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不曾过久地远离家乡,却也是满满的乡愁。这种愁,是牵挂,是对家乡在时光之河中曾经浮沉的过往的牵挂,是对曾经有过如湘江一样波光闪烁的技艺和行当、风俗和故事的记忆。这些技艺和行当、风俗和故事浸润过我们的童年少年,把我们的生命打上深深的家乡烙印,我们是望城人。
今天,祖辈留给我们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如铜官陶瓷技艺、如过年过节的礼俗,我们还在传承,有的却已经异化不是当初的面目,更有的即将消失,只留存于那些风烛残年的老艺人或是最闭塞的山野。而今望城正在大踏步融合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在感觉自己物质生活富有的同时,生命里那些家乡的基因却飘飘忽忽,没有着落。
牵挂乡愁,其实是人类重新关注命运本身和传统保护的一部分,恰恰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需要。同一化工业的生产,阻断了人与自然的接触,也遮蔽了个体差异性的生长空间。现在有些“再生”的古镇和村落,看上去仿佛也有一定的欣赏价值,真正走进去,就会发现那只是披着空壳的建筑群,传统文化或许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保护好固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镇古村才能在文化层面活着,物质的房舍、住宅、院落、古井、古墓固然重要,而发生于这些物质存在中的记忆、技艺、习惯、仪式等传统则更加重要,保护文化重要做法和着眼点,就是要重点保护曾经发生过并绵延至今的这些非物质方面的传统。生活不仅仅是被设计的,它总是存于本土文化的承前启后之中。乡愁体现的正是这种流淌的活态,文化因此有了无尽的生命力,乡愁因此有了回归的道路,像游子回归母亲。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沉睡资源,一旦被唤醒,就会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各种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竞相绽放,至今还给世界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比如一大批望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塑造望城湘江古镇群的软实力中担纲,为望城古镇群凭添了魅力与商机。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大会就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我国是签约国之一。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基本范畴和工作目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对人类文化遗产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必须,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留住“记忆的乡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得益于对她的研究。这次,区文化馆把望城广泛的非遗资料汇聚起来,进行整理研究,编成了《望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一书,虽然成书仓促,一些重要的方面、重要的资料、甚至重要图片没来得及收录和研究,但那一份乡愁,字里行间已引起我们深深共鸣。
乡愁淡淡,浸润骨子。想到儿时母亲的那一声声 “伢子,回来哒” 的呼唤,端起铜官土黄色的陶碗,喝过乡邻泡的芝麻豆子茶,看过小小亮堂的影子戏,还有那一碗清澈飘香给我人生壮行的蒸谷酒,终让我们“记忆的乡愁”有地可以存放,有方式可以拨动!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