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万般事物多有缘分,一曲小调,一段“豆腐块”文章也不例外,细想起来,我与拉拉、唱唱、写写、画画也说得上是有点缘分。
1939年9月,我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市北盛镇邹家滩思台屋,那是解放前国学与新学承接的时代,小学时既读国语、算术(解放后将“国语”改称“语文”、将“算术”改称“数学”),也学点诸如《增广贤文》《声律启蒙》之类的经典,对后来的写作及文学兴趣颇有好处。
解放初期的农村,是百业俱兴的年代,我读小学时就学会了读简谱,十三岁时跟父亲学会了拉二胡,十五岁时就参加农村业余剧团拉琴和演出,并参加了村、乡、区三级的“粮食三定”计算工作,获得了“粮食三定优良的计算员”称号。这是平生第一次获奖,义务劳动三个多月,只有饭吃,没有一分钱报酬,仍然感到欣慰,因为自己认为已经出类拔萃,是村、乡干部们看得起的、会写会算的农村进步青年了。
1958年元月,我幸运地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五师,部队领导看我既文静、又活跃,能写能画、会拉会唱,就分配我学医。
当年,全国所有考试成绩推行苏联的5分制(5分为优秀,4分为良好,3分为及格),在培训班,我以大小几十次考试全部5分(相当于现在的100分)的成绩获得第一名,被留在机关工作。
在新兵营三连开始当业余教歌员,一教就是十几年;在教导队我每周为战友和学员教一只新歌,成为师部直属队拉歌高手,别的单位只能唱老歌,我们唱的都是《解放军歌曲》中的新歌,叫人刮目相看。
1958年春节,师部召开春节晚会,我和战友彭绍先、黄玉堂等人合演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获得了满堂的掌声,从此成为了部队的文娱骨干。1968年,我担任过新兵团文艺宣传队的队长和总导演,1973年春节,全师文艺会演,我为歌舞《铁道兵战士进疆来》谱写了七个曲段,获得了创作奖。1977年2月,长沙市总工会《工农兵演唱》发表了我的作曲《我爱大寨山,我爱大寨水》。
我从小就喜欢古典小说和诗词,口袋里长期带着诗词抄本,见了好诗词就记下来,抽空学习和欣赏,这对以后的写稿不能说没有好处。
我写稿的开始缘于1957年,当年被《浏阳报》聘为通讯员,每个月给我寄来《浏阳报通讯》,我如获珍宝,认真学习。1978年7月6日,《长沙日报》发表了我的科普作品(处女作)《公用食具要消毒》,从此陆续被《长沙晚报》《大众卫生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长沙人民广播电台聘为通讯员,《科学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我还为湖南经济广播电台、《湖南日报》《湖南农村报》《湖南科技报》《湖南广播电视报》《湖南工人报》《湖南邮电报》《湖南人口报》《人民保险报》《环境保护报》《湖南林业杂志》、长沙电视台、《长沙法制周报》《空中之友》等报纸杂志写稿,还在湖南电视台、《长沙公安周报》《湖南税务报》《湖南体育报》《中国老区报》《株洲日报》《浏阳报》《工人文艺》《湖南群众文艺》等报刊发表一些文章,到1994年止,共发表文章700多篇,计50余万字。
1985年5月7日,我加入了湖南省科协自然科学专门学会的长沙市科普创作协会,成为了一名业余科普作家。
写稿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我一边工作,一边学习,通过十余年的听课和自学,从1983年12月开始,先后读完了湖南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湖南中医学院的《中医医疗》专业和长沙市科技进修学院的公共卫生专业等课程,获得了双大专学历。
因为学习的时间长,范围广,内容多,所以我的文章种类也多,但以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为主,新闻报道为辅,兼写了一些文史、文学、文艺等方面的文章和部分诗词。在此,本人特向读者推荐几篇没有参考资料的纯创作文章,如:《焦溪岭上吕仙井》(54页)、《咬定星期天不放松》(78页)、《病房摸灯记》(79页)、“新闻故事”《二十年前,迷路女儿被人救;二十年后,父母又救迷路女》(193页)。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中,我从一名农村青年,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层干部,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两次荣立三等功,并成为技术能手和五好标兵。转业到地方后,获得了中级职称,多次被市、区政府评为爱国卫生运动先进个人、卫生宣传先进个人,并荣获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从事卫生防疫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我永远不会忘记党的培养教育,不会忘记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与鼓励,谨以此书献给我所有不能忘记的人。
2015 年8月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