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推进国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老师带给我他们拟交付出版的“经典诵读系列”书稿,请我做这套书的主编,还提出让我写一篇序言。我心里很矛盾,一方面推广国学,让孩子们早一点读到经典,这是我的一个愿望,也是很多中国读书人的愿望;另一方面,我们这一代人由于历史的原因,童子功差,自己的国学基础就不好,虽然后来一直在学,一直在补,但是这种先天不足是很难补上的。做这样一套丛书的主编,应该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就是要能够贯通古今,或者叫作博古通今,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选出最重要、孩子们最需要、也最适合于当代孩子们读的经典。这是一种眼光,一种学养。第二,读中国的经典,要能够学贯中西。其实,我们在讲国学的时候,始终面对的是西学;我们在讲经典的时候,实际上始终面对的是当代。如果我们不能够了解世界文化的潮流,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陈乐民先生有一本书叫《欧洲文明十五讲》,我一直推荐给我的研究生读,其中有一句话,说他是站在欧洲来看中国的。这种角度的转换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能够贯通古今中外的人其实有,估计在中国的文化大家里面就有,但是他们不一定在湖南。现在湖南人找到我做这件事,我的诚惶诚恐可以想见。那么,我为什么没有推辞掉呢?我实际上是推辞了,只是没有推辞掉,当然也是我不够坚决。之所以没有坚决推辞,第一是敬佩他们,为他们所感动;第二也想支持他们把这件事做好。
我们在选择“经典诵读系列”书目的时候,基于以下几个考虑:一是要考虑经典的涵盖面,要基本上能够把最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涵盖其中。我们这套“经典诵读系列”基本上做到了,只是我们选择的这些本子里边,有一部分严格意义上说不是经典,实际上是唐宋以后根据国家的需要,官方编撰的一些意识形态的通俗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实际上是经典的延伸,是经典的通俗化。二是要考虑孩子们的接受程度。“四书五经”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点,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我们只选了“四书”和《诗经》,对于其他的经,我们没有着重选。之所以没有选,主要是我们觉得这些经典对孩子们而言太难懂,太久远。三是还要考虑孩子们的兴趣。中国古代的教育往往是让孩子先背诵,然后在一生中慢慢地去领会,但是那个时代他的人生就是道德文章,读书做官。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们,面临着繁重的学业、多样化的兴趣,面临着世界和未来,学习经典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我们选取书目和编撰读本时,从经典的代表性、通俗易懂性,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尽量贴近他们的心理,使其爱上经典。
关于如何看待国学,我还想说两句话。一句就是古为今用。国学实际上是一条河,在不同的时代,它流淌过不同的地方,养育过不同的人。我们今天读国学,要和今天中国的发展,要和今天的世界大势,要和科学技术,要和民主潮流,要和社会进步,要和市场规划、法治要求等融会贯通,不能食古不化。还有一句就是要警惕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毛主席在谈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时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乃至理名言。我们的传统文化实际上是有糟粕的,这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猛烈抨击儒学、礼教的原因。我们把中国近代落后挨打完全归咎于传统文化是不公道的,但是传统文化毕竟是旧时代、旧文化的产物,我们一定要有一种批判的精神和批判的眼光,对传统文化中那些消极的因素进行认真的剥离、剖析。当然,我这是杞人忧天,历史在大踏步前进,开倒车是没有出路的,但是既然叫我做主编,要我写序言,我就不得不唠叨这么几句,供读者包括老师、家长、孩子们参考。
是为序。
(郑佳明,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湖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湘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南商学院文新学院院长,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