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曰下午,湖南省作协副秘书长、一级作家余艳应鲁迅文学院之邀给该院少数民族文学班讲了一堂题为“文学挑战与作家突围——以杨开慧系列创作为例”的讲座,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三个小时的讲座中,余艳从杨开慧的理想和牺牲精神,到作家创作如何担当、突破、创新,从找准切入点、全力攻破难点、抓住精神支点、紧扣大众焦点、再设计好结尾的回味点等五大“关键点”入情入理地讲述,给学员们以启发。
课后,抹掉珠网、杨军礼等同学纷纷留言:
感谢老师精彩的演讲!学生们普遍认为是最好的课: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对指导我们今后写作具有里程碑意义。我自己回去后,要象您一样看书,象您一样选材,家您一样写文。写出精品…谢谢!
太感动了,一堂课几次落泪、自始至终感动,还被老师激发的就想奋进……谢谢!
你很了不起啊,为作家骄傲。今天才知道作家要这样当、作品要这样写……
今天是我多年来的第一次流泪……一堂精彩纷呈、感人至深、受益永远的课。
绝唱
文/韩原林
我看到了你走过的那条河
看到了那片沟沟山山,从杨开慧的万言书
到板仓绝唱,你是点燃了自己
还原历史最确切的情感
你爱着他们
胜过爱自己
鲁院的讲坛上,你讲杨开慧讲毛主席
讲作家的担当讲你自己
那不大的空间里,感动的让我们心碎
随杨开慧,随你
眼里早已汪洋一片
我们会记住记住一个伟大的名字叫余艳
板仓绝唱是革命的绝唱是人性的绝唱
是爱的绝唱更是你生命的绝唱
也是在鲁院的讲坛上
送给我们的绝唱
2015.10.14鲁院随感
附:讲稿
文学是永远面临挑战的,你要出好作品,思想性、文学性是挑战;你想有众多读者,创新性、可读性又是挑战。总归,社会、民众对文学精品的需求是我们每个写作者——最大的挑战。
有这么多挑战,我们怎么突围?今天就不说怎么选择,在座的都应该是把这辈子的精神交给文学的人,没有犹豫,只想怎么突破。
今天,我就以自己四年来创作杨开慧题材的系列作品给大家谈点体会:
一、担当,让我接下这“烫手的山芋”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湖南省委宣传部提前两年做策划要写杨开慧,找到我,我不敢接也不想接。当时我的长篇三部曲《后院夫人》正火着、销得正好呢。写什么报告文学?碍于顶头上司,假装去一下板仓,想好了以驾驭不了这太大题材,后面再推了就是。
可去了板仓就改变了,先不说被这个伟大女性感动,一个具体细节就搞定了我。那是板仓镇党委书记和开慧纪念馆馆长一人拉我一只手说:板仓每人的游客量以20-30%递增,每天的参观者看完后大发感慨,归结起来六个字:可惜了,值得吗?这么多记者、文人来了又去了,却没一个人回答好这个问题。可这是全国人民的心结呀,谁能解了这结,我们……我们给他磕头。“
紧接着,一位有分量的老师很直接地对我说:你写杨开慧是吧,别的不说,就说杨开慧还没有牺牲、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就有了贺子珍。你要不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你写出来出版了我都不看——天啊,这还没写呢就这么陡。这是作品最大的节点、也是我面对的最大挑战,我非常明白,要写杨开慧,很大程度看这个节点过不过得去?怎么过?
对作家,这意味着什么?一个全国人民都关心的题材,一个你不下功夫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你的“烫手”题材。可最后我心一横,接了。这一接,就是四年的痴痴狂狂、起起伏伏、动动荡荡。
现在看来,这四年没白忙乎,出了6个作品:长篇传记《杨开慧》、报告文学《板仓绝唱》、《牺牲》《红楼之恋》和《霞姑娘》《墙洞里的情书》。获了徐迟报告文学奖、“五个一工程”等奖项,还有几乎上了所有大刊大报、几个全国排行榜和优秀作品选本……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告诉大家,当一个作品能改变一个作家的时候,才是最大收获。
我就是在这个作品中被彻底颠覆的。
也许你们会说:写这么多,蛮顺嘛,像没有挑战。错。最惨时我走投无路都快逼疯了。最初,找不着突破口、找不到文学感觉,偏偏截稿日期日益逼近,中央文献的批件还下不来,我曾经联续8次到北京坐到中央文献室候着,最后两次就在那边等边掉眼泪……
二、责任,让我以精品标准做足创作前的准备
刚刚说的,我那位老师的激将,你能退吗?不能。为他这句话,我看的资料不下500万字。几乎走遍了杨开慧跟随毛泽东走过的所有地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和湖南各地。
20多次去板仓,湖南境内的红色景区我跑了个遍;一个人开车上井冈山,要打通历史、狠接地气,咬牙定下高标准:要画英雄的骨、要写英烈的魂,用情留脚印、用心去挖掘,不能让众人的纠结依然堵心、历史的真相仍就模糊。我还有什么担当、责任可言?
这为树精品所做的准备,具体都在读书和行走。这里,我再跟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为看书吵架的事。那是2012年的腊月28,那时已到2013年了,我要冲鲁奖的作品还没着落,心里急呀,毫无过年的感觉我去书店,顺便把在对面商场买的行李箱配一个零件。当我把大箱拉回家,叫我先生帮忙,他乐坏了,以为我拉了一车年货,却再看是一箱书,火了。我们吵了一大架,他说,你就啃书过年吧。我说,这年你爱过不过,我要一箱方便面,你爱咋的咋的。事实上说归说,他还是不能不管,叫来我哥做饭,吃饭时候叫我,我真把那箱子书翻了一遍,重点看的十本,上面画满了勾勾道道。就那七天后,我家书柜的第一组“哗哗”地变成红彤彤一片,全是有关毛泽东、杨开慧的书。
第二个故事是三上井冈山。最后那次,我是瞒着家人独自开车去的。把车停在宾馆,就一个人是一站一站地走。茨坪、茅坪、黄洋界、象山庵。找证人、做笔记、听录音。找寻当年毛泽东打探杨开慧的见证人;去黄洋界看炮火中毛泽东给李立三写信、辗转问寻杨开慧地址;再去古樟簇拥的象山庵,看毛泽东在什么情形下跟贺子珍结婚……以及当年国民的婚姻状况、恶劣环境下的残酷现状,都成为我认真考证和思索的课题……
这两个小故事,我是想说作家的忠诚不仅在于忠诚信仰,忠诚读者,还在于多读书、读好书;能吃苦、能跑路,随时做好写作前的学识和体力的准备。尤其,要在你书写的人物生活轨迹中实地勘察行走,以严谨的思维做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材料准备越充足,作品才可能更瓷实,更有根基,更能在生活和历史的逻辑中运行。
也就是,你至少是为自己树了一个精品目标。
三、突破,创作时抓住5个关键点
关键点1、找准切入点,用最笨的办法突破
“用杨开慧手稿还原历史还原真实”,也就是从杨开慧故居两次开掘出“墙洞里情书” 那万言手稿切入,以真情和史实还原毛泽东爱情。
这个切入点现在看起来很简单,那层薄薄的窗户纸,没捅破之前,就像城墙似的横挡着。《杨开慧》那部长篇传记说起来也用了全部手稿,但整块整块用的,最终效果不很好。《板仓绝唱》将手稿一句句穿插于文章中间,那等于杨开慧站出来自始至终在你的左右说话,那等于我和杨开慧共同述说那段历史。
这个题材陡,谁都知道,手稿是杨开慧的内心独白、心灵轨迹,就是她的化身,把手稿吃透用活,等于抓住了保护自己的武器,写到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关系,我就是巧妙地用杨开慧的话过关的。
但是,光看书、能跑腿并不等于能突破。接地气走基层,用最笨的办法突破。于是,就想去故居杨开慧卧室“熬”上一夜,从黄昏到黎明,从孤独到寒冷。挑数九严冬的大寒天,选风雨飘摇的油灯下,像当年开慧无数个独处夜,用真实的感受、刻骨的体验,向开慧的心灵靠近,再靠近……
我本来就笨,再选了一最笨的办法。告诉大家,这办法一经传开,报告文学圈里,“苯女”比余艳的名气还大。
那是——我是真去了杨开慧的卧室熬一个通宵。
在杨开慧1930年最后一篇手稿写就的83年后的12月28日,我在傍晚6点准时走进杨开慧当年的卧室,独坐到天明。
其实,我跟所有女人一样怕黑怕孤独,尤其怕蛇怕老鼠。那天晚上湖南乡下到了最冷的时候,天上落着冰渣子。我谢绝了纪念馆为我准备好的大盆炭火、宾馆的空调房和随时为我准备着一切。
可那一夜,我选择了几乎挑战了自己的生活极限来体验当年杨开慧。灭灯、(开慧奶奶……)拒绝炭火只要小烘笼;煤油灯灭了,怕;硕鼠,怕;窗灌风,冷。但那天不困,所有人不相信我能熬到天明。可是到第二天东方吐亮时我走出屋子,手上是满满的三大页记下的灵感,不仅全做了后来作品的核心,关键,找到了作品的突破口——把手稿掰细一句句还原历史、还原真实。
就是这个晚上,突破了,我像跨越几十年和杨开慧有了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照湖南省委宣传部魏委部长的活说,是杨开慧附体了,我能知道杨开慧想什么,我俩像是融合了,她成了我,我成了她。
到这时候我还在做准备,我在全面研读历史。比如,杨开慧当时的生存背景?一个年轻女子,独自一人带着三个梯形大的孩子,与年迈的老母在家乡艰难度日。三年时间遵从丈夫的嘱托,就地参加地下斗争,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她文弱的双肩既担着三个孩子的重担,又要躲避敌人的追杀,更撕心裂肺地牵挂生死不知的丈夫。夜雨婆娑,一灯如豆,娇小玲珑的身影,孤寂地投在板仓土屋的泥墙上,字字句句道不尽的思念和苦痛。为了丈夫毛泽东的事业,学贯中西的名门之秀,选择了一条忧愁痛苦、险恶丛生的路……
只活了29个春秋的杨开慧,塞在板仓老屋砖墙缝隙的手稿,1982年和1990年政府两次修缮故居时被发现。可惜太晚了,这揪心扼腕的千古绝唱,开慧,是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主席呢,几十年满脑子疑问未破解……
但是,杨开慧的手稿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鲜活的女人:
被爱折磨却从未动摇;
猜测埋怨却更深爱恋;
始终奉献到交付生命也含笑前行。
她是把自己的生命和爱,交付给爱人毛泽东——80多年前,杨开慧蘸着浓浓的深情和思念,将一个普通女人温软的心、深深的痛和浓浓的爱交织在一起,充实在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文字里,坚毅地表白一个女人、一个爱人、一个母亲的心声。
在创作中,我应该是报着主体虔敬、敢于担当的精神。正如著名作家、评论家何建明所说:写杨开慧是要有许多勇气的,对一个领袖的爱情说三道四,而且要对人们脑海中已经形成概念的说法进行颠覆性的论述与评价,这尤其需要勇气。但我敢这么做,因为我有杨开慧的万言“绝唱”为证据,这是一种极有说服力的“报告”。其次,作者以一个女性的心理,走进了另一位伟大的女性的内心世界,进而分析和解释这份“绝唱”,可以自信:比一般的理解和解释更有合理性、真实性。
说这么多,我告诉你,在这个系列创作中,我是紧紧地抓住手稿,那是我的“护身符”
关键点2、突破难点,再全盘获新生
写杨开慧,最敏感的话题是什么?毛贺之恋。也就是毛、杨、贺三者的关系。突破这难点,全盘才能活。
事实上,毛泽东在什么背景下与贺子珍结婚,理由我认为有四条: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毛泽东身患重病;当时国民的婚姻状态是一夫多妻制;最重要是“政治联姻”。这里,我引用《板仓绝唱》的一段。
自工农革命军进驻茅坪以来,井冈山上的两个山大王跟毛泽东一近一远,一亲一疏。袁文才认定毛泽东的确是个“中央才”,很想将他长久地留在井冈山。而一向疑心很重的王佐,却担心毛泽东想吃掉他的队伍当山大王,一直对毛泽东若即若离,心存戒备。而势单力薄的毛泽东如不能尽快与王佐的部队联手对付敌人的围追堵截,井冈山这块根据地将朝不保夕。要想让心存戒备的王佐放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他们提出的让毛泽东成为井冈山的女婿。于是,一个联姻妙计似乎是顺其自然的出笼了。这条妙计的始作俑者自然是王佐和袁文才,主角自然是毛泽东与贺子珍,而与工农革命军刚刚会师的朱德与陈毅则成了这段婚姻的推波助澜者。
那么,杨开慧知道丈夫有了新人,她肯定是怪怨。但是,你要把她放在什么境界上?作为革命年代的领袖伴侣,杨开慧要比常人承受更多揪心的伤痛离别,也伴随着复杂的心路历程。从“我疑惑他已把我丢弃……我真的在做一个噩梦呀!”的痛楚呢喃,到“只要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我倒在其次”的惊人之语,就是具体的例证。
《板仓绝唱》里有这么一段话其实是杨开慧的内心独白:如果艰难困苦的环境里,丈夫在外面有人代她尽人妻之劳,她不认为是坏事。在天各一方的特殊日子里,在丈夫的部队天天被打得屁滚尿流的时候,作为爱莫能助的妻子,有个女人能替自己在丈夫身边代为照顾,也省去她很多心疼的牵挂。夫妻之间的善待,无论聚时别时,都应该是一致的。
这里,我截取几段她的手稿,你们听听:
体现她的爱的:“我是真的爱他呀”、“他那生活终归是要我思念的”、“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人的感情真是奇怪,王春和那样爱我,我连理都不理他。我是真爱他呀。天,给我一个完美的答案吧。”
杨开慧思念毛泽东的:“我简直要疯了------人越见枯瘦”、“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我总是要带着痛苦度日”
知道毛泽东有新人后的:“我在做一个噩梦?“我疑惑他已把我丢弃-----”、“只要他是好好地,属我不属倒在其次”;
入狱后准备为毛泽东赴死的:“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牺牲小我,成功大我”“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在阅读和分析杨开慧的“万言手稿”后,对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结合这个问题,我提出自己的判断。那是在前有豺狼后有虎豹的险恶环境里,同志之间的相帮相扶已成最后的生之希望。当时的井冈山根据地,正处于革命的低迷阶段。当时的工农革命军,并不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而是从一个挫折走向另一个挫折。
因此,在那艰苦卓绝的岁月中,在毛泽东身体衰弱情绪低迷之时,一位纯洁深情的女战士来到了被开除党籍的毛泽东身边,对落魄的毛泽东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对当时的毛泽东而言,贺子珍的出现,犹如沙漠旅人在干渴之时看见了一泓清泉。其实这就够了。毛贺结合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寻找爱情之外的理由。
其实,在当时的共产党人中,类似毛贺之恋的情感故事并不鲜见。历史的看,如果用移情别恋或另结新欢来表述这类故事,显然是片面的。在共产党人艰难而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曾经离得很近的人走远了,曾经相隔很远的人走近了。在一远一近的情感困惑中,如果苛求他们为痴等远水而忍受近渴,恐怕也是某种矫情的诗歌。在那特定的年代,他们的情感故事已然成为那段历史的一部分。不管人们怎样看待那些故事,都无法忽视一个事实:那些看似有违传统道德的情感故事,不但滋润了故事主角的精神与生命,甚至可以说,那些故事滋润了一段历史。
又何况,当时并不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家里一个顾老小,身边一个知冷暖”更是普遍。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毛泽东在井冈山上的战友朱德将军身上,他在跟第四任妻子伍若兰结婚时说:“这不是常规的婚姻。我在四川有妻子,自从1922年以来没有见过面。我们有时通信,她早就明白我的生命是属于革命,我不可能再回到家里去了。伍若兰和她的家庭对此是全部知道的,但他们并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当然,像其他妇女一样,她还保持自己的姓名,在政治部做自己的工作,她大部分时间是在村子里。”
前中央文革的戚本禹说:
“一九六六年夏天我曾向周恩来询问过这一段历史,周恩来的答复是,当时井冈山的人听说杨开慧已经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朱德将军也有过类似的情况,当时中央对这些问题已有过解释。”
贺子珍晚年时,曾这样回忆井冈山的那段时光:“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毛泽东博览群书,夜深人静,他写累了,就给我讲他读过的故事,讲他的诗文。他的话,把我带入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常常是一个讲着,一个听着,不知不觉迎来新的一天。”
晚年贺子珍这段朴实无华的追忆,那些聚光在毛贺之恋的一双双眼睛,会不会突然收回追光,在沉默中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关键点3、找到支点,才能撬动全盘
杨开慧系列创作,每一篇的支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毛泽东、杨开慧共同的理想和爱情。为此《板仓绝唱》在开头的引言里就埋下了几个伏笔:
敌人抓杨开慧,为何连带着抓她八岁的儿子岸英和保姆孙嫂?
杨开慧埋在墙洞里的手稿,是能告诉他人的,比如儿子岸英、母亲和来探监的亲朋,为何到死也不说,让毛泽东带着终生遗憾走?
杨开慧完全能活下来,为何她拒绝任何机会而一心赴死?
杨开慧是知道丈夫情感有变故,她最后还爱着毛泽东吗……
一系列的伏笔其实就是下“钩子”,钩着读者往下读。
把毛泽东当“凡人”写、把杨开慧当“英雄”创作,是我深思熟虑后的定位。这是一种逆向思维。我始终认为,开慧的理想和爱情是分不开的,也只有完全地融为一体,才是伟大的杨开慧。大家不妨试想一下,今天的人,为何选择爱人那么强调房子车子,一旦日子过苦点,就说分手、离婚?他们的爱情是没有包含两人共同的理想的。也许你会说,我们也有理想呀。打住,你的理想相对毛泽东的救国救民的理想,那还算理想呀,充其量就是一想法罢了。我举一个例子。杨开慧在临产期仍为毛泽东整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让我们都知道了,毛泽东的早期思想,“有杨开慧的思想在闪光”;在狱中面临生死抉择,面对爱了她一辈子的王春和的泣血挽留,那是感天动地,都体现了她与毛泽东相濡以沫、永不分离的决心。
还有一个问题,我曾经也问过自己,如果我今天能遇上毛泽东那样的男人,我会爱他为他死,一枪崩了我也不眨眼睛,因为我明白,你选择了一份大爱,你就要面对这一厚重的爱相匹配的牺牲。但是,只有一点我做不到,要我牺牲我的孩子,别说杨开慧三个孩子,就是用一个孩子换一个男人,我不换。我曾问听众,杨开慧最大的牺牲是什么?丢掉了美好生活,丢了第一夫人的荣华富贵,丢了……我告诉你,杨开慧最大的牺牲是母性的牺牲,她丢下三个孩子,你以为她不知道危害,她曾跪求母亲别让他们成流浪儿,结果真应验了。两个流浪上海街头,一个死在异地他乡。,我们又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杨开慧不死,毛泽东的家会是什么样?岸青不会残,甚至岸英可能也不会去朝鲜战场,工农商学兵都得到很好锻炼的毛岸英,很可能接父亲的班,那——中国革命的格局都将改变。
开慧当年要妥协,带着孩子写个“脱离书”,说是要保全毛泽东的后代,谁能说她是叛变?母以子为贵,即使后面有贺子珍、江青,杨开慧“第一夫人”的地位谁人能撼?
可杨开慧就是选择用生命去换取她和丈夫共同的理想和爱情。
关键点4、抓住焦点,生与死的选择
杨开慧系列创作中,我写有一篇《牺 牲——杨开慧生命的最后20天》被《新华文摘》转载4万多字,就是说明这个问题。
抓了杨开慧还要抓岸英和孙嫂,这是国民党湖南省主席何健特别交代的。偏偏入狱的1930年10月24日,正是小岸英的生日。开慧当然知道:她最难过的一关将是敌人借儿子和孙嫂做文章。
狱中,杨开慧经历各种刑讯逼供;敌人借毛泽东和贺子珍的情感对她进行精神摧残;软硬兼施叫来李淑一和王春和、甚至叛徒来劝降;到把儿子单独拉出去提审。到最后,何健只要求她跟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申明一下就能回去,杨开慧也依然没让敌人如愿。在一个女人面前的彻底失败, 让何键暴跳如雷、穷凶极恶:“你是毛泽东的人,绝不脱离,是吧?我要你成毛泽东的鬼,成他毛泽东的死夫人!”
最重的那次酷刑,杨开慧昏迷三天三夜。据同狱难友杨经武回忆,那天晚上,夜很深,小岸英躺在妈妈和孙嫂中间,依偎着妈妈身上的伤痕睡着了,小脸上还留着未干的泪滴……
我的构思是这样的:开慧真正被唤醒是儿子无意中的背诗。昏迷中的杨开慧隐隐约约听见耳旁有人在念一首词。原来,是儿子小岸英正泪光盈盈地坐在身旁,泣不成声地在给她反复背诵那首生命中永远挥之不去的词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岸英啊,哭了三天三夜,嗓子哭哑了,人也哭累了,妈妈还是人事不省,小小心灵里多么绝望、多么无奈。妈妈平日最高兴的是听到他们兄弟背诗,背爸爸的写的诗。背好了妈妈就高兴,背完了妈妈就有奖。妈妈呀,我背给你听,我就背。不要奖励,我只要你醒过来,醒过来呀……
开慧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诗,她的夫君就在写出这首大气磅礴的
诗之后,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而自己的生命和理想,从此被染上一层金光闪耀的光芒。一个女人爱上一个旷世伟才,一个妻子成就一个国之栋梁。与其说,每个人都有遗憾,自己为家和民族事业吃太多苦、受太多难,甚至过早离世,但相对成就伟大丈夫与民族大业,这些牺牲都太值得、太应该,还有什么得到能与之——抗衡!
原来,她杨开慧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女人。她遇上了一位了不起的男人,并有幸成为他的妻子。那个男人的生命原本就不属于某一个人,更不属于某一个女人。那位在苦难大地上用枪作诗的男人,他的生命只属于这片苦难的大地。自己有幸与这个的男人结为夫妻,已是命运对她的——最大恩赐。
就在那个刑讯室里,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杨开慧曾想寻找信仰之外的某种支撑的力量,却一直没有找到。现在,她突然找到了——那就是,能抵抗一切摧残力量的支点,能与一切牺牲匹敌的砝码——是守住丈夫的尊严!
守护这个尊严,就是守护一段历史的尊严;守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守护灾难深重的民族尊严。
这个男人的尊严,像他生命轨迹,必定与共和国历史同在,与我们伟大民族的尊严同在!
彻底通畅的杨开慧像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随后又经历的两次严刑拷打,跟前三次受刑不同,杨开慧再没有因为撕心裂肺的痛苦叫喊。她是毛泽东的妻子,毛泽东的妻子应该是优雅高贵的,应该是从容淡定的,应该是无可挑剔的。长期以来,她一直梦想做一个完美女人,而现在,极端的酷刑给了她一个表现与展示完美的特殊机会。她不允许自己有半点失态,更不允许自己有半点失格。她要让敌人看看,毛泽东的女人是个什么样的女人!
大家注意到,写到这里,杨开慧的形象出来了,作品的思想也出来了。但是,怎么继续让人揪心,再推一个情感高潮?我没有放过自己。再抓一个更揪心的焦点——敌人用儿子要挟杨开慧。
根据史料,我把对杨开慧劝降设计了七轮,有敌人的威逼、亲人的劝慰、爱他一生的男人的挽留、好朋友李淑一等人的央求、可耻叛徒反面的激将,还有敌人编假新闻说毛泽东在围剿中被击毙。但杨开慧最害怕的——敌人用他儿子岸英威逼她。这是她事先就担心的最难过的一关。文章里大概是这样写的:
李琼这天把杨开慧再次请到了刑讯室,实施他第七个回合的劝降。门开了,小岸英被拧进了刑讯室。杨开慧马上明白,她最怕过的那一关终于不得不过了。
“我想见识见识,我不相信,一个母亲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血花飞溅无动于衷;我也不相信,一个母亲看着她的儿子被毒打得奄奄一息直至气绝也毫不心动。总之,我不相信你比我还没有人性”。
李琼的话让杨开慧已经全身发抖,她知道这些禽兽没有什么做不出。不过,她虽无力阻止敌人的兽行,但敌人也照样阻止不了想要见她的那些记者。还有,井冈山上的那个人要是知道你们是怎样对他儿子的,他会加倍的还给你们。要收拾你们,他只需要派遣不多的便衣就足够……”最终,李琼还是没敢对小岸英下毒手。
《板仓绝唱》写到这个地方比较出彩,就是写了一个坏人的人性把一个打手写活了。时间紧就不展开了。
杨开慧知道自己离死亡更近,因为敌人的花招全用完了。最后,她向孙嫂反复交代她不放心的三个儿子。交代岸英好好学习,带好两个弟弟。孙嫂提醒她,你在家,天天在纸上写的信,要不要我回家后……?开慧摇头。藏在墙洞中的那些手稿,开慧最终没有告诉任何人。
是不是身陷牢狱的杨开慧已然顿悟,那些手稿上的文字,只不过是她一度心路迷乱的心灵碎片?
而生命中最后的20天,大牢中的她已经不是手稿上的杨开慧了——手稿上的心音不过是秋虫般的呢喃,而大牢中历尽炼狱的杨开慧却已亮丽于信仰的高山;手稿上的杨开慧不过是一个期期艾艾顾影自怜的家妇,而大牢中的杨开慧才是毛泽东当之无愧的爱人!
只有在来不及写的篇章里,人们才能看见一个女人感天动地的爱情心音;只有在写不动的文字中,人们才会感受到一位高贵女人真正的高贵!她正是看清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自己。杨开慧才决定,让那段寂寞的文字永远寂寞在墙洞中,绝不示人!
于是,这万言情书终归没让毛泽东看到,这是杨开慧希望的,否则,毛泽东看到的就不是他真正爱人的心曲,更不是他恋了一辈子的霞妹真正的分量。
——因为手稿中缺少了最美丽的章节,在那段未及写就的章节里,有她写给润之哥哥的最动人的恋歌:
今生今世,因你而生;
今生今世,以你为荣;
今生今世,为你而死;
今生今世,死也无憾!
关键点5:最后的回味点:临刑面向井冈山
每次讲到这,心是真的痛。开慧,一个大家闺秀、书香女子,最后为了爱人,死的太悲壮。
今天没法展开讲,杨开慧在儿子岸英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保姆孙嫂的呼天抢地的叫喊声中走走向刑场。这个过程,我曾试着讲过,几乎没有不流泪的。今天我只选取一个细节,临刑面向井冈山。
杨开慧被押上长沙识字岭那个有名的杀场时,刽子手要杨开慧背对行刑队的枪口,杨开慧没搭理,她面朝黑洞洞的枪口现出一种迷人的微笑。不知道杨开慧的微笑里究竟含着什么,但是,她微笑着眺望的方向,正好指向——井冈山。
可是,正是她侧面站着以眺望井冈山的角度站着,子弹打偏了。那天,枪杀杨开慧是上午11点左右,可到下午有人报告,上午打的那女人没死,还在动。行刑者在下午2点多又赶去补了一枪。这个补枪者在文革时才暴露,是他在牢里回忆的,没多久就枪毙了。就是说,杨开慧的这一过程是真实的、有出处的。
其实那一天,哪里还要补一枪,两三个小时对对有生命的杨开慧那是最残酷的酷刑,她是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活活疼死的。她趴着的位置,两手下挖出两个深深的坑,十个手指里是满满的黄泥……
这就是杨开慧,为了她的理想和爱,交付的又何止是生命?
四:作家怎样在一个作品中脱胎换骨
一部作品让你文风改变了、写作态度改变了、世界观价值观改变了,最后是彻底颠覆了你这个人的时候,一切收获相对于一个人的改变,都显得那么渺小。那天,在北京开《杨开慧》作品研讨会,我说了一句大实话:当作家20多年,我觉得只有现在我才像一个作家。有责任了,能担当了,真的是全身心掉进去,带情感下去功夫了。
这作品,我突出精神上杨开慧跟毛泽东的高度一致,他接受毛泽东所选择的事业,同时选择与这个大事业对等的付出和牺牲;她理解丈夫的生死环境,理解丈夫追逐事业的艰难和无奈……她对毛泽东的理解是很深很深的。
正因为有这一点,作品对澄清或纠偏毛泽东爱情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我们对毛泽东多少有这样那样的了解,都过于简单。敬爱的周总理曾说过: “主席也是人呀。”意思就是他不是神”。纯粹从革命这一方来解读,伟人就不能有一般人的情感,是不真实、不人性的。正因为,我紧紧抓住杨开慧的手稿,对传言就是最好的纠偏。作品中,杨开慧对毛泽东的牵挂、惦记、无奈、煎熬、思念这些东西,是真实的。即便有一点幽怨,有一点点的不理解,有一点惆怅,都是人性的、可以理解的。
我是完成这个系列创作后,突然发现一个作品能改变一个作家。我给大家说一串数字:
人说十年磨一剑,我用了26年写《板仓绝唱》。怎么说,这个作品我调动了自己全部的沉淀。26年的文学经历,我写了十年散文、十年小说、当了六年记者,功夫全用在这一个作品里了。小说的写人物、打伏笔、写性格都用上了。散文的写氛围、优美的语言都在文章里充分显现。还有6年的记者,那是用脚走出文字、用真情贴近现实的硬功夫,我是西北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毕业后的六年记者生涯表现一直很棒,只是因为生孩子后调动工作,有机会选择我爱的文学。
在丢掉60多万字的作品后再重新提炼6万字《板仓绝唱》。当时,写完《杨开慧》虽然还不错,但感觉冲鲁奖还差把劲。又写了小说版的《燃情年代》,还有纪实版的《墙洞里的情书》,我自己明白,都缺最后的冲击力。怎么办?一切重来。这些,上面都讲了。
“六个字”压了我三年,但今天变成一个字——值!这三年,一次次走访就是一次次心灵净化,一点点的感动终能化作一种动力。走着走着,我觉得自己变了,变得能吃苦、肯担当、有责任了。也知道,搞了20多年文学,今天才真正像个作家……
这次的创作与前16部作品不同,没人催我,是自己心甘情愿一部接一部地写;更没人逼我,就是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倾尽真情。我也是妻子、母亲、女儿,我常把自己当杨开慧问:我是开慧我会怎么想、怎么做?又把杨开慧拉到现在,她无怨无悔的忠贞和付出,不正是现代青年的精神缺失?差距就是要填补的,不足更是自己要修炼的。于是,让历史照亮现实,让星火传递未来——我又发现,这部作品激发了我从未有过的使命感。
终于,自己和历史接轨了,过去和今天贯通了,我和开慧真情对话了。
我说这些,真没表扬自己的意思,是今天的作家也处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奉献社会的第一线、服务读者的最前沿,必须始终保持“在路上”的心态、“勤创作”的常态、“出精品”的状态。
我在作品中主要弘扬三种精神: 坚定信仰、志向远大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小家为大家革命牺牲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 “为党员干部树标杆、作示范”的问题,这应该是当今非常关键的一步。杨开慧是标杆吗?是,而且永远是。用评论家曹光辉的话就是,《杨开慧》这部红色题材著作来得太及时了,它呈现的是伟人情怀,读者收获的必是凝聚信仰的无穷力量。
又如《杨开慧》一书中告诫人们:胜利来之不易。书中塑造的一批为理想、为革命英勇献身的英雄群像,让后来人品读,高山仰止。他们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视革命理想高于一切,因而面对生死考验,面对利益诱惑,都坚定沉着,不缺钙,不软骨,不后退。作品自始至终,让我们品读和感受到革命家的爱情与人生,永久地附丽于“庄严、伟大;奇丽、雄浑;刚强、劲挺;高贵、悲壮”的精神质地上,为理想而奋斗,为信仰而献身,为向上向真向善向美而永远地传递着精神力量和灵魂正能量。
这些,大家想一想,不正是我们今天的作家要具备的。
一个尽力的作品,是一个作家应该交给社会的合格答卷。作家是要以人格引领作品,以作品引导读者的,更应该以道德上的高贵力量、高尚品质、高超魅力树立自身形象,并在作品中打下正能量的烙印。在行走中创作,往历史深处走,也往基层广处去。
如果说,作家也讲忠诚,这个忠诚就是用最尽力的作品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从创作杨开慧系列作品之后,我习惯了,创作中,不看一批同类作品,我不动笔;没深入走访的故事,我不胡写;没感动的东西,我不传播;没艺术感觉没创新的,写出来也毙掉。就这样逼自己,每一部作品都较自己上一部有突破。我知道,精品不是想出就能出的,但精品肯定是磨练出来的。关键,作家要在这个磨练的轨道中。
有句话,我觉得不只是用于一级政府,也适合我们。就是:把最大精力用在谋发展、促改革、惠民生上。一个作家,你的“发展”是作品一部比一部好;你的“改革”就是创新写作,作品一部比一部有靓点、有新意;而“惠民生”又是为大众捧出他们喜爱的作品。最后,我想以两句话和大家共勉:
眼里看了多少好书,文中才有多少靓点;
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才有多少收获。
就用读书和行走坚持创作,就用忠诚和担当奉献文学。
总结这堂课——
1、出精品,必须做足创作前的准备
2、想创新,你的切入点最关键
3、抓读者,艺术布局、节奏感最重要
4、想超越,用干用尽自己的沉淀
5、想讨巧,用最笨的接地气的办法巧突破
•余艳简介:文学湘军实力派作家之一,有著作17部,代表作有长篇三部曲《后院夫人》、随笔《女性词典》,其中,《与共和国同龄》获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爱的情节》获《人民文学》二等奖,《星光灿烂》获湖南省报告文学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