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为正在求知的激情少年,我很清楚记得中国女排奋起拼搏夺冠时,一句很能代表女排精神的激动人心的话:“苦,它虽然苦,但它是一剂良药,胜利的鲜花将在汗水中绽放。”它所蕴含的正能量滋润了我上下求索的青葱岁月。后来,我记住俄国十九世纪大作家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反映知识分子锻造灵魂的一句话: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对待苦难的态度上也揭示了生命成长与苦难的正相关关系。这是对待苦难的一种理想主义姿态吗?这是对待苦难的一种矫情的浪漫表白吗?我们任何一个人当然不欢迎苦难,理想的生活应该摒弃苦难,但是悠悠人生不可能按照我们的预设来进行,偶然和情感作为人生道路上的两个魔障,时时刻刻有可能把我们摔入到生活的泥淖中,不能自主的条件、情景、潜力和机会等等,有可能让我们品尝生活的苦果。那么面对生活的苦难就有各种各样的甚至迥异的反应,就有不一样的应对苦难的正向或者逆向的多重效果。湖南科技学院2014届汉文2班学生龙夏萍作为永州之野最偏远地方的孩子,早早就经受了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如此不堪承受之重的种种之“苦”,有暴涨的洪水冲走了家里的房子,以致多年寄居在姑妈家;有痴爱她的父亲偏早早地罹患癌症,于是家里为对付父亲的疾病而奔忙,而父亲依然走上黄泉路;有饥饿冻馁,有偏心误解,有芥蒂矛盾,有心结郁结等等。总之,我读了之后,为这个在九十年代中期的姑娘还经受了这么多苦难,感到深深惊讶,同时又能感同身受她摹写的真实、真诚和真切,甚至琐碎的真实、残酷的真切、深沉的感慨。
在成长当中的诸般“苦”形中,最难得的是她对亲情细腻、细致、细切的咀嚼。互联网+时代,我们作为成年人常常感叹诸如感恩、孝顺一类的感情,在当代孩子当中的集体缺席,但是于她身上却是一个大大的例外。当我读到龙夏萍同学为了治父亲的病,放学途中一举卖掉自己的一头长发,筹得替父亲治病的五十元钱时,我几乎潸然泪下,为这个孩子在苦难当中的抉择而感奋,为她父母有她这样拥有切切孝心的孩子而动容。龙夏萍同学就是通过一连串亲情的锁定聚焦和自我感悟,借助一个个鲜活而有泥土气息的细节、场景,展示了一个少年巾帼对亲情的感受、认知和担当。这是一个多么有家庭情结的孩子,正印证了俗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这种家庭感情是朴素的,但是正因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累积着这样的血浓于水的家庭情怀,并进而递进至家国情怀,我们的民族才能历经多种内忧外患而屹立永远。孩子情感的成长和发育是有起点的,家庭生活的体验无疑是第一步,正是这样一步步的层递中,情感才趋于丰厚与博大,很难讲,一个对父母和家庭了无情感的人,在生命的发育中会走得更远更高。
面对生活和成长当中种种困难的回应中,我还读出了龙夏萍同学的责任和担当,一方面在家庭生命共同体彼此反哺中,她有了回馈、报效家庭亲人的执着冲动,并付诸行动。更重要的,她还把这种责任和担当化作了促进自我发展、创造自我人生的引擎力量,俨然是永州之野一株不起眼的野菊花,但是蕴含着自我绽放的无穷力量,她不介意自己生存环境的艰厄,而是寻求自己突破的契机和力量,我相信,根据中国女排精神成功演绎,根据阿·托尔斯泰对世道人心的哲理提炼,龙夏萍同学对生活之“苦”的具体行动反应,一定会迎来自己芳香馥郁的时刻,会成功展示自己与苦难较劲而最后超越的力量,于是她有了对自我生涯的理性规划,决计要写出属于自己的书,竭力要向读研究生的方向发展,她心中有这样一种坚韧的力量来应对苦难和超越世俗,作为一个多少对苦难有感喟的永州教育工作者,怎么不乐观其成?
文字的率真与率性的品行,使这本书更具有了感发力、震撼力,诚如德国尼采所说,好的文字乃是用血写成的,近代美学大家王国维也犹爱以血写成的文字。因为用血,用泪,用苦铸就的文字才是直指心灵的。永州西山向来是孕育才子才女的地方,我相信经过嗣后大学生活的捶打历练,她的文字更富有蕴藉和深沉的力量,同时会以一种持平、宁静的心态来看待生活的涛走云飞、潮起潮落。
苦,我们当然不期盼,但是对于生活强加的苦难,绝对不应该退缩和回避,更不应该颓丧和沉沦,我绝对欣赏龙夏萍的同学响亮的回答:“不苦”,是啊,“不苦”才是解构生活苦难的正确回答,因为它意味着挑战,意味着超越,意味着涅槃,也就是说意味着真正的成长。我也期待着生活能遵守辩证法,对这样过早过多遭受苦难的孩子,多一点眷顾和爱怜,我想,这也是可以期许的。更好的风景在后面,加油,龙夏萍同学。
2016年12月10日
(序作者系湖南省永州第一中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湖南省特级教师、湖南省基础教育网络名师,永州市三、四、五届政协委员。)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