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沃若是我诗文界的忘年好友。其善下而不争、蒙屈而不辩的待人处事风度,曾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九十年代初,我发起创办宁乡诗词协会,他是当时青年诗人中慷慨参与的先行者。筚路开拓,运作多劳,且从不计较名利得失。正因此,他嘱我为其《诗轮回》作序,于情于理我不可推辞。
我与黄沃若相识二十多年,因诸多相近而每有深谈,渐成相知。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都是谦谦学人。他自幼颖悟,受家教熏陶,过目成诵,人皆称为读书的好苗子。怎奈时运不济,父亲因诤言卓识被诟被冤于当时,历二十余年才平反。他年方10岁便背着“家庭包袱”帮病弱的父亲“劳动改造”。13岁起家境愈加艰难,几年内,父亲忍痛卖掉传家的几书柜典籍,他于是从柜里“抢读”了两三年,那是他知识的原始积累。15岁初中毕业,他以平均97的高分名列前茅,而填报升学的第一志愿竟是到乡下读书,这曾引致长沙市三中出面“干预”。17岁遭遇文化革命,20岁上山下乡,31岁招集体工,40岁赌气考干部,可以说,到不惑之年他尚是“业未立,学未成”的。所可幸者,苛难的环境,没有把他消磨成混沌愚民,而是磨砺得更加坚忍、励志和好学。他没有亮丽的文凭,为人为文却比某些文凭并不逊色。
沃若的诗词有创意,文章有思想,尽管命途多舛却始终充满激情地热爱这个世界。宁乡官场曾有传言,说他是干部中淡名利、不媚上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能一直保持这种个性,实属不易。至于干工作则更是认真得过分,因执编《宁乡县志》和主编《宁乡日报》出名,市领导两次点名调动和提拔他,居然都被他谢绝了。我曾有个朋友在省新闻出版局当领导,说宁乡报办出了文化特色,是县市报的品牌,县委书记也说过宁乡报为浓厚全县文化氛围立下了汗马功劳。沃若有心将毕生献给宁乡,其情其思,同为异乡人我能理解。
沃若率真厚道,谦虚容人,好学善思,每有学问上的疑难,总要登门求教和商讨,尤论诗词古文为多。对于诗词,我一直认为要与时俱进,韵律之类的规矩应相对放宽,才利于创新,这其实也是诗国早有的传统。他与我观点相近,并且曾得著名哲学家汤一介中外比较文化授导,受益良多,因而诗联有一种清新之风而少陈腐之气,富于意境,不乏奇思妙句。学艺途中有的句子不成熟,这次出书未改,更能还原历史,但也有些地方可以看出是敢于破旧而有意为之,显出原生态与文人诗的耦痕,各得其妙。其中一些句子读来令人心动,如“忧思喜怒不循人,最难得、执言自主”、“愿随流水赋天然,忘却那、九寒三暑”、“人去远时方觉永,艾从幽处最留香”、“护汝留春到来年,应低眉、不忍折”、“知否、知否,揣个红梅怀旧”,等等。他的诗词歌赋中尤以词为佳,《虞美人·和周亮》《留春令·咏菊》《占春芳·水仙》《沁园春·红菊》《鹊桥仙·黄果树》均为词中上品。至于某些不合规的作品,有时倒像他故意露拙藏巧之处,如“古今物化艺胆源于创造,雅俗天成文心出自包容”以及《五律·登岳阳楼》等,究之是另得其味的。沃若曾习古韵,他的平水韵《七绝·长沙一日》《卜算子·邻妪》《越调·天净沙·农家乐》是上好之作,现在有些机构复古味太浓,几近迂腐,希望他不为所动。
岁月如流。当年下放到宁乡的小黄如今也被称为黄老了。在我熟知的晚辈中,他是诗文并擅的佼佼者。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谦让能忍、顾全大局、克己包容却又是非分明。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之所在,也是倡导扬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今天值得推崇的。
2014年8月 时年八十又三
(徐哲兮系长沙市诗词协会副会长、宁乡县诗词协会首任会长)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