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日下午,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四周年纪念日这天,国家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协副秘书长、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余艳女士,在长沙市委五楼会议室举行了一场生动的以《杨开慧的理想和爱情》为主题的“七•一”讲座。
余艳女士是我省实力派作家之一,最近几年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颇有建树。20多年的作家生涯,已经出版18部个人专著,文学、影视作品共500多万字。其中杨开慧系列作品全国反响强烈,《板仓绝唱》获徐迟报告文学奖,《杨开慧》、《牺牲》分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报告文学年度奖。在杨开慧这个金矿题材上,余艳创作了前三个获奖作品之后,又创作了《红楼之恋》、《墙洞里的情书》和《霞姑娘》。
像评论家曹光辉说的:“《杨开慧》这部红色题材著作来得太及时了,它呈现的是伟人情怀,读者收获的必是凝聚信仰的无穷力量”。余艳的讲座围绕毛泽东、杨开慧的理想和爱情全面展开,精彩铺陈。杨开慧持坚定的理想信念,视革命理想高于一切,面对生死考验,面对利益诱惑,都坚定沉着,不缺钙,不软骨,不后退。她的讲座让大家感受到杨开慧的爱情与人生,永久附丽于“庄严、伟大、奇丽、雄浑、刚强、劲挺、高贵以及悲壮”的精神质地上,为理想而奋斗,为信仰而献身,为向上向真向善向美而永远地传递着精神力量和灵魂正能量。
本次讲座活动由长沙市市直机关工委主办,市直机关工委于安全副书记,市委党史办宋俊湘主任等领导出席。市直机关工委、市委编委办、市委党史办约80多位机关工作人员参加。
活动环节一: 介绍主讲嘉宾余艳
主持人:陈国胜(长沙市市直机关工委委员、机关党总支书记)
同志们,今天,我们请来了国家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协副秘书长余艳作家来给我们做“七•一”讲座。
余艳作家是我省实力派作家之一,最近几年在报告文学上颇有建树,出任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她20多年的作家生涯,出版18部个人专著,文学、影视作品共500多万字。其中杨开慧系列作品全国反响强烈,《板仓绝唱》获报告文学最高奖——徐迟报告文学奖,《杨开慧》《牺牲》也分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报告文学年度奖。《墙洞里的情书》《红楼之恋》《霞姑娘》均在《新华文摘》《中国作家》等全国大刊上发表。
下面,我要重点说一下《杨开慧》和《板仓绝唱》两部拳头作品在全国的反响:
一、获四个奖
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报告文学年度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报告文学年度奖。
二、登两个中国年度排行榜
2013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全国10部)
2013年度全国优秀文学作品排行榜(全国10部)
三、上三个全国选本
1、《中国纪实文学年度佳作2013》
2、21世纪年度报告文学选《2013报告文学》
3、《中国新世纪写实文学经典》2000-2014珍藏版
四、两个全国研讨会
在北京和板仓分别开的研讨会,均汇聚了国家及我省的文学专家。
五、相关报、刊选登
《新华文摘》《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中篇小说月报》《名作欣赏》等全国大刊刊登。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大报评论。
省市的杂志、报纸刊登不计其数。
下面,请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余艳作家讲座。
活动环节二:作家主讲
杨开慧的理想和爱情
主讲:一级作家 余 艳
谢谢大家!杨开慧题材的讲座讲了不下10场了,第一次来到市政府机关。在座的都是行家高手,既然来了,全当交流学习。
杨开慧题材的系列创作,我是从杨开慧手稿切入,那是在杨开慧故居两次开掘出的“墙缝里的情书”。以这“万言手稿”真情和史实还原毛泽东爱情。三年来,我只做这一件事,就是深入走访和潜心创作。我二十多次去板仓,三上井冈山,又几乎跑遍了杨开慧跟随毛泽东革命的地方,才有了杨开慧系列作品。刚刚领导介绍的长篇传记文学《杨开慧》、长篇报告文学《板仓绝唱》,以及《牺牲》《红楼之恋》和《霞姑娘》《墙洞里的情书》等6个版本的文学作品。
今天的讲座我想浓缩成只讲杨开慧三个关键词和一生重要的三个关键点。
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1、关于杨开慧的手稿
把手稿放在最前面说,是因为在我全部创作中,我是紧紧抓住杨开慧内心独白、心灵轨迹的手稿,让杨开慧在80多年后再“站出来说话”,我才有底气、不怕偏。
我是看过杨开慧的手稿真迹的。第一、二次开掘的手稿分别存放在市博物馆和省博物馆。那娟秀的小楷字,许多人说,这书法,不下于今天的黄永玉。但我更多的觉得像开慧掉落的泪滴,能读出一种痛!80多年前,杨开慧蘸着浓浓的深情和思念,将一个普通女人温软的心、深深的痛和浓浓的爱交织在一起,充实在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文字里,坚毅地表白一个女人、一个爱人、一个母亲的心声。
当时,杨开慧的生存背景是怎样的?一个年轻女子,独自一人带着三个梯形大的孩子,与年迈的老母在家乡艰难度日。三年时间遵从丈夫的嘱托,就地参加地下斗争,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她文弱的双肩既担着三个孩子的重担,又要躲避敌人的追杀,更撕心裂肺地牵挂生死不知的丈夫。夜雨婆娑,一灯如豆,娇小玲珑的身影,孤寂地投在板仓土屋的泥墙上,字字句句道不尽的思念和苦痛。为了丈夫毛泽东的事业,学贯中西的名门之秀,选择了一条忧愁痛苦、险恶丛生的路……
只活了29个春秋的杨开慧,塞在板仓老屋砖墙缝隙的手稿,1982年和1990年政府两次修缮故居时被发现。可惜太晚了,这揪心扼腕的千古绝唱,开慧,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主席呢,几十年满脑子疑问未破解……
但是,杨开慧的手稿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鲜活的女人:
被爱折磨却从未动摇;
猜测埋怨却更深爱恋;
始终奉献到交付生命也含笑前行。
她是把自己的生命和爱,交付给爱人毛泽东——这就是她手稿所表达的全部。
关键词2、杨开慧的理想是什么样的理想
把毛泽东当“凡人”写、把杨开慧当“英雄”创作,是我深思熟虑后的定位。我始终认为,开慧的理想和爱情是分不开的,也只有完全地融为一体,才是伟大的杨开慧。大家不妨试想一下,今天的人,为何选择爱人那么强调房子车子,一旦日子过苦点,就说分手、离婚?他们的爱情是没有包含两人共同的理想的。如杨开慧在临产期仍为毛泽东整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让我们都知道了,毛泽东的早期思想,“有杨开慧的思想在闪光”;写她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险处境中主动提出回老家,以免毛泽东“牵绊大多”;尤其是在狱中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挚友李淑一的真心劝说、王春和的泣血挽留,那是感天动地,都体现了她与毛泽东相濡以沫、永不分离的决心。
我因此常常反思:如果我是杨开慧,其他的牺牲都好说,生命交付出去也不后悔,因为你爱上了这么个旷世奇才,得到和付出老天在平衡。但是,面对年幼的孩子,我们凡人真的难过这一关。别说三个儿子,就是让我丢下一个儿子,我都做不到。事实证明,杨开慧的死带个毛泽东的家庭甚至政治灾难那是一生的。杨开慧不牺牲,岸龙不会死,岸青不会残,也许毛岸英也不会上朝鲜战场,谁又能说工农商学兵综合锻炼了的优秀的毛岸英就不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呢?家和国的格局都会改变,开慧当年要妥协,带着孩子写个“脱离书”,说是要保全毛泽东的后代,谁能说她是叛变?母以子为贵,即使后面有贺子珍、江青,杨开慧的地位谁人能撼?
杨开慧是明白这一切的,可是他就是选择了赴死,而且一心赴死,就是她那太大的理想和太完美的爱情。
关键词3、毛泽东、杨开慧的爱情——“大我”之爱的千古绝唱,也就是大家都关心的杨开慧怎么爱毛泽东的,毛泽东是不是最爱杨开慧?
(1)、首先我们说杨开慧。她13岁认识毛泽东——16、7岁就默默地爱上他——父亲杨昌济的赏识,从担忧到默许,又到在北大帮助毛泽东——拒绝“高富帅”的王春和——婚后伴夫走天涯,贤惠妻子和母亲,帮助毛泽东成就革命事业——到后来,保护掩护毛泽东——入狱后坚决不跟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用生命践行了她完美的爱。
(2)再说毛泽东。毛泽东爱杨开慧——最初只把她当长不大的小师妹——他原本跟富家千金陶斯咏好——毅然选择杨开慧(只有这个小女子能与他患难与共、生死相依——从把杨开慧当累赘到去哪都带上她们母子——上井冈山后派人找杨开慧——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这位伟人一生都怀念妻子杨开慧。
《板仓绝唱》里写到毛泽东跟杨开慧捅破最后一层窗户纸时说的话:我比任何人都依赖和离不开你,开慧,我需要你,我们的信仰多么一致。你知道的,我早把革命事业当成今生唯一追求,在我今后漫长艰辛的求索路上,困苦艰难,甚至砍头牺牲都可能面对。谁能跟我同行?谁能与我相知?只有霞妹你。共患难、同生死,我们牵手走未来。”这又是毛泽东的理想和他独特的爱情选择。
(3)毛泽东杨开慧和贺子珍
毛泽东在什么背景下与贺子珍结婚,四条理由我认为有四条: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毛泽东身患重病;当时国民的婚姻状态是一夫多妻制;最重要是“政治联姻”。这里,我引用《板仓绝唱》的一段。
自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以来,井冈山上的两个山大王跟毛泽东一近一远,一亲一疏。袁文才认定毛泽东的确是个“中央才”,很想将他长久地留在井冈山。而一向疑心很重的王佐,却担心毛泽东想吃掉他的队伍当山大王,一直对毛泽东若即若离,心存戒备。而势单力薄的毛泽东如不能尽快与王佐的部队联手对付敌人的围追堵截,井冈山这块根据地将朝不保夕。要想让心存戒备的王佐放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他们提出的让毛泽东成为井冈山的女婿。于是,一个联姻妙计似乎是顺其自然的出笼了。这条妙计的始作俑者自然是王佐和袁文才,主角自然是毛泽东与贺子珍,而与工农革命军刚刚会师的朱德与陈毅则成了这段婚姻的推波助澜者。
那么,杨开慧知道毛贺结婚的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这里我肯定地说,她知道,时间关系展开耽误时间。
《板仓绝唱》里有这么一段话其实是杨开慧的内心独白:如果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丈夫在外面有人代她尽人妻之劳,她不认为是坏事。在天各一方的特殊日子里,在丈夫的部队天天被打得屁滚尿流的时候,作为爱莫能助的妻子,有个女人能替自己在丈夫身边代为照顾,也省去她很多心疼的牵挂。夫妻之间的善待,无论聚时别时,都应该是一致的。
这里,我截取几段她的手稿,你们听听:
体现她的爱的:“我是真的爱他呀”、“他那生活终归是要我思念的”、“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人的感情真是奇怪,王春和那样爱我,我连理都不理他。我是真爱他呀。天,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吧。”
杨开慧思念毛泽东的:“我简直要疯了------人越见枯瘦”、“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我总是要带着痛苦度日”。
知道毛泽东有新人后的:“我在做一个噩梦?”、“我疑惑他已把我丢弃-----”、“只要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倒在其次”;
入狱后准备为毛泽东赴死的:“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牺牲小我,成功大我”“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三个关键点:
关键点1、认识并爱上毛泽东;结识进步青年(在一师时期)。
《杨开慧》写的是“伟人”的爱情故事,敏感而又难度大,真要“严肃”与“担当”同在。 “严肃”之态,是不为爱情而写爱情,更不为迎合低级趣味而媚俗,而是将“爱情”与“理想”相结合,以“爱情”写“理想”,从“爱情”角度“还原”历史真相;其“担当”之处,是因为以往人们在毛泽东与杨开慧的“爱情”上存在疑问甚至误解。而我正是通过扎实资料与缜密分析,有力说明:毛泽东、杨开慧是两位心灵美好、品质高尚,以个人小爱服从人类大爱的革命领袖与英雄。而这一点,正是作家要有的正义良知与责任担当。
关键点2、敏感话题:毛贺之恋和杨开慧的”失落”(毛泽东在井冈山)
在阅读和分析杨开慧的“万言手稿”后,对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结合这个问题,我提出自己的判断。她认为,“毛泽东素来反对没有爱情的结合,以他决不屈从的性格,他会为了两个山大王而让自己的婚姻打上政治功利的烙印?”
换句话说,毛泽东绝对不可能以牺牲自己的爱情而搏得政治上的一时胜利。当时的井冈山根据地,正处于革命的低迷阶段。当时的工农革命军,并不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是从一个挫折走向另一个挫折。在前有豺狼后有虎豹的险恶环境里,同志之间的相帮相扶已成最后的生之希望。
我分析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在毛泽东身体衰弱情绪低迷之时,一位纯洁深情的女战士来到了被开除党籍的毛泽东身边,对落魄的毛泽东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当时的毛泽东而言,贺子珍的出现,犹如沙漠旅人在干渴之时看见了一泓清泉。其实这就够了。毛贺结合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寻找爱情之外的理由。
其实,在当时的共产党人中,类似毛贺之恋的情感故事并不鲜见。历史的看,如果用移情别恋或另结新欢来表述这类故事,显然是片面的。在共产党人艰难而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曾经离得很近的人走远了,曾经相隔很远的人走近了。在一远一近的情感困惑中,如果苛求他们为痴等远水而忍受近渴,恐怕也是某种矫情的诗歌。在那特定的年代,他们的情感故事已然成为那段历史的一部分。不管人们怎样看待那些故事,都无法忽视一个事实:那些看似有违传统道德的情感故事,不但滋润了故事主角的精神与生命,甚至可以说,那些故事滋润了一段历史。
又何况,当时并不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家里一个顾老小,身边一个知冷暖”更是普遍。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毛泽东在井冈山上的战友朱德将军身上,他在跟第四任妻子伍若兰结婚时说:“这不是常规的婚姻。我在四川有妻子,自从1922年以来没有见过面。我们有时通信,她早就明白我的生命是属于革命,我不可能再回到家里去了。伍若兰和她的家庭对此是全部知道的,但他们并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当然,像其他妇女一样,她还保持自己的姓名,在政治部做自己的工作,她大部分时间是在村子里。”
前中央文革的戚本禹说:
“一九六六年夏天我曾向周恩来询问过这一段历史,周恩来的答复是,当时井冈山的人听说杨开慧已经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朱德将军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当时中央对这些问题已有过解释。”
贺子珍晚年时,曾这样回忆井冈山的那段时光:“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毛泽东博览群书,夜深人静,他写累了,就给我讲他读过的故事,讲他的诗文。他的话,把我带入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常常是一个讲着,一个听着,不知不觉迎来新的一天。”
晚年贺子珍这段朴实无华的追忆,那些聚光在毛贺之恋的一双双眼睛,会不会突然收回追光,在沉默中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这就是毛泽东为何在井冈山与另一位女人贺子珍结合的全部理由——这是特殊时期所产生的爱情。
在宣传部最初选择作家写杨开慧作品时,就有四个要求:是妻子也是母亲;是党员;是体制内作家;原来就是写女性题材的女作家最好。这一套就套在了我头上。事实上这是对的,我也的确是凭借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去体会与理解杨开慧。如杨开慧遭遇情感变故时的心态融入了合情合理的人性诠释。还有在狱中有个细节。敌人在杨开慧面前揭了她心底的伤疤——拿毛泽东、贺子珍的事企图颠覆她的精神防线,那几天,曾经在孙嫂面前称呼毛泽东由之前的“润之”到“他”、再回到“润之”,我是敏锐地抓住这一小细节,以合理的想象追根溯源为杨开慧续写了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作为革命年代的领袖伴侣,杨开慧要比常人承受更多揪心的伤痛离别,也伴随着复杂的心路历程。从“我疑惑他已把我丢弃……我真的在做一个噩梦呀!”的痛楚呢喃,到“只要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倒在其次”的惊人之语,就是具体的例证。
在创作中,我应该是报着主体虔敬、敢于担当的精神。正如著名作家、评论家何建明所说:写杨开慧是要有许多勇气的,对一个领袖的爱情说三道四,而且要对人们脑海中已经形成概念的说法进行颠覆性的论述与评价,这尤其需要勇气。但我敢这么做,因为我有杨开慧的万言“绝唱”为证据,这是一种极有说服力的“报告”。其次,作者以一个女性的心理,走进了另一位伟大的女性的内心世界,进而分析和解释这份“绝唱”,可以自信:比一般的理解和解释更有合理性、真实性。
关键点3、牺 牲——杨开慧生命的最后20天
抓了杨开慧还要抓岸英和孙嫂,这是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健特别交代的。偏偏入狱的1930年10月24日,正是小岸英的生日。开慧当然知道:她最难过的一关将是敌人借儿子和孙嫂做文章。
狱中,杨开慧经历各种刑讯逼供;敌人借毛泽东和子珍的情感对她进行精神摧残;软硬兼施叫来李淑一和王春和、甚至叛徒来劝降;到把儿子单独拉出去提审,这是重点考验,后面会详说。
到最后,何健只要求她跟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申明一下就能回去,杨开慧也依然没让敌人如愿在一个女人面前的彻底失败, 让何键暴跳如雷、穷凶极恶:“你是毛泽东的人,绝不脱离,是吧?我要你成毛泽东的鬼,成他毛泽东的死夫人!”
最重的那次酷刑,杨开慧昏迷三天三夜。据同狱难友杨经武回忆,那天晚上,夜很深,小岸英躺在妈妈和孙嫂中间,依偎着妈妈身上的伤痕睡着了,小脸上还留着未干的泪滴……
我的构思是这样的:开慧真正被唤醒是儿子无意中的背诗。昏迷中的杨开慧隐隐约约听见耳旁有人在念一首词。原来,是儿子小岸英正泪光盈盈地坐在身旁,泣不成声地在给她反复背诵那首生命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词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岸英啊,哭了三天,嗓子哭哑了,人也哭累了,妈妈还是人事不省,小小心灵里多么绝望、多么无奈。妈妈平日最高兴的是听到他们兄弟背诗,背爸爸的写的诗。背好了妈妈就高兴,背完了妈妈就有奖。妈妈呀,我背给你听,我就背。不要奖励,我只要你醒过来,醒过来呀……
开慧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词,她的夫君就在写出这首大气磅礴的词之后,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而自己的生命和理想,从此被染上一层金光闪耀的光芒。一个女人爱上一个旷世伟才,一个妻子成就一个国之栋梁。与其说,每个人都有遗憾,自己为家和民族事业吃太多苦、受太多难,甚至过早离世,但相对成就伟大丈夫与民族大业,这些牺牲都太值得、太应该,还有什么得到能与之——抗衡!
原来,她杨开慧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女人。她遇上了一位了不起的男人,并有幸成为他的妻子。那个男人的生命原本就不属于某一个人,更不属于某一个女人。那位在苦难大地上用枪作诗的男人,他的生命只属于这片苦难的大地。自己有幸与这个的男人结为夫妻,已是命运对她的——最大恩赐。
就在那个刑讯室里,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杨开慧曾想寻找信仰之外的某种支撑的力量,却一直没有找到。现在,她突然找到了——那就是,能抵抗一切摧残力量的支点,能与一切牺牲匹敌的砝码——守住丈夫的尊严!
守护这个尊严,就是守护一段历史的尊严;守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守护灾难深重的民族尊严。
这个男人的尊严,像他生命轨迹,必定与共和国历史同在,与我们伟大民族的尊严同在!
彻底通畅的杨开慧像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随后又经历的两次严刑拷打,跟前三次受刑不同,杨开慧再没有因为撕心裂肺的痛苦叫喊。她是毛泽东的妻子,毛泽东的妻子应该是优雅高贵的,应该是从容淡定的,应该是无可挑剔的。长期以来,她一直梦想做一个完美女人,而现在,极端的酷刑给了她一个表现与展示完美的特殊机会。她不允许自己有半点失态,更不允许自己有半点失格。她要让敌人看看,毛泽东的女人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李琼这天把杨开慧再次请到了刑讯室,实施他第六个回合的劝降。门开了,小岸英被拧进了刑讯室。杨开慧马上明白,她最怕过的那一关终于不得不过了。
“我想见识见识,我不相信,一个母亲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血花飞溅无动于衷;我也不相信,一个母亲看着她的儿子被毒打得奄奄一息直至气绝也毫不心动。总之,我不相信你比我还没有人性”。
李琼的话让杨开慧已经全身发抖:“我知道你们这些禽兽没有什么做不出。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我虽无力阻止你们的兽行,但你们也照样阻止不了想要见我的那些记者。我还想顺便提醒你们这些猪猡一句:井冈山上的那个人要是知道你们是怎样对他儿子的,我敢肯定,他会加倍的还给你们。要收拾你们全部,他可能一时做不到。但是,要把你们这些人渣一个个抓到屠宰场里切碎剁烂,他只需要派遣不多的便衣就足够……”最终,李琼还是没敢对小岸英下毒手。
但开慧知道自己离死亡更近,因为敌人的花招全用完了。最后,她向孙嫂反复交代她不放心的三个儿子。交代岸英好好学习,带好两个弟弟。孙嫂提醒她,你在家,天天在纸上写的信,要不要我回家后……?开慧摇头。开慧呀,把藏在墙洞中的那些手稿,最终都没有告诉任何人。
是不是身陷牢狱的杨开慧已然顿悟,那些手稿上的文字,只不过是她心路上一度迷乱的心灵碎片?
而生命中最后的20天,大牢中的她已经不是手稿上的杨开慧了——手稿上的心音不过是秋虫般的呢喃,而大牢中历尽炼狱的杨开慧却已亮丽于信仰的高山;手稿上的杨开慧不过是一个期期艾艾顾影自怜的家妇,而大牢中的杨开慧才是毛泽东当之无愧的爱人!
她正是看清了截然两个不同的两个自己。杨开慧才决定,让那段寂寞的文字永远寂寞在墙洞中,绝不示人!
最后,杨开慧在儿子岸英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保姆孙嫂的呼天抢地的叫喊声中走赴刑场。
最后,我想说——
《杨开慧》系列作品在当今的意义
写《杨开慧》,老实说,我当作家20多年,是第一次把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带情感下功夫的。在精神上,我突出表现杨开慧跟毛泽东的高度一致,他接受毛泽东所选择的事业,就要选择这个大事业所付出的牺牲;她理解丈夫的生死环境,理解丈夫追求事业的艰难和无奈……她对毛泽东的理解是很深的。
所以,正因为有这一点,作品对澄清或纠偏毛泽东爱情有很大的作用。杨开慧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她身上所包含的革命、信仰的、人性的、母爱的、普通人的这种情感都非常丰富。过去我们对毛泽东多少有这样那样的了解,都过于简单,没有从毛泽东“也是人而不是神”,这话是敬爱的周恩来说的。而纯粹从革命来解读,就是站在他是伟人就不能有一般人的情感,是不真实、不人性的。这些年,有些不怀好意的人这种那种的传言,我依据杨开慧本人的手稿真实表现,对传言就是最好的纠偏。作品中,杨开慧对毛泽东的牵挂、惦记、无奈、煎熬、思念这些东西,这才真实的。即便有一点幽怨,有一点点的不理解,有一点惆怅,都是真实可信、可以理解的。
我在作品中主要弘扬三种精神:
坚定信仰、志向远大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舍小家为大家的革命牺牲精神。
昨天,习近平主席在优秀县委书记上的讲话就说了“为党员干部树标杆、作示范”的问题,这应该是当今非常关键的一步。杨开慧是标杆吗?是,而且永远是。她的三种精神对部分当今人“精神缺钙”有着莫大的影响力。用评论家曹光辉的话就是,《杨开慧》这部红色题材著作来得太及时了,它呈现的是伟人情怀,读者收获的必是凝聚信仰的无穷力量。
又如《杨开慧》一书中告诫人们:胜利来之不易。书中塑造的一批为理想、为革命英勇献身的英雄群像,让后来人品读,高山仰止,无限崇敬。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视革命理想高于一切,因而面对生死考验,面对利益诱惑,都坚定沉着,不缺钙,不软骨,不后退。作品自始至终,让我们品读和感受到革命家的爱情与人生,永久地附丽于“庄严、伟大、奇丽、雄浑、刚强、劲挺、高贵以及悲壮”的精神质地和层面上,为理想而奋斗,为信仰而献身,为向上向真向善向美而永远地传递着精神力量和灵魂的正能量。
活动环节三:主讲作家与读者互动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