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诗人,四处游历,纵情山水,以文会友,相交天下,时而浪漫华章,时而书生意气,时而指点江山,时而谈笑鸿儒,已成诗坛风流;他是学者,史海遨游,大浪淘沙,以古人为师,以读书为乐,以传播先贤著作和文化经典为使命,成就学术业绩。作为诗人,他是学者型诗人;作为学者,他又是诗人型学者。集浪漫和严谨与一身,他是用诗人的视野、治学的行程,让自己攀援在艰难起伏、险峻高耸的书山路上。他就是从湘潭走出来的诗人刘安定。
说起湘潭,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它是湖湘文化之源,也是红色文化的圣地,还是湘商之重要起源地。山水神韵、风光旖旎、地灵人杰,这片沃土所养育的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等历史人物名扬四海。有人说,湘潭这片土地就是盛产文化名流和英雄人物的摇篮。刘安定先生就出生在湘潭县杨嘉桥镇。如果真正懂湖湘文化的朋友,对杨嘉桥镇一定不会陌生,因为那里也是晚清大儒王闿运和一代诗僧八指头陀的故乡。
继千古文豪一脉真传,读书治学,游历天下,然后饮酒赋诗留其名;续传统文化两行正道,传经授业,桃李芬芳,自是修身养性数风流。在刘安定先生的身上,你看到的是古人之风雅,聆听的是传统之情怀。刘安定先生性格豪爽,爱笑,写诗信手捏来,喝酒也痛快。我曾在一次聚会上说他有李白之豪气,酒饮三杯必吟诗,渐入梦境,随口即来。
他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诗词类报刊《诗词》报的主编,又是当代诗词界享有一定名气的诗人,因此,他时常受邀参加全国各地的诗词活动,自然也是遍览祖国的大好山河,且是一路行走一路诗。在大理古城,他写:“古道曾经茶马走,眼前时见女儿娇”;在黄河大堤,他写:“帝子名臣皆不见,诗魂犹自绕黄河”;在祭拜杜甫墓地,他写:“诗圣有灵当佑我,行吟只为问苍茫”;在海南天涯海角,他写:“极目欲闻舟子语,开唇还品苦丁茶”;在登上岳阳楼时,他写:“先忧后乐传名句,铁戟文章一体收”;回到老家湘潭,在湘江之滨的万楼,他写:“阳气已随文气发,乡魂未共旅魂收”。他的旅行之路就是一条充满着浪漫、怀旧、感思的诗词之路。然而,这也是安定先生的心路,是他追寻古人情怀、回归传统、弘扬经典的漫长心路;是他担当主编大任、谋求诗词发展的坎坷心路;也是他振兴家乡文化、研究历史人物、传播湖湘文明的雄壮心路。一路行走而咏颂的诗词,正是刘安定先生播撒在他心路上的壮丽之花,汇聚着他的真情实感,、传递着他的使命情怀。读刘安定先生的诗词,看到的是书生意气、悲欢离合、人间浩歌、岁月风烟、壮怀激烈、灿烂生活;看到的是搏击海浪一般的激情;看到的是神交古人的治学呼唤;看到的是读破万卷的勤奋精神;看到的是潇洒自在的慷慨气度;也会有浪漫的遐想,也会有儿女情长。他的笔下,是自由而赋诗的豪迈,是起伏而吟唱的波澜。
我一直以为诗词要想千年而不朽,必须是叩击人心之作,必须是引发共鸣与感触之作,必须有高尚的灵魂和真实的感情,必须有独特的语言和升华的境界。刘安定先生是饱读诗书,他精通文史哲,览遍经典,钻研学术,因此,他的诗词创作,功底深厚,用典抒怀,不费周折。读刘安定先生的诗词,咏史之作是情韵深长,似乎与古人对话,用典之妙,精辟而到位;咏物之诗乃寓情于景,引人入胜,发人感悟;抒情之辞自使人共鸣,让人徘徊期间,久久回味。虽然当今诗词界关于格律的问题多有争论,但刘安定先生坚守传统,对于韵律之原则,他似乎是“铁面包公”,毫不退让。说句心里话,我虽也写诗,但还真有点怕这位诗词界的“包大人”。他强调“吟诵”的主张,他认为汉诗文首先是声音的作品,先吟后录,所以,吟诵也是主要的创作方式,吟诵的目的是为了读通经典,学习古圣先贤之道,所以,吟诵也是儒家修身方式之一。
刘安定先生还强调写诗填词应有史学基础,注重引经据典。他曾经写过《咏物诗八首》,分别写了“琴、棋、书、画、诗、酒、茶、花”八首诗,每首诗中,皆可见其深厚的史学和文学功底。比如他写“琴”时的“月影移来才子叹,桐阴想见美人眠”,使我们想起了周邦彦的“倦脱纶巾,困便湘竹,桐阴半侵朱户”,使我们想起了元好问的“桐阴别院宜清昼”和“数点雨声风约住,一帘花影月移来”。
诗经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琴”在古代象征美好的爱情,以前人写情感之词入诗,倍增凄美之感,使得诗充满质感,让人费尽思量。写“棋”时写到“折屐谢安因战喜,烂柯王质为谁耽”,就运用了晋朝的两个典故。话说当年东晋宰相谢安派侄子谢玄於淝水之战中领兵迎敌,传来捷报,谢安正在下棋,看完捷报面无表情,继续下棋,下完之后高兴的走过门槛,屐齿折断却没有察觉;还有,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他砍柴时看到两位老者在下棋,于是把斧子放一旁,驻足观看了多时,老者要他回家,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已经腐朽,再回到家后,发现已经过了几百年了。以晋朝两个下棋的典故入诗,使人读后而回溯光阴,身临其境,使得诗作的语言充满了“张力”和“韧性”,也增添了诗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写“书”时的“悬梁刺股为疏困,凿壁囊萤是借光”就用了古代两个流传经典的读书故事等等。此八首诗,每首都有故事,且不止一个,也正是刘安定先生以史入诗的代表之作。
如果要从内容上看刘安定先生的诗词,可见其有着浓浓的乡愁情结。我认为,一切诗词文学的根都在于“乡愁”,“乡愁”不仅仅是诗词永恒的主题,也更是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和形式所要传达的文化真谛和思想价值。中国的文化受中国思想影响,中国思想源于中国的农耕社会,而中国文化必然影响着诗词的发展。古人大量的作品可见“背井离乡”的惆怅,可见“思乡情却”的无奈,而“乡愁”作为一种文化根源,往往不仅是体现在作品的主旨思想上,更是体现在一种对农耕社会赖以依附的文化反映上。“爱国忠君” 是乡愁,“热爱山河”是乡愁,“桑梓之情”是乡愁,“相思缠绵”是乡愁,“怀古感今”是乡愁等等,也就是说不仅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乡愁,哪怕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等诸如此类的也是乡愁。刘安定先生注重乡愁情结,也正说明了他真正抓住了中华诗词的传统之命脉,真正抓住了中华诗词的文化根源。这一点,刘安定先生可谓是难能可贵,他没有把“乡愁”停留在“乡情”和“亲情”的狭义范畴里,而是把“乡愁”上升到了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价值,乃是高古情怀,回归了中国文化的本源。且看他写曾国藩故居时候的“缺盈天上一轮月,富厚堂前二百年”;且看他写清明时节的“塚上当然生宿草,客中依旧理愁肠”;且看他写杜甫的“带血文字带泪吟,全是悲天悯人心”;且看“勋业休从青史觅,文章未许土中埋”、“ 乡愁待遣临山水,旅路无由失孝忠”、“ 鱼龙潜海斯文老,狐鼠多时史册黄”、“ 衔杯醉却陶彭泽,勒石归来马伏波”等等,诗词作品饱含思乡之愁、觅古之愁,可见他不仅对桑梓之地的乡愁,更见他对历史文化的乡愁,自然得知其深谙诗词之真道。
时下,写诗读诗自见仁见智。然品读刘安定先生的作品,自然能让人咀嚼良久。诗如其人,认识一个诗人,要在作品里读懂他的魂,读他的理想与情操,读他的生活观和世界观,读他的为人处世。刘安定先生对传统文化有着一颗强烈的善感之心,他紧紧拥抱中华传统精神的沃土,以儒家子弟的使命,传承古人经典,践行儒学大义,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浮躁的社会,实在让人钦佩。
刘安定先生有着强烈的文化传道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虽寄情于天地,行走于江湖,肩扛《诗词》报,但他饱含赤子情怀,心系故园。他四处奔走呼号,访历史遗迹而挖掘珍贵材料,遍翻史书而整理素材,多少次灯下漫笔,多少次夜半著书,让前人著作得以出版问世,让文化经典得以广泛传播。他还在湘潭老家倡办读山诗社,弘扬国粹,打造诗词之乡。他编印的《八指头陀年表》、《诗僧故里》《读山》《湘潭谭半农先生诗集笺注》等书籍,弥补史学研究空白。他参与曾国藩学术研讨,与胡卫平先生等人合著的《湖南历代文化世家传——湘乡曾氏卷》被收入湖南省委重点文化工程——湖湘文库。他指导湖南的炎陵、双峰以及广州沙湾等地的文化挖掘工作,不遗余力投身历史研究和文化开发。他推动湘粤文化界的联谊,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
不仅如此,他还大力推动湘潭的诗词创作繁荣,亲任读山诗社社长;推动深圳湘潭商会成立听涛诗社,并被推为总编辑;在广州,他被推选为广州市诗词书画学会会长。他精心致力于曾国藩和湖湘文化研究,大量研究论文发表,多部著作出版发行。他参与创办了曾国藩研究会、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会、湖湘文化研究会广东分会等组织。他的这些工作,是十分有价值的,也是难能可贵的。真是:大善情怀,赤诚其人。
在刘安定先生的《寄友》中,他这样写:“平生事业付天涯,常把他乡作旧家。一样闲愁如往日,两般心态祭芳华。辛酸本为凌云志,慷慨亦悲世路洼。浩叹苍冥谁解语,还将沉默对清茶。”这似乎是他内心深处的写照。诗人总是孤独的,也是单纯的,也是合乎时宜又不合时宜的,诗人就放佛是历史的一个大悖论。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他们匆匆赶路,承前启后,一代一代又一代,他们或曰仕途坎坷,他们或曰贫困潦倒,他们或曰身世飘摇,他们或曰命运浮沉,但那颗诗心照耀过的土地,总是会让我们久久凝思,那颗诗心迸发出来的作品,总是会让我们惊叹感怀。时至今日,真的诗人,其血液里仍然流淌着古人的情怀,他们也在追赶前人,他们也在捍卫读书人应该要坚守的清高。刘安定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在追赶前人的诗人,是豪情激荡的诗人,也是真性情的诗人。我自不才,无以为诗,能与刘安定先生交往,敬其学识,仰其修为,是缘分,也是在向他学习,在读他写过的一首关于读书人的诗作后,我有感写了一首《酬刘安定先生》:“独立青松莫自哀,云霞一片岂遮才。非为蝶梦园中客,不羡骄杨岸上栽。可恨文章当粪土,都呈名利上龛台。清风阔步拨妖雾,暂把豪情下酒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那些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人终究如流失一般逝去,而被历史记住的终会是每一个时代的特殊人才。现在的刘安定先生,年方四十,正是大有作为之时,以风流之才华,以学者之气度,正往一代诗家的路上赶去!
(作者何漂系作家、诗人、策划人;《文艺巢》主编,出版有散文集《潇湘情韵》、诗集《漂》等)
【诗人刘安定介绍】
刘安定,号芷兰室主。1974年11月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杨嘉桥镇,与晚近大儒王湘绮和爱国诗僧八指头陀同里。从小爱好诗词和文史,长期从事诗词和文史工作。现为广州《诗词》报主编、湘潭读山诗社社长。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湘潭市诗词协会副主席、广州市诗词书画学会会长、深圳听涛诗社总编辑。刘安定所主编的《诗词》报国内统一刊号CN44-0021,邮发代号45-64,是当今国内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诗词类报纸。他在家乡创办的读山诗社是专为纪念爱国诗僧八指头陀(俗名黄读山)而成立的。刘安定在曾国藩与湖湘文化研究领域也身兼数职,是曾国藩研究会创始人之一,湘潭大学《曾国藩研究》编委、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曾国藩研究所研究员,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会学术理事。目前仍致力于地方史研究,孜孜不倦。
个人专著有:《八指头陀生平年表简编》《诗僧故里》《读山》,另有《湖南历代文化世家传——湘乡曾氏卷》(参与合著)等,大量学术论文见于各类刊物。其诗词作品虽未结集出版,但各种刊物中仍随处可拾。
【刘安定诗词作品】
《抵湘阴柳庄,谒左宗棠故居,口占三绝》
一
家国湖湘重柳庄,身无半亩济苍茫。
方知禹甸烟尘起,许我抬棺入塞疆。
二
故园垂柳绿边关,北望胡天有怒颜。
今日文襄如健在,倭奴岂敢觊家山!
三
乱世纷纷好读书,农人湘上不堪居。
可怜我亦寒窗客,徒羡文襄是丈夫。
《哀诗人》
一回吟诵一潸然,且道人间别有天。
诗法每蒙书法养,文心总赖政心传。
陶朱此日成常客,李白当年是谪仙。
见说东篱花又发,雕龙事业好收篇。
《无题》
满座衣冠说送迎,分明寂寞角边生。
论交未必知车笠,相识当然辨姓名。
道德全欺管城子,文章不敌孔方兄。
故园已是无归路,引得诗魂作乱鸣。
《谒宋少帝陵,口占二绝》
一
小南山上葬中华,国祚移时祸及家。
堪恨吾皇才八岁,何曾吟唱后庭花。
二
帝子孤臣一纵身,厓山从此重千钧。
至今七百年间事,不见纷纷蹈海人。
《咏物诗八首》
琴
指上芳华一瞬间,高山流水正泠然。
虫鱼藏迹追天籁,草木沉吟动涧泉。
月影移来才子叹,桐阴想见美人眠。
平生到底知音少,目送归鸿挥五弦。
棋
冷雨敲窗欲手谈,蹉跎人事未曾谙。
眼前黑白闲中落,世上青黄苦里参。
折屐谢安因战喜,烂柯王质为谁耽。
长安劫局知难下,文武衣冠已不堪。
书
邺架排成入骨香,由来天子重文章。
悬梁刺股为疏困,凿壁囊萤是借光。
半亩临轩湖海阔,万家迷眼喜忧藏。
牛童挂角骑将远,不向人前说断肠。
画
却疑虚实有无中,一卷摊开气势雄。
每见曹衣能出水,还知吴带正当风。
笔余能使蛇添足,色重何妨绿配红。
堪恨贪财毛氏笔,明妃从此别深宫。
诗
吟成数句梦魂安,月下窗前泪不干。
信手涂鸦皆有价,搜肠刮肚却无端。
堪怜蝌蚪三行字,便是蜗牛一顶冠。
诵罢低眉寻写处,杜鹃啼血寸心丹。
酒
灞桥柳色正青青,饮尽千盅步未停。
江畔无人寻李白,坟丘何处葬刘伶。
萧萧易水歌声壮,杳杳黄龙战血腥。
元二归来应识我,阳关一曲不堪听。
茶
银杯斟尽五湖春,仙液从来似美人。
袖底烟云知至性,唇间雾气弄奇珍。
轻波浅映溪边月,寒露娇凝梦里身。
漫道僧家偏爱少,禅机一味示红尘。
花
四时景致等闲来,荷菊桃梅次第开。
心底悠然多静气,世间真个有怜才?
千红一哭芙蓉诔,万艳同悲宝玉哀。
到底枝头留不得,嫣然依旧落尘埃。
《吊秦厚修女士》
大江大海拥东南,破碎山河百尺岚。
宗庙堪怜悬蝶岛,故乡到底是湘潭。
峡分两岸痴魂恨,情在三郊战火耽。
旧国这番归去也,且将艰巨付儿男。
《咏樱花》
簇簇团团向晓风,销魂未在蕊珠宫。
春花最觉樱花美,疑是东君爱粉红。
《近事感怀》
冬去春来寒未收,绵绵细雨惹闲愁。
风吹老树催新叶,雪拥家山似白头。
驿路分明狐兔迹,情怀恍惚稻粱谋。
刘郎惊醒桃花梦,再植桃林待后游。
《感怀》
南国流离十四年,不堪回首事如烟。
久荒田地抛难舍,欲老容颜笑亦酸。
涸辙鲋将归海去,烂柯人已看棋还。
今朝重整旗和鼓,也作黄龙痛饮篇。
《咏兰》
盆种幽兰尽日妍,一枝一叶似书笺。
也曾佩纫留君子,岂可栽培换酒钱?
楚泽声名萧艾远,吴宫花草蕙荃蔫。
莫教蜂蝶侵春梦,死劫生关自泰然。
《购书有感》
囊中羞涩买书难,况味凄然识苦酸。
古圣先贤应唤我,山人野老莫凭栏。
求来蝌蚪三行字,断送蜗牛一顶冠。
也向财神低首拜,腮边清泪不曾干。
《近事感怀二首》
一
如云冠盖满京圻,应是瑶池仙会时。
廊庙更添新顶戴,凤箫犹奏旧威仪。
蚍蜉苦盼温和饱,狼虎疯争高与低。
谁见乡村鳏寡叟,无眠枯眼泣牛衣。
二
屡见京城播福音,江湖草芥盼甘霖。
匡时正觉东风少,济世当忧积重深。
钓岛离家藏寇迹,台民隔岸蕴归心。
蛀虫钻咬栋梁木,恐怕神州又陆沉。
《思故庐》
翘首长空盼雁书,经年逆旅滞番禺。
堪怜闿运坟前地,有我刘郎旧草庐。
《乡心》
最恼红颜不解诗,无人伴我断肠时。
忽然一阵秋风至,却把乡心付与谁?
《客中论诗》
时运虽乖道不穷,行吟诗律叹难工。
愧无王氏青箱学,总慕前贤急就风。
《城市高楼感赋》
拔地高楼节节升,水泥砖石上云层。
料应难见故乡月,只有如鳞万盏灯。
《自题书斋》
本无才调懒伤神,略薄今人读古人。
万卷牙签藏邺架,会心一笑转酸辛。
《翻阅旧作有感》
一卷读完心转凉,远游无处挂奚囊。
吟诗带愧灾梨枣,立世含羞说稻粱。
漫道人间烟火味,谁知宇外芷兰香。
何时遂我东篱愿,楚水湘山是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