副刊”下的定义中较有代表性的有:
“报纸上刊登非新闻类体裁为主的专版。通常定期出版并有固定刊名。有综合性副刊、专题性副刊和专业性副刊三类。”(甘惜分:《新闻学大词典》)
“副刊是报纸上文艺色彩较浓、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郑兴东、陈仁风、蔡雯:《报纸编辑学教程》)
“副刊是报纸的具有相对独立编辑形态,并富于整体文化和文艺色彩的固定版面、栏目和随报发行的附刊。”(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
“所谓报纸副刊,就是以作为大众传媒之一的报纸为其载体,符合报纸本身的基本属性,与报纸新闻、广告相区别,独立传播文学、艺术、技术及其他相关文化、知识(或传播‘大文化’)的一切报纸作品及其版面语言。”(田建平:《当代报纸副刊研究》)
笔者认为,“副刊”是有着鲜明中国特色的一种报纸版面,它的出现与发展有着民族特色和具体的时代特征,很难用一个单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时期的报纸副刊。在英语中与“副刊”相对应的词是“supplement”,其原始意义是补充、增加。据《朗曼现代英语词典》的解释,“a separate section issued with a newspaper containing feature artical”,意思是报纸新闻的补充。可见“supplement”一词根本不具备“副刊”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意味。
薛国林在《21世纪,报纸专副刊改革的方向》一文中,对“副刊”这一概念的内涵变化进行了总结,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副刊主要是指文艺副刊。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大副刊意识”,认为除了新闻、评论和广告外都是副刊,包括专刊。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随着专刊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在读者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形成了新闻、专刊、副刊三足鼎立的格局。到21世纪,各种专刊五花八门,绝大多数形成了固定版面。而且一些专刊已经带有强烈的新闻性,成为介于新闻和副刊之间的一种独特版面。①
可见,“副刊”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我们不妨将其进行狭义和广义上的区分。广义上的副刊是指报纸新闻、评论和广告版面之外的所有版面,既包含时间性不强的软性内容的副(专)刊版面,也包括以传递资讯、切合时势为主的专刊版面(像彩票专刊、股票专刊、楼市专刊以及各种带有新闻性质的纪念专刊等)。
狭义上的副刊则是指报纸上具有相对独立编辑形态,有一定审美趣味的、用以传播社会文化信息和休闲娱乐方式的固定版面。包括文艺副刊和家庭类、生活类、情感类、科普类专刊。
其特点有三:
一是有独立的编辑形态,相对与“正刊”来说,它不以传递新闻、资讯为主,而以软性的文艺、知识、娱乐为主;
二是体现一定的审美趣味,包括其文体选择、风格追求、情趣定位、版式设计等;
三是相对固定,一般都有固定的刊名,有规律性的出刊周期,有较为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
本书的研究对象以狭义上的副刊为主。全书分为“报纸副刊的发展与流变”“报纸副刊的当下态势”和“当代报纸副刊作品选析”三个部分,分别从副刊历史、编辑实务和作品赏析三个层面来考察报纸副刊这一课题。本书的基本思路是,于“报纸副刊的发展与流变”部分,尽量关注到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有代表性的副刊及其相关编辑、作者情况,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不拔高、不溢美,也不以某一种单一狭隘的评判标准肆意批判。无论曾经广受批评的“趣味主义”“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还是备受教科书追捧的“革命文学”,本书都尽量还原其历史语境下的真实状况,以副刊自身的价值标准和发展取向来进行评价;对于“报纸副刊的当下态势”部分,则强调其“现代”标准,重点考察新时期以来报纸副刊在理念和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具体要求;第三部分则是为了配合第二部分而选取的少量有代表性的副刊文艺作品,目的在于深化对第二部分的理解,也使读者对当代报纸副刊的用稿特征有一个具体、直观的印象。
后 记
副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报纸版面。在近现代文化史上,它曾经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参与甚至主导过诸多重要的文化事件,培育和成就过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进而也影响过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与社会生态。全面梳理和考察报纸副刊的发展历史和现实状态,不仅仅具有报刊史学上的价值,更有文化学和社会学上的重量。
电子时代的到来,让信息变得如此便利,让文化变得如此通俗,固然可以积极地理解为科技进步,但却不能不看到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未必全是文化的提升。韩少功有一本书名为《进步的回退》,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在“厚报时代”和电子信息时代,我们所能看到的,更多是寻找资源和发掘生产力的眼睛,饱含欲望的眼睛,那里已经很难看到对于爱与美、自然和灵魂的探寻之光。打开报纸,除了“烟酒文化”“饮食文化”“汽车文化”“性文化”等之外,我们已经很难邂逅几十年前那种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了。
撰写这本《中国报纸副刊史》,很大意义上也是因为这一份文化情结。我本人从高中开始,就是各大小报纸副刊的忠实读者(新闻版面往往千人一面,唯副刊倒有一定意趣),也是各报刊的忠实作者,二十多年来,自《人民日报》《湖南日报》到《永州日报》党报序列,以及《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时报》《羊城晚报》《今晚报》《北京晚报》《南方都市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等各类报纸的副刊上,多刊发过本人长短不一的各类文字,虽被人笑为“豆腐干”“火柴盒”,但发表时候的喜悦与满足自是难以言表。记得我最初的文学作品发表在上海的《文学报》上,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那种难以置信的感觉至今不能些忘。
本书部分内容曾以《报纸副刊学》的书名列入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教育丛书”,作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教材,于2008年出版,并两次印刷。此次有我的研究生骆一歌的加盟,对原书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补充,尤其是增添了诸多一手的资料,使得这本小书更具资料价值。但囿于作者的才力与视野,本书疏漏与错讹之处仍在所难免,有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感谢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各位领导和专家,他们对于本书的写作与出版给予了必要的帮助;感谢湖南师范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的各位领导和专家,相比文学和新闻专业,历史学对我来说确实有更多未知的东西,诚实地说,甚至一些基本的历史研究方法我可能都未必有所掌握,我只是凭着一种本能的热情和由文学和新闻专业而来的一些粗浅的理论和方法,在进行这项工作;感谢为本书撰写与出版提供了各种帮助的张立云夫妇和各路文友,以及新华出版社的编辑老师。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郑焱教授。他是位治学严谨而又极其谦虚温和的学者。不少人读书和治学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获得睥睨众生、目空一切的脾气和姿态,但在郑焱教授的身上,我见识了什么叫先生风范。我本愚鲁之人,有幸硕士生时师从颜雄教授,博士生时师从郑焱教授,使得我对于每况愈下的当下高校教育还能抱一些热望。同时也借此自我提醒,身为教师,学识的长进固然必需,但恐怕更多还要坚守一些精神上的东西,譬如“对于谦虚的人不要骄傲,对于骄傲的人不要谦虚”。
是为后记。
魏剑美
2015年初春于湖南长沙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