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来,关于乡愁的话题越来越热。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不止宣传思想领域的国家高层,许多作家都在关注这个命题。当人们人云亦云地论述应该如何如何“记住乡愁”的时候,著名人居环境学者刘沛林先生却见解独到地跟我谈到一个观点,叫做“留住乡愁”。他的解释是,“记住乡愁”多少显得有些无奈与 被动,“留住乡愁”才是“记住乡愁”的升级版。因为留住乡愁,也就 留住了美好的回忆,留住了灵魂得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出于这样的理解与诠释,他和他的团队以大气磅礴的手笔,从山水上重新解构湖湘文化,对一种有影响的地域文化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和精准定义。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走近了王月华先生的文本。实事求是地说,此前对于作者我没有接触,只知道他是地方党校的理论教员。反复翻读文本,才认识他生活中另外的一重也许是更加重要的身份:地方文史专家和民俗文化学者。潜心挖掘与研究,他有了宝贵的成果和与独立的文本。
我有幸先睹为快。四方山,东岗山,草市,霞流,晒冻疮,赶“分 社”,猫耳朵,脆皮子……从山水,地名由来,到风俗民情,小吃,人文。沿着读本,一个游子完成时空的穿越,回到亲切的故乡,重返 久违的童年,沉浸在美好的记忆之中。
他笔下的家乡衡东多么美丽。透过他漫淡式的朴素笔触,我 们看到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江边小镇美得让人心动。因吴三桂集兵而得名的古镇吴集:依山傍水,从南向北,穿山而过。主街中部地势较高,两头地势低。一条支街向西,长约一华里,形成“丁”字 形。街道全部是由青石板铺就而成,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风景独特。杨林埠,洣水中游一个重要的水运码头,物资聚散地:一条青 石板铺就的街道,被人磨得溜光贼亮。街尾有一古戏台,在水运繁 盛的时代,每到夜晚,戏台上唱着戏剧,台下商客聊着生意家常,好一派歌舞升平景象。清朝翰林学士聂铣敏诗中的石湾:神宗元武配离宫,岳色分明在眼中。秋水萩花沿岸白,夕阳枫叶晚天 红。半湾酒肆停征棹,一带渔舟挂钩筒。惆怅石崖碑碣在,摩挲先迹恨无穷。诗情画意的霞流:湘江流过霞流市后,拐了个大弯向西 北流去,在霞流市的下游形成了一泓宽阔水面。每当太阳西斜之时,微风吹过江面,波光粼粼,天空彩霞如流,所以称作霞流。
有历史的地方就有故事,就有古老的传说。美丽的杨山有关于杨山得名和吴三桂的传说;彩霞峰有褚伯玉到此修炼,以采五彩霞流为食的传说;三月三有地菜子煮鸡蛋的传说;太平寺有净坛被偷与街市衰落的传说。一个又一个神奇的传说增添了衡东的魅力与神秘。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下结论了:正是对于文明的传承,对于历史的追寻,对于文化的挖掘,才构成了《衡东记忆》这部五彩缤纷的地域文化风情画卷。
虽然作为独立的县级行政区域衡东存在的时间还没有超过 50年,令她的子民骄傲的是,这片热土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奔腾不息的湘江与洣水,哺育了两岸灿烂的文化和勤劳智慧的先民。 翻开中国科举史,从唐高祖武德五(公元622〕年第一个状元算起, 到清光绪三十(公元1904〕年最后一个状元,长达1200多年的时 间里,‘‘唯有读书高”的封建士大夫中国一共产生过552位状元。 衡阳范围内有元代何克明和清代彭浚,巧的是两人都是衡东人, 其中的何克明还是历史上17位连中三元者之一;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罗荣桓是衡东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用白话写小说的女作家陈衡哲,身在宝岛的著名作家龙应台,一代摄影大师陈长风……也都是衡东人。可以说,是营养丰沛的灵山秀水,底蕴深厚的衡岳文化,养育了这块土地上的一代又一代闻人。
《衡东记忆》以文字的形式,从独特的视域做了一种特别的探 索。正是对一种积淀丰厚的地域文化的解读,让人们找到了辉煌的诞生与传承的路径。在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这本身就是对存史修志、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补充和有益延伸。若论意义与影响,肯定不言而喻。我在想,可能想做这件事情的人不少,但这样那样的原因,只有王月华做了,或者说他先做了,而且做得好。作为土生土长的衡东人,他的这种文化自觉,这种使命意识和自觉担当的精神,令人敬佩。是的,我们没有理由不感谢作者在乡愁的传承与守护中所做出的这份宝贵的贡献。
“青破璃盆插千岑,江湘水清无古今”。状元故里,代有才人。这些年,我不断读到衡东作家的许多著作,小说,诗歌,散文…… 方方面面的都有。在文学的领域里,衡东写手可谓精彩纷呈,同时也有力地佐证了文曲星的故乡后继有人。只有王月华另辟蹊径, 用近乎记录的手法,为我们呈现出了这部关于衡东的人文地理全影像读本。要说特色,我认为,这部书更多地表现出它的纪录性、故事性和文化性,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一段文明的来龙去脉。虽然我们无法高谈阔论作者的艺术风格和文本的写作特点,但是,谁也不能轻易否定《衡东记忆》的魅力与价值。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未来会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所以,在这篇小文的结语里,我要郑重地建议大家,不管您认不认识王月华,不管您是不是衡东人,都有必要坐下来认真读一读这部书。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衡阳市作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