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桑植这块土地我一直满怀感情。二十多年前,我曾在那里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第一次听到桑植民歌是在一个叫彭家台的偏远村寨,一位尘灰满面的石匠,在夕阳里的树荫下,哼唱着那似曾熟悉的声音,嗓音醇厚,旋律优美,让我深深感动。桑植民歌以这样的方式第一次走进我的心灵,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些裹挟着岁月痕迹和历史回响的声音里,浓缩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全部情感。桑植民歌从泥土中破茧而出,带着最初的芬芳,嘹亮婉转了千年。她从漤澧大地出发,一直走到维也纳金色大厅。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祖辈们在人世间传唱的最为动听的声音,这也是偏处一隅的桑植人民对中国民歌的不朽贡献。
发端于八大公山的澧水和一路奔腾的海水是横贯桑植的两条大动脉,也是桑植的母亲河,由她所滋养的3474平方公里的土地,正是桑植民黻展壮大和生生不息的土壤。桑植民歌从先民们刀耕火种的辛勤劳作中孕育生长,从土家、白、苗等各族儿女跋山涉水的艰苦历程中交融勃发,从红军时代炮火连天的激情岁月中焕发新意。作曲家彭梦麟说,桑植民歌是泥巴里长出来的,是山民包谷酒里泡出来的,是火塘里的烟蔸里熏出来的,是么姑儿们伴嫁时哭出来的,是从情郎情姐儿的对歌声里骂出来的,是土司招神遥鬼的牛角号里吹出来的。是的,桑植每一条溪流的叮咚声里都流淌着经久不绝的民歌,每一个山头的缕缕清风中都回荡着悦耳动听的山歌。从武陵大地泥土中迸发出来的民歌,直抵内心,触碰灵魂。面对“歌的海洋”,我们不由得感叹创作者们的伟大。艰难困苦的生活没有抑制住艺术创造的激情,或许是贫穷创造了这“溢彩流光的金色旋律”。苦难,往往会成就另一种辉煌。
桑植民歌是世居于此的各族儿女用岁月写就的“诗经”。一山一俗,一水一音,其赋比兴手法的纯熟运用和衬词衬腔的广泛使用,使其在叙情言志、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等方面达到了臻美的艺术境界。特别是那些具有强烈远古遗风色彩的傩腔、薅草锣鼓等歌谣,更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复杂的文化之一”。关于桑植民歌的艺术特性、演唱技法和社会价值已被人们从不同层面反复探析,形成了系列专业理论研究成果。在2300多首桑植民歌中,最动人心魄的应该是那些占据大量篇章的情歌,它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反复咏叹,形成经典。那些或直抒胸意,或婉约悠长的情歌,唱断了漤澧儿女万千柔肠,唱尽了数辈人的思念怀想。
“韭菜开花细茸茸,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意好,冷水泡荼慢慢浓。”(《冷水泡茶慢慢浓》)
“麻风细雨不离天,麻雀不离屋檐边,燕子不离天楼板,情哥不离姐面前。”(《咕噜噜呱啦啦》)
“板栗开花一条线,去年想你到今年。去年想你犹自可,今年想你没种田,耽误阳春大半年。”(《板栗开花一条线》)
“姐儿门前一树槐,手攀槐树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我望槐花几时开》)
我相信,在这些穿越千年风霜的动人情歌声里,一定会有那痴情女子凝望的双眸。即使容颜迟暮,地老天荒,也一定会化作守望的姿态,凝固在岁月的风尘里。
桑植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地,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在风起云涌的二十世纪初,桑植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沿,从而开启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抒写波澜壮阔历程的序章。这段红色记忆,也造就了桑植民歌的升华。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民歌作品,慷慨豪迈与儿女柔情交织融合,既有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也有眷念不舍的军民鱼水情。
“一更月儿圆,姐妹们坐灯前,翻开麻篮抽根线,做双鞋子红军哥哥穿;飞针又走线,越做心越甜,红军哥哥是针,我们是线,红军哥哥引路,我们永向前。”(做军鞋》
桑植民歌的巅峰乏作《马桑树儿搭灯台》,正是诞生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历经多次改编而韵味未变,被誉为“金色的旋律”。
“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姐带,郎去当兵姐在家,我三五两年不得来,你个儿移花别处栽。马桑树儿搭灯台,写封书信与郎带,你一年不来我一年等,你两年不来我两年挨,钥匙不到锁不开。”
今天,重温这些红色歌曲,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那分由婉约温柔与壮烈豪放谱写的动人情怀。由此,它也成了桑植民歌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页。
桑植民歌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世人了解桑植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文化窗口”,也为桑植提供了一个登高远望拥抱世界的舞台,当娄菊香、尚立顺、尚生武、向佐绒、黄道英等一代代民歌手走出大山,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激昂高歌时,当旋律回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时,便注定桑植民歌属于世界。因此,我们更有理由和责任让生长桑植民歌的土地更加肥沃丰实,让这面文化旗帜继续高扬,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熠熠生辉。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回望来路,我们已记不起是谁唱响了桑植民歌的第一声。历史可以留下空白,但无数个桑植民歌的原创者们不应被忘记。桑植民歌是他们用全部情感和心血创作的最朴实无华浑然天成的音乐经典,是值得我们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我们相信,桑植民歌的每一个音符都会跳跃着先辈们最初的心跳,延续千年仍然澎湃你我。因此,唱桑植民歌要有一颗虔诚感恩的心,感谢最伟大的先民们为后代子孙留下的宝贵精神宝藏。
当前,全国上下正全力决战脱贫攻坚,作为全省扶贫工作的主战场,桑植正处于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扶贫也需要文化力量的助力,而作为“文化名片”的桑植民歌,完全可以肩负起文化的责任,放声讴歌我们伟大时代,让桑植动听的声音响彻世界。
2018年11月.长沙
(陈友材,湖南省原文化厅非遗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典王国大使馆参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