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898年发生的“戊戌变法”,至今已经120年了。世道沧桑,世纪巨变,使我们对它的历史价值看得更加真切。
维新运动是以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为主旋律的伟大爱国主义运动。12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黑暗的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腐败无能的清王朝在战争中遭到惨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接着,西方列强纷起效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维新派,抱着救国图强的目的,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总结了洋务派只注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重视政治改革以及甲午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提出了一个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改革的方案。戊戌变法的时间很短,其高潮只有103天,最后虽以失败告终,但它却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社会改革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运动,它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谭嗣同是湖南维新志士中最卓越的代表。当他看到1895年4月17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后,对清朝廷的投降行径十分愤慨,强烈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他认为:“中国不变法以期振作,使外洋人而代为变之,则养生送死之利权一操之外人。”为此,他创办浏阳算学馆,试图将变法理论“小试于一县”。同时精心写作了一本《仁学》,从哲学高度为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2017年7月22日,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在长沙市图书馆,为胡玉明《走读浏阳罗汉》新书举行发布暨研讨会。
记得这次会上,我在现场听到玉明说,退休后,他将投入研究学习革命先贤谭嗣同。真没想到,他把愿望化作行动,脚踏实地,通读《谭嗣同全集》,探索谭嗣同思想脉络形成的过程。
多年来,我们一直时有联系。玉明在写作上,以史为主,而且以自己熟悉的家乡为主,他以“碎片”方法处理,编了不少“故事”,并不断纵深推进。主要特点体现在,牢牢把握“不忘初心”。他以此为切入点,沉醉其中,确实有一股子干劲。我所知道,无论是《沉醉湘水》《浏阳潭湾梦》,还是《走读浏阳罗汉》,其中一条主线,非常清楚,就是守望文化,不忘初心。特别是撰写浏阳罗汉的过程,他把笔墨集中到了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早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成员李大钊、邓中夏等人的活动情况,特别是浏阳籍的“四君子”:罗章龙、李梅羹、宋天放、罗汉的情况。通过研究罗汉,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站起来,不怕流血牺牲,英勇献身的过程。
作为“中国为国流血的第一烈士”,谭嗣同烈士的照片,在长沙烈士公园纪念堂内,悬挂在“旧民主主义”专栏中。
玉明以磐石般的意志,重新走读谭嗣同,绝不是无的放矢。因为,他在烟台龙口南山禅寺“佛教历史博物馆”,看到谭嗣同居士、杨仁山居士,作为大德,陈列在“清代部分”。他第一次有缘看见,是在2005年。12年后的9月,他为了走读谭嗣同,再次专程谒拜“华相众生”。由此管窥,他是在穿越时空隧道,探索19世纪后期,马列主义还没有传入中国,“十月革命”还没有炮响之前,产生的这位在黑暗中的明灯,是如何点燃老百姓心灯的。
抑或,这是玉明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例如,杨昌济特别看重谭嗣同的《仁学》,提倡人人要有独立奋斗,发动心力的精神。当时研读《仁学》成为学生中的一种风气,毛泽东等尤为用功,他们的日记和笔记中,常常有“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一类的议论。
1917年9月23日,张昆弟日记载:他们(毛泽东与张)一道讨论,“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的问题,并认为“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拟”。玉明非常用心,他查阅《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尔后形成《青年毛泽东受谭嗣同〈仁学〉影响》,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湘潮》(2018第1期)予以刊载。
(三)
玉明走读谭嗣同,有个新气象。他不再是孤军奋战,形成了一个“小分队”。知名作家丁纯蓝,是浏阳作协的常务主席,进过鲁迅文学院深造,多年前她就有愿望,期待专题研学谭嗣同。谭玉英,是谭嗣同宗亲后裔,多年来矢志不渝,为家族纪念谭嗣同而奔走,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几位走到一起,有共同意愿和目标,甘心情愿作志愿者,形成团队,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走读谭嗣同,而且是自费,这是很不容易的事,需要达到一定境界,才有这样的自觉性。
玉明学习认真。他把《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98重印),随身携带,反复研读。从他的部分作品看,皆是亦走亦读的“札记”,或“行脚”日记。他以七言、五言形式,诗化的语言,把所到之处的感怀记录下来;把通读《谭嗣同全集》引起的灵感,及时整理出来,日积月累,自然形成了特色。
谭嗣同重开千古绝学,集儒释道一身,他在哲学上的思辨、智慧,何等博大精深。玉明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反复研读《谭嗣同全集》,自然,他的精神脉动,与这位先贤较好融会到了一起,从而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不懈追求探索。主要有以下特点:
——注重与院校专家学者紧密联系,深化研学。玉明在通读《谭嗣同全集》的同时,有缘与湖南大学法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杜钢建紧密联系。杜院长在2000年就出版《新仁学》,同时致力推动“书院文化”建设。玉明把学习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拓宽了写作思路。从梳理的走读情况看,可以管窥较好地理解“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通则必尊灵魂”。涉及谭嗣同把握西学,大力推广运用格致,建立算学馆,开矿,修铁路,办新学,设立时务学堂,办报纸,解放妇女,等等与民生、民权、民主、民族,利济苍生的行为,每有感悟,即有抒发,脉络清晰,一以贯之,作品内容丰富多彩。他们在走读中克服了很多困难,并且具有成效,这是一个鲜明特色。
——坚持下苦功夫研究学习,重点突出。玉明抓住《仁学》、推行新政、浏阳谭氏先祖“列传”、师友文朋的“书信”往来等方面,全面展开研究学习,而且作了大量读书笔记。仅梳理研究《仁学》,涉及谭嗣同引用“佛学”理念的就达50多条。他以“碎片”方法处理,相继写出作品达460多首(篇),较好地反映了《全集》的主要内容。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
值得一提的是,玉明在《全集》看到《仁学》第四十四篇(第359页)称:“在北纬三十度至四十度之间,天若豫为位置,令其土壤成一线。苟因天之巧,济以人力,以三万余里之铁轨穿为一贯,如牛鼻之有雉,鱼腮之有柳,……托余生于铁路,……而各国所获铁路之利,抑孔厚矣。”了解其120年前:“以言乎其实”,陈利详于20条;“以言乎其名”,又略举有4条。即与如今中华民族强大起来,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亦相吻合,可见“此盖矗天绝地之勋德”。
——注重以诗歌语言反映复生的修持过程,感悟空灵。玉明在创作中,注重提炼,写作上形成的读书“札记”,或“行脚”日记,全部以诗化语言体现,这也是新颖的方法。总体而言,大部分作品,写出了真情实感。作者勇于探索,大胆尝试,他完全丢掉“手铐脚镣”,自由驰骋,较好地抒发了情感,反映了心里想表达的意思。有的语言,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境。如“屈辱百年今已雪,中华崛起慰先贤”,“实事求是情犹在”,“天地日月莫不尊”。“如今社稷乾坤朗,甲子重开树丰碑。”
同时,作者以走读为主,以文学为载体,表达的是对先贤的一种情怀,且体裁特殊,自然作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许多不足和缺陷。但是,不影响研学谭嗣同思想的主题,不影响作者表达的缅怀之情。相反,在许多方面,可供后人借鉴。
……
回眸当年,“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志士所开创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伟业,却是任何反动派扼杀不了的。
戊戌变法120年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如今正在开始迈向强起来的阶段,21世纪,我们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需要的,仍然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8年5月21日
(作者:周青云,男,汉族,1934年出生,湖南浏阳市人。1951年参加工作,1955年入党。曾任浏阳县财贸办副主任,县粮食局第一副局长,县革委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市)委顾问,1995年退休)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