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刘少奇同志是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他一辈子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始终保持着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961年4月2日至5月15日,为了改变当时农村出现的严重困难,他来到湖南进行为期44天的蹲点调查,倾听人民的心声,为中央调整政策,让农民吃上饭,穷心尽力,不辞辛劳。
我省报告文学作家周迅,决心不负时代重任,沿着刘少奇同志当年调研路线,在时光的隧道中逆行了好几年,尽可能地采访了许多当事人,用心创作了这部作品,较好地反映出少奇主席这段宝贵的人生历程。
54年后,距刘少奇主席离开湖南回北京刚好三天的时间,由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人民出版社、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在这里联合举办这场作品研讨会具有积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首先,这是结合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一项重要活动。其次,这是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印发的《关于在文艺界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的一项具体举措。再次,这是深入现场,求证当事人,加深感受,夯实学问,缅怀伟人,接受教育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来自省内外有关领导、专家、师生、新闻出版人士,共3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大家一致认为,该作品很好地讲述了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为掌握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深入湖南农村进行为期44天的调查研究详情,深刻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格。这对于我们今天党政机关,以及社会各界怎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出了榜样,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家对作者的担当精神、创作态度和水平表示认可和肯定。认为这部作品是我省重大题材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成果。
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员周扬武来湘参加研讨。会议由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秘书长夏义生主持,湖南理工学院院长、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余三定总结。作者周迅和时任中共宁乡县委书记以及好几位当事人应邀出席并发言。会议气氛热烈融洽,交流充分,很有收获。
本次会议由湖南省文艺评论基地和湖南省书评委员会协办。刘少奇同志纪念馆进行了很好的策划,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201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创作背景:
2011年,作家周迅沿着刘少奇当年回到湖南农村蹲点调查、了解农村真实情况的足迹,深入采访。刘少奇同志那种维护党的政策的模范行动,那种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那种与群众血肉相连、关心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那种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谦虚谨慎的崇高品德,激发周迅用心和情创作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共16章40多万字。该书的出版,为刘少奇同志诞辰115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活教材。
内容简介:
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弄清症结所在,1961年4月2日至5月15日,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和几个工作人员,先后在湖南省的宁乡、湘潭、长沙三县蹲点调查,前后共44天。在湖南调查期间,他大部分时间吃住在生产队,召开了20多个座谈会,走访了11个生产队,找各级干部、社员群众个别谈话,写下数万字的调查笔记。
作者周迅
作者简介:
周 迅,1964年6月出生,男,湖南省衡东县文广新局干部。研究生学历,记者职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文学家,评论家,经学家。
放过牛,教过书,当过记者和编辑。从事业余新闻工作5年、专职新闻采编和出版工作20多年,有各类作品1200篇(条、部)300多万字在国内外发表,主要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作家天地》、《中国作家》、《传记文学》和《名人传记》等几十种报刊。作品数次在全国获奖。
撰写著作有《记者的战斗生涯——杨兆麟的不平凡经历》《大海的一朵浪花——孟启予的广播电视生涯》《齐白石全传》《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人民艺术家齐白石》。
有关领导、专家评价与发言:
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扬武(作者系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员):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一书。
1961年,少奇同志在湖南农村蹲点调查了四十四天,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不仅为党和国家作出重大决策提供了直接依据,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褒扬,而且也为我们党和国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刘少奇同志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为全党树立了一个“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典范。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思想路线,也是每一个领导干部和每一个共产党人处事的一个基本准则。三年困难时期为什么会造成那么大的困难?其这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相当多的干部背离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浮夸虚报粮食产量,而上级有关部门就根据虚报的粮食数字来安排农村粮食的征购,结果造成农民断粮挨饿,不少人得了浮肿病,有些人甚至被饿死。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而少奇同志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从出发点到落脚点,全过程始终贯彻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条红线。他回湖南调查,就是为了搞清楚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摸清社员群众对公共食堂的真实想法,切实听到没有经过包装、来自群众的真实声音。
当时,那么多的农村基层干部明明知道上报的数学是浮夸的,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有的是怕“落后”,怕丢面子,而要所谓的“争上游”;也有的是屈服于上级干部的淫威¼¼说到底还是出于私心。可见作为一个干部,作为一个共产党人,要在任何时候都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是很不容易的。少奇同志为了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从而能在调查中听到群众的真心话,他轻车简从,谢绝了省委领导人的陪同,谢绝了高级轿车,不住宾馆,四十四天有三十三天吃住在生产队,六天六夜住在破旧的养猪场;在与群众座谈中,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他主动作自我批评,还摘下蓝布帽向社员群众深深鞠躬、赔礼道歉。少奇同志就是这样践行他自己所说的:“我们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营造一种讲真话的气氛。”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高悬反腐利剑,既打“老虎”,又拍“苍蝇”,深得民心。像周永康、徐才厚这样曾经的位高权贵,而今却为何走到了人民的反面?其根本原固就在于他们彻底背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个根本宗旨,私欲膨胀,无所顾忌。他们并不是不知道“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关键在于他们是说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言行不一。其中有的刚刚还振振有词,向台下作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报告,而接着就被“双规”,真是莫大的讽刺。
而我们的少奇同志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为党和国家留下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最耀眼之处,就是他“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化于心,处化于行,知行合一。
党中央已经决定,2015年要在全国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的专题教育,这“三严”,就是“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我觉得,这“三严”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
任超(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到湖南宁乡,在刘少奇纪念馆举行报告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品研讨会”,意义深远,感受良多!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来到伟人的故乡,重温五十多年前少奇同志深入湖南农村调查的经历,更加深刻体会到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精髓。
周迅的报告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2013年11月在我社隆重推出。当时正值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转变作风、为民服务”的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深入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周迅大作出世正逢其时,切合了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需要,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了出版的消息、发表了评论文章,新华网、央视网、新浪网、凤凰网、网易新闻、《光明日报》、《湖南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艺术报》、香港《文汇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湖南红网等都有所报道。特别是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同志欣然为本书题写了书名(他考虑很周全呵,对秘书说:写个竖排的,写个横排的,好方便出版社选用);刘少奇的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时任总后勤部政委的刘源同志不仅为本书作序,还将少奇夫妇大量珍贵的照片提供并授权给出版社在本书中使用。包括刘少奇纪念馆,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新书出版后的11月24日,周迅携新作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刘少奇同志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并受人民出版社委托,将30册样书赠送给刘少奇纪念馆收藏。
这部报告文学如此引人注目,主要是周迅的大作记叙了“大跃进”年代全党大调研的一个侧面——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大跃进时期,“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造成了经济的严重滑坡,农村的情况令人忧心。少奇同志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亲自回到故乡下到基层实地调查研究,为治国施策找寻良方。详细经过我就不细说了。这段历史说明什么问题呢?
我党历来主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千方百计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是我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因此,我们党做任何的工作,都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真心实意地向群众学习;都必须集中群众的智慧,依靠群众的力量,都必须脚踏实地地为群众办实事,接受群众的监督。群众路线同实事求是是一致的。不坚持群众路线,就不能坚持实事求是;同样,不坚持实事求是,也不可能坚持群众路线。所以,我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向来十分重视研究广大群众的劳动、工作、生活状况以及他们的思想、情绪、愿望、要求,把这些作为治国理政的第一信号,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依据。
调查研究就是我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具体工作方法,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我们搞调查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求证现有的某个观点、某项政策如何正确,而是为了把客观情况、实际问题搞清楚,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思路和建议。调查研究要眼睛向下,从实际出发,根据我们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针政策,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对现行的措施、做法提出意见。少奇同志在湖南的四十四天调查,为我们今后搞好各项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只有我们放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浮躁心态,踏下心来、扑下身子,深入到群众和实际工作中去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好各项工作,才能不走弯路,才能制定出人民群众拥护的好政策好纲领。习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少奇同志在湖南农村四十四天的经历,在周迅的笔下丰满、丰富,生动、鲜活,朴实、平实!将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身躯刻画的动情、动人!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人物就像神话中的英雄,鲜活在人民的心中,被人民世世代代传颂。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来自人民,对社会做出了超乎平凡人的奉献。为了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英勇献身……历史没有对错,历史只有真假,历史是人民写的。真实的历史在人民的记忆里,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少奇同志为了人民利益鼓与呼,因此遭遇磨难。我们也不该忘记历史曾经走过的弯路,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留给普通民众的惨痛!
希望周迅的这部报告文学带给读者更多的正能量!谢谢!
夏潮(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值此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报告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品研讨会”之际,谨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报告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真实地记录了国家主席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等先辈们,深入湖南农村蹲点调查而展开的不平凡的与人民群众相濡以沫的四十四天经历,深刻反映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国家领导人以身作则,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格。这对于我们今天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家周迅立志追求当一个人民作家,始终坚持为人民创作,值得肯定和赞扬。祝愿他写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回报祖国和人民!
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读《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有感
曹庆红:我与周迅先生仅有两面之缘,他给我的印象是谦和低调,温和中透着刚毅。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捧在手心,我感觉到一种温热,一份沉甸甸的力量直抵内心深处。确实,文如其人。
周迅先生精心创作的报告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可以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管是在文本的纯粹度,细节的真实度,还是人物刻画的丰满度上,都堪称杰作。我们明白,人物传记的写作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大家熟悉的当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传记写作,有人比喻为是一种“戴着镣铐起舞”的劳作,一点都不夸张。作者的笔端,不能随便逾越传主的生平轨迹,更要清楚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实际,而领袖人物的内心世界,也非轻易能揣摩和领悟的,这就更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可周迅先生却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当年的历史。
马克思曾经说过:“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这部书里,我们虽然看到了,在某个阶段某些环节上历史的错误、残酷与血泪的控诉,但更多的却是反映人性的温暖,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人民群众的关注与关心,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想。
对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湖南四十四天的调查、座谈,对家乡父老情感的聚焦和释放,以及围绕在他身边的一批人物的生存状态,作者都进行了精心细致的梳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原汁原味的历史事实。国家主席刘少奇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与群众血肉相连、关心人民疾苦、“心中犹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贴心言行,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崇高品德,一一得到体现。得民心者得天下,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每一个政权的更替,无不与民心向背息息相关。国家主席刘少奇不仅深谙此理,更是懂得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在他的心里没有高低、贵贱、特权,只有群众,只有全天下老百姓的温饱与安危。在这方面,作者没有刻意地拔高或是贬低,而是一切尊重历史事实、还原历史情境。
这部作品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思考与锤炼,视角独特,写作手法采用顺叙、倒叙、插叙等形式,而且该书不仅仅是经验性与资料性写作,更是作者深入生活、深入田头、深入农家,通过采访、感受而精心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文本更鲜活更有力度,其叙事张力大,经得起推敲与分析。
同时,人物的语言符合每个人物的身份,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以各自独特的性格,进入了这部作品的历史情境,围绕着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展开真实而生动的情节,彭满阿婆、刘桂阳、余泽福、黄瑞生、彭梅秀等,同样都是国家主席刘少奇家乡的父老乡亲,但因身份的不一样,其言行举止各一,体现了作品的真实度可信度。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人生的各个领域,同样也适用于文学作品中。特别是长篇,更是缺少不了细节给作品带来的丰盈与饱满。这本书的细节,没有刻意的鼓动与煽情,却能让读者在阅读中眼含热泪,心潮起伏。
现在很多人认为作家缺乏思想、缺乏道德承担的精神,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表达的勇气。周迅先生沿着国家主席刘少奇当年的足迹,深入采访,担负起为社会为人民传递正能量的使命,极其自然地让共产党的领导集体迸射出思想的光芒和情感的力量,以其时空容量和艺术概括能力,触发了我们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
典型与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
——读《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有感
奉荣梅: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纪实作品,选取国家主席刘少奇1961年4月2至5月15日在湖南的宁乡、湘潭和长沙农村微服私访,走村串户,深入调查“五风”这个节点,再现三年困难时期,中共中央的领导同志们忧国忧民,四处奔走,体察民情的那段真实的历史。
纪实文学写作,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 ”。作者通过深度寻访当事人,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互相佐证,采用纪实手法,生动翔实地记叙了系列典型事件和个性人物。多种文体手法的渗透,运用文学语言和多种艺术手法,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关系、磨擦、矛盾冲突,钩沉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反映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刘少奇的勇于担当、公正无私、亲民爱民、心系百姓国家主席形象,立体地再现在读者眼前。
一、艺术结构是开放性的,两条线索交织
全书的主线是国家主席刘少奇的44天微服私访、蹲点调查,共分为三个阶段:从4月2日至11日,了解“五风”危害、农民贫困的概况,听取中共湖南省委、中共宁乡县委以及中共中央在湘工作组的汇报;4月12日至30日,蹲点解剖麻雀,帮助天华大队解决食堂等问题;5月2日至5月15日,找“五风”猖獗的原因,得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结论,帮助中共湖南省委、宁乡县委、湘阴县委纠正“五风”危害、平反冤假错案和提出解散食堂,制定保留社员自留地,确定粮食、分配、住房等方面的政策及措施。
辅线是以国家主席刘少奇的44天行程为主,穿插了他的家世、在宁乡和长沙求学经历、投身革命等的镜头回放。插叙一:第二章《工作第一》第一节《记忆中的长沙》,概要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理、人文、湖湘人文精神。1922年7月,从莫斯科回国分配回湘工作,回炭子冲看望母亲鲁老太太;1925年11月,与妻子何葆贞回长沙治病,被捕经历,中间还交叉了两人相识的经历。插叙二:第四节《湘江北去》,插入湘江、岳麓风情风物,回忆少奇主席1916年6月到长沙求学。插叙三:第四章《公而忘私》,到韶山调查,对韶山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钩沉,回溯毛泽东、刘少奇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二龙戏珠、珠联璧合的革命历程;还引出了刘少奇与王光美的美满婚姻,彼此信任和尊重。插叙四:第十二章《回到家中》,插叙炭子冲的传说;第十三章,插叙延安伍兰花事件、天安门“白日点灯”事件。插叙五:第十四章《倾听呼声》“给母亲扫墓”,回忆1926年1月28日,母亲鲁老太太拄着拐杖探视出狱的少奇,力劝放弃革命回乡务农。
二、抓住典型事件,刻画系列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抓住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使人物语言生活化、个性化,使用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揭示出笔下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刻画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把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反映,发掘人物形象普遍的社会意义。
第五章《平反冤假错案》,1960年7月25日,郴州鲤鱼江电厂女工上北京反映农村的饥荒饿死人,被捕。“刘桂阳以共青团员的虔诚、运煤工的勇敢,决心阻止这种给老百姓带来灾难的政策”。刘桂阳写好了标语之后,还给她的丈夫李培务留下了一封遗书。“湖南人敢为天下先、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性格特征,在刘桂阳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中南海北门贴了标语她不跑,还想去见毛主席,“不到黄河心不死,性格决定了她的命运”,最后被捕。作者又补叙了她的身世和家庭工作经历。她在单位性格泼辣好强,是参加劳动竞赛不让须眉的积极分子,参加夜校刻苦补习文化;在家里,也是贤惠的妻子,全身心投入家庭妇女的角色。因为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主动过问,刘桂阳才被平反释放,并安排回原单位,要求不开除、不歧视。
第八章《顶住压力》,第一节《独立王国》。天华大队党总支书记彭梅秀,一方面积极肯干,扶犁、掌耙、抛粮、下种不让须眉,敢作敢为,办事从不示弱,别人不敢说的话她敢说,别人怕干的事她敢干。另一方面又喜欢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成为目中无人、说一不二的“独立王国”。即使是对国家主席刘少奇,她也一样不放在眼里。最后在根本利益被彻底促动时,采取农村泼妇的滚地、撒泼、耍赖的方式来抵抗。
第五节《饲养员破坏耕牛案》。国家主席刘少奇为社员冯福田、冯国全父子破坏耕牛案平反,像福尔摩斯探案一样,将牛的来龙去脉进行追踪,从长沙县追踪到湘阴县,走访老兽医和省农科院、兽医学校,最后查了个水落石出。其中插入了一段议论反思:“冯福田破坏耕牛的罪状,一经提出,就没有任何人提出质疑。因为人心难测,生怕自己被人误解为阶级立场不坚定。这是时代的悲剧。每个人都极力表现自己的进步,一贯正确。进步或正确的实质就是偏激,就是“左”。在这样的背景下,冤假错案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为此,不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冯福田在批斗时摔成了重伤,含冤去世。
第十二章《回到家中》,国家主席刘少奇儿时玩伴黄端生,在时代风云中见风使舵的形象,也十分典型。在刘少奇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时,他是刘少奇的狂热崇拜者和宣传者,被接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成为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四个农民通讯员之一,后来还被国家主席刘少奇请进旧居长期居住。而在得知刘少奇被打倒时,他一夜之间就变为批判刘少奇的“急先锋”。
三、有洞见和独到的发现、议论和反思
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这些议论写得形象而精彩,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第八章《顶住压力》,第一节《独立王国》,作者在剖析天华大队支部书记彭梅秀性格时,聚焦她“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山村,掌握了绝对的权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也是无法满足的。彭梅秀被当做工具,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她目中无人,说一不二,仿佛《西游记》中女儿国的统帅啊!”作者对人物有着鲜明深刻的认识评价,充满激情地写作。
《向社员鞠躬》一节,“当国家政策出现失误人们遭受饥饿的时候,刘少奇勇于担当,放下架子,向社员群众道歉。”“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向普通社员群众一脱帽、二鞠躬、三帮工……霎时,他的心与人民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在这位近人情、知痛痒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七个社员手足无措,惶恐不安。心想:‘如果再不讲真话,就对不起白发苍苍的刘少奇。’……”
第十二章《回到家中》,针对刘主席的儿时玩伴黄端生的在时代风云中见风使舵的形象,作者有尖锐的剖析:“易反易覆,反目成仇,这正是流氓无产者的脸谱。“文化大革命”恰恰为这类人物提供了构陷忠良的机会”。“我们通常都十分痛恨‘以权谋私’,但却忽视了讨伐另一种谋私的手段——以‘左’谋私。黄端生就是以‘左’谋私的例证。”“如果拿钱买官是一种投资手段,那么,‘左’则是一种无本而又可靠的政治买卖。在一些见利忘义的人看来,这是谋求私利最顶级的智慧。然而,这是一切有廉耻之人、有良知之人不愿做的,也做不到的。”
第十四章《倾听呼声》中的“五风”干部王升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王升平一边给刘少奇写信,抨击农村的‘五风’,一边自己又加入到刮‘五风’的行列之中”,“权力如果没有正确的政策指导,对于掌握权力的人又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那么灾难便不可避免。”
何建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欣闻周迅的新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研讨会召开,谨以个人名义,并代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表示祝贺!
对周迅的这部作品,我曾专门撰写书评《一次精神的行走》在《光明日报》发表,进行评价,表达感情。中国当代史和中国文学对刘少奇同志的功绩与品德的评价和参与,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很多时候是失之公平的。周迅作为湖南籍作家,用心写了刘少奇这部书,从一个侧面为我们弥补了这种缺憾,因此,我认为值得好好评估其作品的深远的中共党史意义及现实的建党意义,当然还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因工作走不开,不能到会发言,特表歉意。
祖国和人民是我力量的源泉
周 迅(作者):尊敬的中央办公厅周扬武调研员、人民出版社任超常务副社长、湖南省文联夏义生副主席,各位领导老师、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今天您们在百忙之中抽空来到花明楼,兴致勃勃地参加报告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研讨会,为我打气、壮胆、撑腰!衷心感谢大家提出的宝贵意见,指点我今后努力的方向。置身在今天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我感到无比幸福和自豪!心情万分激动,像大海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
借这次研讨会的东风,回顾和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颇有感慨!今天,我要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祖国和人民是我力量的源泉!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国家主席刘少奇!
1961年4月2日至5月15日,国家主席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为我提供了创作素材。刘少奇同志生前曾经说过,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50年后,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花明楼,采写散文和报告文学,这也许是命运的安排。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也是刘少奇同志回到湖南农村蹲点调查50周年。这年春天,我有幸来到花明楼采风。参观了刘少奇同志故居之后,我满怀激情,精心创作,撰写了散文《花明楼的春天》。2011年6月27日,这篇声情并茂的散文发表在《人民日报》第17版《文化》,以描写花明楼的春天景物起兴,热情歌颂了刘少奇同志的丰功伟绩和道德情操。此前,我曾写过报告文学《国家主席与电力女工的故事》,发表在《报告文学》和《怀化文学》。
与此同时,我还沿着刘少奇同志1961年回到湖南农村蹲点调查、了解农村真实情况的足迹,深入采访。在时空的隧道中逆行,那些动人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令人感奋不已。刘少奇同志那种维护党的政策的模范行动,那种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那种与群众血肉相连、关心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那种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谦虚谨慎的崇高品德,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激发我萌发了创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的欲望。
为了创作《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我将满腔激情倾注笔端,克服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连续十几天“泡”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连续几个月待在自己的斗室里足不出户,一次又一次地坐在计算机前含泪创作,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竟然磨破了一条西裤,摔坏了两三副眼镜……2011年9月,秋高气爽,正是登高的大好时节。当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同志盛情邀请我去妙峰山参加笔会时,我挂了电话匆忙赶去。一见面,走在我身后的报告文学杂志的一位女编辑笑话我,说我最近特别用功,竟然戴了两副眼镜。其他同行也起哄嘲笑我。我感到莫名其妙,于是一再追问。原来,大家是说我的裤子上竟然磨出了两个洞。
由于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埋头创作,我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了,从而引起了各种疾病。我曾经几次病倒,爬起来又投入紧张的写作……我边吃药边写作,写作治病两不误,书写得差不多了,病也差不多治好了。
我专心致志,投身创作,终于完成了报告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圆了心中的一个梦。该书共16章40多万字,真实地记录了当年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等革命先辈们,深入湖南农村,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而展开的不平凡的四十四天与人民相濡以沫的光辉历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帮助,以及刘少奇同志家人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等有关单位关心和支持我创作,为我创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题写书名,刘少奇儿子、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作序,使该书显得十分庄重和隆重,大放光彩。这对我是一个巨大鼓励。
报告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送审后,我有幸认识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王双梅老师。王老师是刘少奇同志研究分会的领导人之一,对我微不至的关怀,扬起了我理想的帆。她多次请我吃饭,有时边吃边聊,指点我修改书稿。她知道我是京漂一族,生活艰难,以为我是自费出版此书,便提出不收我的审读费。我每次打电话向她请教,她总是将电话挂断,然后给我打电话。这一点一滴,都可以看出其关心和爱护之情。
其次,我要衷心感谢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广大人民中的一员,一辈子以耕田为业,很普通。他上过几年私塾,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和《声律启蒙》等课本,还拜当地著名的风水大师李秋林学过周易。孩提时,我记得大年初一,父亲都要沐浴、更衣,烧香、磕头,然后拿出一本又一本,由他工工整整抄写的有关周易诀窍的书籍,一遍又一遍地唱读。当我懂事的时候,他对我说正月初一读书一年都能记得牢固,不会忘记。在他的影响下,我每年正月初一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
那时,我经常看到一些小孩犯病,嘴巴是乌的,脸色是白的,他们的父母拿着钱纸和线香来到我家,找我父亲法煞水,我父亲毫不推辞。只见他左手端碗,右手握着点燃的线香,口中念咒子,划制定,然后大声说:“天煞归天,地煞归地,百无禁忌!”只见他边说边跺脚,然后口含碗中的水,将水从口中呈雾状吐出,喷在病孩子的脸上和身上,生病的孩子竟然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了。我的父亲用这种方法治病救人,不要报酬,深得群众好评。
我能够写作,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父亲已于今年公历4月14日,农历二月二十六日,驾鹤仙逝,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我和家人于公历4月21日,农历三月初三安葬了父亲。作为家中的长子,我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以身作则,生儿育女,一直在为家族争光。愿父亲含笑九泉!
再次,我要衷心感谢中央办公厅调研员周扬武。
到北京广播学院深造时,我有幸认识了周扬武先生、包丽珍女士,当时他们都在中央办公厅工作。他们对我关怀备至,影响很大,改变了我的命运。在北京广播学院深造结束后,我去中央电视台实习,因为北京广播学院在东郊,而中央电视台在西郊距离较远,他们知情后,叫我搬进中南海,与他们住在一起,并为我办理了中南海乙区特别通行证,从中南海的西南门出入。
我先在中央电视台第四套《中国新闻》栏目实习,不久到第一套《新闻30分》实习。包丽珍女士听说后,微笑着对我说:“一个多月时间,能从第四套节目调到第一套节目工作,证明你很有实力!”我听了,心里感到充满希望,仿佛吃了定心丸。
我采写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老英雄葛振林的报告文学《狼牙山——牛角壶山 五壮士》在《传记文学》杂志1995年第8期发表后,传记文学杂志社要给我寄稿费,当时我却不知道寄到什么地方为好,因为我已经离开了北京广播学院,寄到学校去肯定收不到。这时,周扬武先生说:“那就将稿费寄到我们这里来。”周扬武先生、包丽珍女士看了杂志后,夸我有这方面的天赋,鼓励我继续努力,朝着文学这条路走下去。后来,我经常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包丽珍女士看了之后,当着我的面对周扬武先生说:“你们周家人才辈出!周迅很有文采,值得培养!”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住在中南海乙区,我有两次特殊经历,一次是吃新疆哈密瓜,另一次是吃朝鲜苹果。哈密瓜是新疆献给党和国家领导人吃的,而苹果是朝鲜献给中国领导人吃的。周扬武先生、包丽珍女士由于在中央办公厅工作,也象征性地分到了几个。记得吃哈密瓜时,他们边切哈密瓜边笑着对我说:“这瓜不能白吃,吃了要转变为能量,学习和工作都要努力,今后要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事情!”听着这扣人心弦的话语,吃着这甜蜜的哈密瓜,我热血沸腾,仿佛一股神奇的力量倾注全身。
今年春节期间,周扬武先生、包丽珍女士阅读了我赠送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后,高兴地对我说,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表扬和肯定我靠自己的实力在社会上立足,鼓励我继续努力,再创辉煌!我能有今天,与他们的关心和培养分不开!我是在他们的赞扬声中成长起来的,一步一个脚印,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实现了从记者到作家的飞跃!
在追梦的过程中,我有幸认识了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李锐,他曾为我撰写的《齐白石全传》题词;全国人大原常委罗棣庵;中纪委副书记夏赞忠、杨丽珍夫妇;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夏燕月夫妇,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陈晋副主任,王双梅研究员,李红喜副编审;中宣部文艺局杨志今局长,办公厅秘书王一彪、吴建春、廖文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梁衡副署长,蒋建国副署长;中国文联夏潮副主席,刘大为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张锲副主席,何建明副主席。还有很多领导和老师伸出热情的手帮助过我,他们甘当人梯成就了我,在这里我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今天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您们不辞辛苦出席报告文学《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在湖南调查的四十四天》研讨会,面对面帮助我,我衷心感谢您们。同时,恳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我、培养我!
祖国处处有亲人。虽然人生注定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争,但及时凯旋回归,也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恩人。成功不在于我们曾经赢过多少人,赚取多少财富,而在于我们曾经帮助过多少人,影响了多少人,有多少人因为有了我们,而变得更健康、活力、绽放。帮助别人,也是为自己修一条金光大道。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惜福!如果我们帮过的人越多,那么,我们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福报也就越大。
五月的花明楼,正是初夏的时节,具备万物生长的“天时、地利、人和”,展现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洋溢着拼搏奋斗的激情。我立志追求当一个人民作家,始终不渝,坚持为人民创作。在这里,我向大家透露两个好消息:一是我精心创作的《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上中下三册70多万字,即将赴梓;二是我精心创作的《人民总理朱镕基》上下两册70多万字,已经送审。
今天的活动,既是一次作品研讨会,也是一次加油会、鼓劲会、誓师会!衷心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我将一如既往,多出精品力作,回报祖国和人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