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罗大姐的诗文,我是比较熟悉的,曾写过她的《心声》散文集读后感。事隔两年,她在文学创作上勤耕不辍,又将出版《朝霞诗文集》。在夜深人静的书房,我全神贯注地读着她的书稿。她那清丽的文字使我爱不释手,特别是她的有关求学精神和抗癌毅力令我感动佩服,便欣然写下我的感受。
《亦师亦友·严师良友》,写她在北师大求学时,与民俗学专家陈子艾老师学习交往的经历。陈老师邀请她写一篇长沙县陶公庙为题材的文章。她从未接触过宗教方面的写作题材,但她毫不迟疑地接受了这个任务,她多次走访陶公庙的主持和道姑,走访当地群众,跑图书馆、省道教协会、市政协、市宗教管理等部门收集资料,她不会电脑,几万字的稿子,反复的修改,反复用手抄写,两年的时间,上报了4次初稿,未达到老师的要求,她索性住到北京陈老师家里,面对面向她请教。那段时间三点一圈地生活,陈老师家、食堂、图书馆。一个月废寝忘食的努力,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写出了三万多字陶公庙的史料文章。她感言:“在写作此文过程中,我与陈老师相交更多更密切了,我能认识陈老师,并在她的指导下写出三万多字的史料文章,亦是我晚年之幸事”。她至今还念念不忘这段师生情谊。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开放时代,某些人是物质的追求远远超过精神的现实社会里,如果没有一份执着,一份坚守,一份激情,一份对民族文化浓厚的爱,在喧嚣世界的环境里,是很难独坐冷门,坚持长时间的学习、收集资料、去琢磨、体验、写作。
《我迈过了那道癌坎》,是一篇“散谈中见风骨”“坚强中见大气”感人的文章。当医院诊断她患乳腺癌,医生嘱咐她住院,越快越好。她考虑到天气太热,老伴丙肝治疗,怕知道她的病情对他的打击太大,不利于他治病,又担心女儿同时照顾两个病人吃不消,决定瞒着家人,“在8至9月份,我吃了30多付中药,望能控制癌症的发展,对丈夫谎称吃中药是为了治腰痛,他信以为真”。两个月后老伴病情稳定,身体好转,她再去医院检查,医生看了B超结果,开出“优先”住院,她意识到病情的严重,才告诉家人。
任何人都知道,癌细胞的生长是很快的,抢先动手术就是抢生命,她不考虑到个人的安危,身处癌症而不动摇深切地对亲人的爱,平静的心境,娓娓叙述着自己感受,形成这篇作品的感染力,从而攫住了读者的心。阅读此处,我感到不可遏制的感情的急流猛烈撞击着我的心,禁不住泪流满面。
更难得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化疗、放疗,令她肉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的压力,她居然能静下心来写日记,出院后的三个月内,她写了14篇文章。她的作品都是积极向上,给人一种亲和力、正能量。在随意中见深意,秀气中见大气。文如其人。今年三月,老年文学社研讨会上,讨论《最好的告别》,如何正确面对死亡。罗大姐平静地讲述乳腺癌治疗过程中的感受,在发言中,不时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平静坦然。此时,我脑海里想到谈及癌症,人们多半是避讳又恐惧,谈癌色变。而罗大姐没有令人有什么恐惧和压抑,还是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将患病后的痛苦像讲故事一样很平和的叙述。
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影响的时代,浮华与喧嚣、声色和疯狂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使得某些人感到困惑与迷惘,读一读罗朝霞的诗文,或许,她那真诚、清纯的文字,平和、坦荡的心境,是你曾经苦苦寻觅的清泉,给予你不尽的心灵洗礼和润泽。
作者简介:杨友凤,江苏镇江人,在湖南省电力系统退休,爱好写作、摄影、阅读。在报纸杂志发表多篇文章。现为湖南省、长沙市作协会员。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