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是一部试图以艺术手段表现教育理念的小说。作品以省报记者水汪洋秘密调查县城教改先进人物章问樵出走事件为主干展开情节,揭示了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基层教育存在的问题,展示了与之相关的社会弊端。针对这些问题,作品塑造了以章问樵为核心的教改先进人物,在他们身上寄托了改变教育现状、改善国人精神世界的希望与理想。
一
小说描绘了黄龙县学校、教师、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乱象。
省级示范中学县一中高二文(3)班问题学生集中,到校上课的不到一半。课堂上老师自顾讲述、学生自顾嬉闹;学生有的离校出走,有的跳楼向老师示威,有的混迹于社会之中。这些学生要么家庭贫困,要么父母离异,要么成长中受到伤害;缺乏对他们的关爱与引导。他们身心的症结一旦被找到,也能接受教育,发挥自己的长处;但这些隐情却很少受到关注。班主任的工作急躁粗暴,导致了紧张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引发社会对学校与老师的批评、不满。
主人公章问樵善于引导问题学生,是黄龙县教改的优秀代表。但因为其是老师而受到岳母歧视,第一次婚姻失败。为了改善穷困的家境,他得罪了学校和地方的个别领导,在学校遭受刁难挤兑,不堪重负、心灵困顿,离家出走。县城的老师为了增加收入纷纷从事“第二产业”,一些人不再专注于教学。地处农村的三中为黄龙县培养了近二十名教改人才,却生源流失、经费紧张。教师的生活条件更是等而下之,形同小贩农民。
一方面是学生的成长困境和老师的贫穷困苦;一方面是各色人等的富有奢华、争权夺利。黄龙县的官员大多在餐饮、娱乐企业中有投资,公开有情人就有二十来个。吼龙镇“官府村”居住了个别领导和富商巨贾,一座洋房花费一个老师一生的收入。一中的办公室主任雷长声拥有堡垒式的“黑非黑茶楼”,其中提供色情服务。郑巨蟹和王辉煌每年在喝酒、赌博、色欲等方面的开支足以捐助几所希望小学。二中的派系、宗族斗争激烈,以至于肖清豪不敢接受应得的荣誉。一中每一任上台,都要为权利分配大动周折。章问樵的教改曾被当作摇钱树;他的出家牵连了全县教育系统的干部换届,成为敏感话题。
在人们的常识中,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事,但老师的工作、业绩、待遇、生活通向了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和整个利益分配体制,家庭、学生的成长通向了青少年保护、社会救助、心理疏导体系,通向了整个社会环境。作品中的邱振宇虽然不懂教育、腐败好色,但却出口惊人、一语中的:“教育本来就是个综合系统,不是几个优秀教师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朱标炽用大环境、小环境、气场来解释风水:“气场最适合人的身体与心境时,就是最好的风水。”其实,社会与教育的关系、社会与人的关系也是这样。学生的成长、教师的生存、教育的成败,也需要最适合的大环境。
“熵”本来是一个表示系统的无序程度的概念,往往被用来指混乱。教育自有它的社会功能,但它本身也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乱象丛生的社会必然导致乱象丛生的教育。这是对《熵》的第一层解读。
二
在这样的乱象中,作品塑造了理想的教师形象章问樵。
唐朝晖称赞章问樵是“最有才情、最有个性、最有创新力的教师”。章问樵的才情和创造力既体现在出神入化的语文教学中,更体现在教育问题学生的方法上。他允许朱标炽打架成风的外甥一学期使用一次打架的“特长”,客观上起到逐步限制他打架次数的作用;他以暴对暴,用佯装砍手指的方法震慑了蒋大兴,保障了班级的考前稳定;他安排张璧诗与周伊依假恋爱,引导她正确认识自己对男性的感情;他有意为李海清掩饰偷钱打游戏的行为,从内心感化他;他尝试用远程教育去教育夏渊龙等人,化解高二文(3)班老师安排引发的风波。
小说中通过人物之口,从不同角度对章问樵的教育理念作了总结评价。但他对自己教育理念的核心概括得非常简单:把人当人对待。“不老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教生存技能、追求自由、永远善良的教育”。因此,他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出身、心理需求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态度,并施之以持续的教育过程;做到因人而异、法无定法。他反对按规定把违纪学生开除、推向社会,主张运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减少犯错、停止犯错。他把“无论如何要坚持让每个学生顺利毕业”看作学校教育必须坚守的底线,认为把未成年的学生推向社会既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可能为糜烂世风推波助澜。也正是从这种育人救世的教育观出发,章问樵的教育超出了学校的局限,面向整个社会,由教书育人提升为扶世导俗。所以,他做了混混的头子,成为黑帮老大王辉煌的大哥,帮助他从事实体商业的经营,引导他参与解决民间的纠纷。他想要把他们“从打打杀杀的边缘带向社会的中心地带”。正因为这样,他出家、回来又离开:在他看来,人间处处可以引人向善、解人之困,不在于道观、寺庙、学校、红尘的区别。章问樵聪明颖悟、乐观坚强,对家人、朋友、学生、同事、社会的强烈责任感。他几乎是一个完人,袁总因此称他为一个艺术形象。作者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理想的教师形象,表达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章问樵是作者教育理念的化身。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世界中的总能量等于有效能量和无效能量之和,“熵”就指系统中的无效能量。在能量的转化中,无效能量越来越多,粒子的无序化越来越严重。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把这种理论运用于社会学,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熵越大,系统内部越混乱。章问樵的教育理念长于减少失学失教、畸形成长的青少年,转化社会的负面能量。他能针对混乱的世象,不拘方法,以混沌之法救混沌之世。这是对《熵》的第二层解读。
三
作品还从更深层次探讨了造成教育乱象的体制原因和造就理想理念的文化根源。
造成上述教育乱象的原因是什么?表面上看是经费的严重不足和体制僵化。可是,南丹旅游节投入的风险资金和餐饮娱乐消耗的民间资金足以解决经费问题。而且,体制僵化也并非不可克服。三中校长杨爽儿铁腕支持教学改革,从多方面创造条件,激发老师的潜力,能在极差的条件中培养出一二十个有成就的老师。权威至上的二中老书记刘耀祖,也可以为章问樵破例:既然达到了制度的目的,就没必要再守制度。他们都理解,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改的目的是更好地育人,制度的目的是为育人提供基本的保障;为了实现育人的目的,制度可以变通,不可死守。相反,申自远处处按制度办事,却处处隐藏了私人的动机。
既然经费和体制不是根本原因,那根本原因是什么?作品中陈白尘有这样一段高论:老师大都“自卑心培育出虚荣,功利心滋生出冷酷,缺乏信仰导致不重育人”。这些错不在老师,而错在“一手硬,一手软”:“尚未把道德正义回归过来,就全民奔向发财致富。个人、集体、国家,一门心思发财,谁还在乎教师?谁还在乎教育?”经济建设与人文精神建设之间的严重失衡,造成了全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单一与极端。当一切都以经济利益准则来衡量的时候,教师职业不论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自我实现,都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当教育活动的一切内容被置于这种衡量标准之下的时候,教育、教改的目的就由育人转移到了学校的生源、经费,转移到了教师的收入、福利。这样,老师纷纷转行、调离农村、从事“第二产业”就不是奇怪现象,游碧涛母亲、关鹏飞等人对教师的鄙视也不是奇怪现象。
在如何建设社会价值标准这个问题上,作者通过章问樵展示了一条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路径。他曾经用道技关系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把教书、经商、从政看作雕虫小技,把真正的人看作道。“真正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能真,二是能善”。社会风气恶化,是因为人们丢了善心,学生喜欢章问樵是因为喜欢的是他所代表的真和善。他的教育把人当人对待,所以就能引发他们的真心善心。这个人本主义的理念,虽然有孟子的性善论,却主要来自佛家的大慈悲。章问樵本来不喜欢教书,面对家庭的变故、生活的困顿、肮脏的环境,精神上曾经受了极大的痛苦困惑。省悟之后毅然出家,经怀云大师点拨重回尘世,抱着“放下自己这杯清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心态,开始践行做“红尘中的活菩萨”的信念。作品自秋道长出现后关于出家入世问题的讨论,揭示了章问樵教育理念的来源与构成,揭示了章问樵教育和人生观念实现飞跃所借助的文化力量。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佛家文化则是他向上提升的精神依托。在把握主体精神世界文化渊源的深度上,作者达到了对教师和教育的终极关怀。而这个角度,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作者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来建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章问樵身上集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诸多优点,他出走、归来、再离开的过程就是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力量的过程。
关于“熵”的学说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封闭的系统内,如果没有外来能量的输入,系统的混乱程度就会加剧;如果要让一个系统变得更有序,必须有外部能量的加入;社会也是如此。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到现在,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借助外来的思想、借鉴外来的制度、使用外来的技术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而小说的作者面对教育的乱象、社会的乱象,却提出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能量与动力的途径!这是对《熵》的第三层解读。
四
这部小说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色。
以见闻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展示教师群体形象,围绕教育展开人生百态。记者水汪洋调查章问樵事件的过程是作品的主线。围绕这条主线,依次展开了一中的教学事故、一中的官场变动、三中的教学教研、二中的派系斗争、游碧涛的婚姻经历等支线。这些支线不仅网罗了黄龙县的教育界,展现了姿态各异的教师形象,也把小说的触角伸向了官场、民间、江湖,交错出教育和教师生存的社会立体生态。作品的主线和支线都纽结在章问樵身上,随着他的出现、再离去而一一解决。章问樵的出家与回来、去与留构成了作品的表层矛盾,隐现其中的是社会环境与理想教育之间的深层矛盾。两层矛盾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思想探索的深入。
以层层铺垫、层层渲染的手法突出主人公的形象与教育理念。章问樵离家出走,行踪未卜、消息杳然。作者通过水汪洋秘密调查的逐步展开与深入,经由章问樵朋友、亲人、同事、学生、对手的转述,侧面把他的事迹和思想展露出来,让人物尚未出场却已丰满到一定程度。在这些侧面的描述评价为主人公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做好充足的铺垫之后,作者就用充裕的笔力探寻形成章问樵思想世界、精神转化的文化渊源。与这种铺垫渲染的写法相应,小说设置了大量的悬念。章问樵事件的“敏感”、白云轩初见游碧涛、调研名单中没有章问樵、偶遇章强白水莲、频繁看到章问樵的书法诗词……这些悬念让读者的心情与水汪洋一样更加急切,章问樵的传奇色彩更加浓重,情节发展也因此而或紧或松。
以比较手法流露价值判断与情感倾向。小说有几组主要的比较项:以章问樵、杨爽儿为首的教师群体和以申自远、刘金标为首的教师群体,三中人际环境与一中人际环境,世象的纷乱与肖思光、秋道长的沉静,章问樵的克制圆融与郑巨蟹、王辉煌的放纵执迷,章问樵的深邃通脱与薛志宏的肤浅狭促,陈白尘的低调持重与关鹏飞的张扬跋扈。在这些比较中,流露出作者判断与情感上鲜明的倾向性。
还有,小说追求深厚的文化氛围与富有诗意的描写。这体现在作品中的山野景色、风俗人情、诗词书画、佛道思辨等方面,显示出作者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当然,小说也存在不足。作品的目的在于表现教育理念,最精彩的也是这些对教育的真知灼见,但作品的缺陷也因之而来。作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教师精神转变的文化力量,也从传统文化的立场评价纷乱世象。虽然从理性上批判郑巨蟹,但从情感上却对“酒协”成员身上传统文人的落拓不羁、狂放热情表现出由衷的赞赏。作品的结尾部分甚至用宿命观念解释郑巨蟹的中风和王辉煌的暴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社会转型深入全面地展开,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也暴露得愈加突出和纷繁。作者有三十年的从教经历、十二年的教改经验,对这个时间段内中国教育和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有全面深入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对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也有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这部小说就是作者这些人生经历、思索成果的浓缩与形象表达。它的目的在于有益于当下,有益于现实,继承了湖湘文化自古以来的忧患意识和参与精神。它所反应的一些浅层问题,正在逐步解决;所提出的深层问题,却值得相关领域和部门做长期的探讨和实践。
2014年10月
(余三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梦学刊》主编,湖南师大文艺学硕士生导师,湖南省社科基地“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文学学会副会长,湖南文艺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作协评论委员会副主任。现为湖南理工学院院长、中文系教授。胡睿臻,文学博士,大学教师。)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