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陈奎州同学的第一印象始于他的名字。奎字,从大,圭声;奎也是星宿名,奎宿,乃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古人有奎壁之说,二十八宿中奎宿与壁宿的并称,旧谓二宿主文运,故常用以比喻文苑。当时就觉得,此名不俗,溢着文气。可惜未曾谋面。
再次加深印象是2014年,选拔长沙市一中代表队参加浙江卫视“中华好故事”节目,丰富的文史知识和敏捷对答的才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不俗,还能读这么多书,有这么丰富的知识,怎能不令人印象深刻。
下一次交集是组织学生到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去参加传统文化方面的活动,当时我们设计的方案是要有能歌善舞的人、要有舞文弄墨的人、要有能言善辩的人,同事朱端顺向我推荐了他,我说写点什么东西看看吧,他当即挥笔,写了一篇《仪式与遗失》的文章,我惊讶于一个高二学生的阅读面、见识和思想。现在还记得那篇文章的末尾:“所能做的,只有回到文化本身,让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公信力再度形成,再打破传统形式,让其在现有环境中自行生长、衍化出合适的形式,具备全新的仪式性。或许,这,才是传统文化的方向。”
于是,我对他充满了好奇,越来越欣赏,也寄予了更多的期盼。也就自然更加留意和关注。一连串的数据展现了他的行走的足迹:获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大赛一等奖,第二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二等奖,第八届中国高中生才艺展示大赛写作组一等奖;获长沙市一中“校园之星”(文学之星)称号和校园辩论赛“最佳辩手”称号,评为“新概念三好学生”,并有部分作品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研究分会收录在会刊《文学校园》小作家栏目,在《小溪流》(成长校园版)、《高中生》《创作》和《科教新报》等报刊发表作品。
也许他和我有缘,进入高三,我的办公室和他的教室紧挨着,我们便有了更多的交流。我几乎通读他写的所有文字,觉得他的文字、他笔下的世界瑰丽新奇、想象奇特、情怀饱满。
他写的东西很多,也很杂。有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科幻、神话、古典、现代、爱情等,其中印象很深的他的剧作,话剧《千羽翔》、诗剧《荆棘鸟》、广播剧《凋零》,音乐剧《玫瑰之夜》在校园内公演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他用自己的文字,那些充满灵性也略带拙朴的文字,去表现爱与美,去歌唱自然与灵魂,这些文字似乎都表现了一种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感性与理性的冲突,而作者又很着力地在这冲突之下去寻找一种和谐与平衡。他说过希望自己是一个吟游诗人,一个歌者,可以像俄耳浦斯一样的歌者。在这个时代、在这样的年龄,大概很少有人再去怀想自然与古典所带来的和谐美,正如那古希腊的人们所歌颂的一样。而他却在努力地践行着自己信奉的和谐之美。一如他的人,我觉得是个外表文静而内心奔涌的人。他的人和他的文字,也是这般冲突和平衡着。
他没有刻意做什么,也不想刻意成为什么,他只是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不然,内心奔突的情绪没有地方宣泄,内心涌动的情怀无处存放,这是我极为欣赏的。
常常这样想象,在繁重的学业下,他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思考自己所面对的这个世界,在听课与刷题的间隙,从容地写下自己的想法。而这些在课余和假日,在不规则的各种纸片上写下的文字,很好地安放了他这颗并不安分、安定的灵魂。
越来越觉得,他是一个和我很像的人,遗憾的是我年青的时候,没有他这样的文笔、这样的才情。然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有足够的理由感到欣慰,也相信他成长的轨迹也会让我在我认定的语文教育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这样的学生,出现在这样的学校,也许不是偶然,而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的教育,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
欣闻陈奎州的作品即将结集出版,我应邀写点文字,纸短情长,难述所怀,拼凑了一些关于陈奎州其人其文的记忆碎片,是为序。
2015年岁末于银杏林下半亩方塘边
(周玉龙系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高级教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理事,湖南省中语会理事。曾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