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文家市的三次伟大革命实践活动
余振魁 湖南读书会
毛泽东在文家市作社会调查
1917年寒冬(1918年2月),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曾步行300多里,来到浏阳县文家市作社会调查。他在文家市铁炉冲的同学陈绍休、陈绍常兄弟家一一炉下屋住了好些天。在此期间,毛泽东早出晚归,在这一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查,留下了许多轶闻,本文采撷的只是其中的几个故事。
“泥塑木雕的,又有么子灵啰”
在调查中,每当毛泽东询问农民的生活何解咯样苦时,农民们普遍认定“是命中注定”、“是神安排的”。有一天,毛泽东在小江口大洲上与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六旬老农攀谈。当毛泽东问到其生活状况时,这位老农叹了一口气后回答:“毛先生,讲来真是命苦,八字差啊,我俚作的是别人的田,缴得租谷来剩不了几多,真是禾镰子上壁就有饭呷呢!”毛泽东笑着说:“大叔,咯不是您命苦,八字差,而是这个社会不合理呀!”老农说:“社会再不合理,我俚泥巴腿子又拿它有什么办法呢!”毛泽东因势利导地说:“办法总是有的,只要我俚咯些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推翻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建立一个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不就能做到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食么!”老农疑惑地说:“世间一切,哪桩不是神安排的呢?谁能拗得过神明呀?”而毛泽东却是一脸的自信。为了教育大家,一天,毛泽东特意带领当地十来个青年农民来到离铁炉冲不远的六龙山寺庵里,指着庵里的每个菩萨问大家:“这些菩萨是么子东西做的?”农民们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泥巴塑的,木头雕的呗!”毛泽东爽朗地笑了,诙谐地说:“既然是泥塑木雕的,那又有么子灵啰,又怎么能叫你们受苦呢?所以叫你们受苦的并不是这些泥巴木头,而是那些土豪、劣绅和那些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毛泽东就是这样循循善诱,启发农民觉悟。
正是毛泽东在文家市撒下了革命的种子,在第一次大革命中才有当年亲聆毛泽东教诲的陈世乔、甘恩藻等为首的文家市地区中国共产党支部的产生,才有了这一地区越烧越旺的革命烈火。
“关键是要实行婚姻自主”
离铁炉冲不远的黄土岭,住着个叫郑奎武的人,这人憨厚老实,只晓得作田,妻子是陈绍休的远房妹妹,长得漂亮,天生聪明。当地不少人都背地里说:“这是‘鲜花插在牛屎上’”。由于是双方父母包办的婚姻,两口子的差异也确实存在,所以隔不了几天就吵架。一天,夫妻俩又动起了肝火,闹个不休。陈氏晓得陈绍休、陈绍常兄弟俩已回铁炉冲了,一气之下跑到铁炉冲求陈氏兄弟这两个娘家的知书达理的人去给她评理。绍休、绍常兄弟邀毛泽东同往郑家。毛泽东用诸多生动的比方向这对夫妻说明家和万事兴的道理,特别是启发陈氏要以自己的聪明能干协助丈夫当好家,做个受人称道的贤内助。陈氏听了,觉得毛泽东讲得很有道理,也就忍住了气和丈夫重修于好。
回铁炉冲的路上,绍休、绍常兄弟连夸毛泽东会做思想工作,善解纠纷。毛泽东却若有所思地说:“我只能是调和调和而已,要彻底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关键是要实行婚烟自主!”
“搞么子硬要给孩子裹脚呢?”
一天,毛泽东在房里听见陈氏兄弟的胞妹又哭又叫,闹个不休,毛泽东走出房门一看,原来是陈绍休的母亲正在为女儿裹脚(包扎小脚),由于疼痛难忍,小妹哭叫不休,就是不肯依从。
毛泽东上前问:“伯母,您咯是搞么子啰?”陈母气鼓鼓地回答:“这家伙横直不肯裹脚,真不听话,我好生气哟!”毛泽东装作不解地问:“您老搞么子硬要给孩子裹脚呢?”陈母煞有介事地说:“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风俗啊,不裹脚,将来谁会要这个大脚女人?”毛泽东含笑说:“伯母呀,小妹一双好好的脚被您裹成了残疾,我看是又可怜,又可惜!这裹脚的痛苦不说,将来人大了,走路、做事多不方便哟!我看,大脚女人就不见得没人要,这世道总是会变的嘛!伯母,我求你就别给小妹裹脚了。”这时,陈绍休、陈绍常兄弟俩也走过来一起劝母亲,陈母听得也开了些窍,觉得这裹脚也确实不好,于是就不再给女儿裹脚了。
从此,陈家小妹成了文家市地区第一个大脚女人。
“我同时是个地理先生嘛!”
毛泽东在了解文家市各阶层政治、经济、文化、土地、农具占有、人情风俗的同时,还最喜欢爬山巅,极目远眺。有一次,他爬上文家市集镇后面的高升岭主峰,有人问:“毛先生,你何解咯样喜欢爬山察水啰?”毛泽东风趣地指着自己说:“我同时是个地理先生嘛,干地理先生这一行,不爬山察水行么?”当时,人们还真以为毛先生是兼学“地理先生”这一行的。
可谁能料到,他是在为以后的中国革命察山水、观风云呢!联想到1927年9月毛泽东果断地率领秋收起义各路部队来文家市集结并挥师湘南,开创了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以后,人们才逐渐领悟到他当年说:“干地理先生这一行”究竟为的是什么。
“身体好才能干大事业”
为了给毛泽东开展社会调查提供方便,陈绍常、陈绍休兄弟俩在自家专为他捡拾了一间房子,为的是使他进出、起居方便。尽管当时天气寒冷,有时还落雪结冰,毛泽东却每天清晨即起,身着单衣,在房里打拳,做俯卧撑,一直到全身发热冒汗了才出房门洗个冷水脸,接着便又跑步爬山去了。头几天早起做饭的陈太太(陈绍休的母亲)总是听到客房里传出的莫名声响,觉得蹊跷,但又不便直问客人,一天朦朦亮,她蹑手蹑脚地走到房前的窗下窥视,才恍然大悟。
当毛泽东身穿薄薄的衬衫出来洗冷水脸时,她爱怜地问道:“毛先生,不冷吗?干么子要这样折腾自己呀?”毛泽东轻松一笑,带着几分妖嗔而又豪迈的口气答道:“伯母,锻炼锻炼身体嘛!身体好,才能干大事业,您老说对啵?
”
“鹏程万里,凤母千秋”
毛泽东在陈绍休家打住期间,适逢陈母寿诞宴和绍常、绍休兄弟毕业酒一起做,毛泽东在喜喝陈母寿酒和绍常、绍休兄弟毕业酒之后,欣然要来文房四宝,即兴为陈母书赠了一副祝寿联。联曰:“鹏程万里,凤母千秋”;又为陈家兄弟题了“蟠桃齐熟”四个字做这副对联的横披,从而把两起酒席合做的意境全都写出来了。博得了所有在场人的啧啧称赞。这是毛泽东对陈家兄弟、全家及陈母最良好的祝愿,也许是毛泽东一生留在文家市的唯一联语。
给文家市人民上了两堂课
来文家市的第二天,陈绍休、陈绍常兄弟等陪毛泽东去文家市集镇作社会调查,路过下沙溪“必达学校”,学校老师陈绍熙(陈绍休的亲哥哥)了解到毛泽东当时已是省立一师校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的情况后,便把毛泽东迎进了学校。从而开始了毛泽东在文家市的第一堂课。
课堂上,毛泽东先提到他推崇的谭嗣同、唐才常和船山学社创办人刘人熙等浏阳英杰,赞扬必达学校是继承谭嗣同兴新学的模范。他认为“不能关起门来读书,要读活书,要向社会学习”。他还讲“读书不是为了个人捞饭碗,而是为了改造中国和世界”。他主张“学以致用”。他说,这次来文家市就是他向社会学习的极好机会。
毛泽东旁征博引,语言幽默,通俗易懂,师生们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家听了,深受启发和教育,以后陈清源、尤清风、吴千晋等听课者还走向了革命道路,尤清风、吴千晋并为革命献身。
为了广泛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引导乡亲们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时代潮流,趁毛泽东离开文家市的前一天,陈绍休的兄弟们还特意邀来附近的知名人士和亲朋戚友来炉下屋聚会。大家又一致请毛泽东讲一讲国内外的时局,听听他的真知灼见。这是毛泽东在文家市上的第二堂课。
讲课之前,毛泽东先站起来向大家深鞠了一躬,他逗趣地说:“我的娘老子姓文,到了文家市就等于到了外婆家,文家市的乡亲就是我的亲戚了。”一句话直惹得满堂欢笑。接下来,毛泽东便提出了一些国计民生方面的问题,请大家发表议论。最后,他向大家谈了自己对国内外时局,特别是对当时正在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看法,他说:“目前国际形势极为复杂,帝国主义国家两个阵容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争夺战,正在欧洲全面铺开,马恩河会战后,协约国不断告捷,同盟国节节败退。不管胜负如何,战争中牺牲最大是各国民众,受苦受难最多的还是各国民众!……
就在这次战争的风雨中,俄国民众正在站起来,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为推翻沙皇的统治而斗争,这是世界的希望,这是人类的希望!俄国人民终将取得胜利!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为推翻封建主义和军阀势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正是受毛泽东的影响和教育,后来,陈绍休一家几乎全家都投身于中国革命,并先后有8人为革命捐躯。
“文家市油饼比灯芯糕还要好吃”
毛泽东在陈绍休等的陪同下,游览了文家市集镇。初到这湘赣边陲重镇,毛泽东游兴特浓,关注文家市的方方面面,不断向陈绍休等问这问那,还不时驻足与集镇上的人交谈。当问及文家市的土特产时,陈绍休等一致推介文家市油饼。“带我去饼坊看看吧。”毛泽东想作深入的了解。陈绍休等把毛泽东领到了位于中街的油饼作坊。
毛泽东一边过细观察做饼的过程,一边向做饼的师傅们询问做工的状况,他还向姓刘的老板问了油饼的配料、特色、历史、销路等情况。好客的刘老板边回答,边从油缸里夹出几个油饼请毛泽东等品尝,毛泽东才品了一个饼便翘起大拇指赞叹:“咦,味道真好!又甜、又香、又脆、又爽,虽浸过茶油,可吃起来不腻口,耐人回味。”毛泽东高兴地边吃油饼边向周围的人介绍他家乡湘潭的灯芯糕。“灯芯糕是我们湘潭的特产,我觉得这文家市的油饼比灯芯糕还要好吃……”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
离开文家市的前一天,毛泽东在陈绍常、陈绍休兄弟的陪同下,最后一次爬上了铁炉冲的向阳坡。他环顾了文家市的山山水水之后,深情地对两位同学说:“回去,拿锄头来吧!”两位同学不解地问:“你要搞么子哒?”“栽树留个纪念!”陈绍休随即回到家中找来了锄头,陈绍常和毛泽东在炉下屋扯了两株板栗树苗,三人再次爬上向阳坡。毛泽东亲自选址挖凼,栽下了这两株板栗树,还自言自语地说:“这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
九十多年过去了,这两棵树由小变大,傲然挺拔在铁炉冲的向阳坡上。文化大革命中,前来参观的国内外人士络绎不绝,有外国总统;有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有国家副总理;有开国将军;有大量的外国政党代表团和人民解放军官兵、红卫兵、人民群众。为了有效保护这两棵不寻常的树,有关部门在这两棵相隔丈多远的参天大树下,辟有一个约30平方米的地坪。两张麻石条凳摆立两边。周围用铁丝网围着。现据有关人员介绍,当年毛泽东亲手植的树恐怕就只剩下这两棵了。这两棵板栗树和附近的当年陈家庄屋现定为浏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次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
1927年9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全面爆发,声势浩大,起初取得了重大胜利。由于敌强我弱,敌大我小,缺乏作战经验和邱国轩部叛变等原因,以后相继受挫。9月14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在浏阳东门失利后,于傍晚退至上坪。
团部驻扎在张家屋场。当晚,前委书记毛泽东在离他省立一师同窗好友、共产党员陈锡虞家不远的张家屋场召开了该团连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取消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改向浏阳南乡文家市前进,并以前敌委员会的名义指示11日在平江金坪失利的一团向三团靠扰,还向省委写信,说明工农革命军不再去打长沙的理由,要求立即停止长沙暴动。
15日上午,部队离开上坪,先向铜鼓方向退却,给湖南的敌人造成一个退往江西的假像,以迷惑敌人。然后突然复入浏阳境内并与尚在浏阳县城的第二团联络,接应他们一同退往文家市。17日,第一团和第三团分别甩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神不知、鬼不觉地会合在铜鼓排埠与浏阳的孙家塅之间,毛泽东、卢德铭、苏先俊、余洒度、余贲民等前敌委员首次见面。两团会合后休整一天,一方面等候第二团的消息,一方面在孙家塅举行前敌委员会研究部队的现状和以后的军事行动。当得知第二团于17日又在浏阳县城失利的消息后,便开始商议退往湘南的事宜。
为全师在文家市集结扫清前进道路,毛泽东决定派先头部队拔掉文家市团防局这颗钉子。第三团多半是浏阳工农义勇队队员,对浏阳的人情、风俗、地形等都熟悉,9月18日,毛泽东便派第一营营长张子清率一营先向文家市挺进。
其时,文家市驻有敌挨户团。9月19日早晨,文家市下街口的团防局内正磨刀霍霍,杀气腾腾,国民党清乡办主任兼团总,恶霸地主孙发逊摄于秋收暴动彻夜未眠,他边吃早饭边狂叫:“今天先杀陈盛龙祭旗!”陈妻正跪在牢房前边哭边陪丈夫吃“饯行酒”,陈盛龙镇定从容地嘱咐妻子:“我死后,你要好好抚养我们的儿子,叫他长大后为我报仇。”陈盛龙是文家市农会的积极分子,农会垮台后被挨户团抓去关押在县城团防总局。
9月16日,工农革命第二团攻克浏阳县城后被营救出狱,不想回到文家市的第二天又被挨户团抓住。刽子手正要挥起马页刀开斩陈盛龙,只听得一声枪响,子弹击碎了团防总局屋上的瓦片,落在刽子手的头上。接着枪声四起,张子清指挥工农革命军从街头涌来,一下子包围了团防局。孙发逊吓得直打哆嗦,自知情况不妙,慌乱地带着挨户团挤出团防局,向着街后的棺材岭方向逃跑,连拴在门口的马也顾不上骑了。
陈盛龙幸免一死,关在团防局监牢里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也全部获救。当知道救星又是工农革命军时,陈盛龙一头扑在了张子清营长身前,热泪双流地说:“农会垮台后,我被捕关进了县城死牢,三天前被工农革命军二团救出,昨天回家又被挨户团抓住,今天就要杀我,想不到又被你们救出了,我已是三世人啦,我这口命是工农革命军给的呀,毛委员、工农革命军大恩大德啊!”
团防总局被拔掉,文家市人民笑逐颜开,奔走相告:“共产党的军队来了,毛委员就要来了!”大家走上街头,燃放鞭炮,端上茶水,盛情欢迎秋收起义部队。
19日午前,毛泽东率三团到达文家市。随后,第一团和第二团部分指战员及安源工人爆破队相继赶到了文家市。师部就设在里仁学校,毛泽东、卢德铭等师、团领导和警卫战士开便铺住在里仁学校,大部分指战员则分住在文家市街上各商铺。午后,毛泽东等前委领导分头向部队基层干部和当地党组织调查了解情况。
各团指战员为胜利会师而欢欣鼓舞,大家兴高采烈地倾诉暴动十天来各地的战斗经过,表示要跟毛委员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接着各团团部派出政工人员开展宣传工作,到处书写,张贴标语口号。街上及咐附近乡村到处张贴着“暴动,打倒唐生智、汪精卫!”、“暴动,打倒省政府!”、“暴动,打倒国民政府!”、“暴动,农民夺取政权!”“暴动,组织革命委员会!”、“暴动,实行农民协会专政!”、“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工农专政”“中国共产党万岁”“暴动胜利万岁”等大量标语。
同时政工人员还深入街头巷尾,附近屋场,田头地角宣讲秋收暴动的伟大意义和目的;讲解共产党的政策和革命军的纪律;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土豪劣绅的罪行,号召农友们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工农政权,还教农友们唱《梭镖歌》、《我们本是工农兵》等革命歌谣。
文家市的群众欢天喜地,斗志昂扬,纷纷要求革命军领他们打土豪。张子清营长等便带领数百军民冲进了离文家市街不远的中洲上大屋——大土豪彭伯堂的庄园。此时,彭已逃跑,张子清等同志还就地组织了有500多群众参加的控诉会,揭露彭伯堂的滔天恶行,清算他的罪恶。会后,革命军和农民们一起将彭家的钱库、油库、盐仓、谷仓等一齐打开,把彭家的粮食和其它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工农革命军官兵并把分给那些无儿女的老人的东西送上门去,群众个个喜笑颜开。义愤填膺的农友们一把大火烧起了专供彭伯堂和他的姨太太、狐朋狗党们花天酒地,荒淫玩乐的望花楼。
几个革命军宣传员在彭家尧(后牺牲,文家市籍)带领下,乘兴搬来楼梯,将彭家的桐油熬熟后调以土红,在大屋正门左右两侧高墙上对称地书写了“努力共产”四个各长3米、宽2米的巨大正楷字标语。
19日午后,秋收起义部队进驻文家市时,还消灭了盘踞在文家市中街里仁巷积谷仓的地主武装团防队,随即打开了往日土豪劣绅吸吮农民膏血挂着慈善事业招牌的“积谷仓”,将仓内粮食分发给饥寒交迫的农民,救济了成百上千的贫民百姓,从真正意义上恢复了积谷仓原来的作用。秋收起义部队开仓放粮以及其它所有强有力的宣传鼓动和为老百姓做的大量好事深得人民大众拥戴,文家市人民认识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部队,文家市人民的革命热情迅速高涨,让迷茫中的农民又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光明的前景。
并涌现了众多的有志青年要求加入秋收起义队伍,经部队挑选有20多个年青小伙子参加了起义部队。商店都迅即开门营业,集镇的居民和当地农民都自告奋勇纷纷为起义部队做事。送菜、编草鞋、带路,舂米、送柴、送菜、洗补衣服、打草鞋,帮助部队放哨,安置伤病员,和起义军一起打土豪搞宣传等。文家市到处充满沸腾的革命景象。(2005年8月,积谷仓被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19日晚,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后栋教室(成德堂)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集中讨论部队进军方向问题。根据当时敌强我弱,敌大我小,革命暂处于低潮的客观形势,在总指挥卢德铭等大多数前委委员的支持下,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以通过,否定了师长余洒度坚持的“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主张,决定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部队作战略退却,先退萍乡、安源,再往湘南。
20日早上,晨露未晞,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三团和第二团部分同志及安源工人爆破队共1500多人在里仁学校操坪召开会师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重要讲话,毛泽东站在操坪的台阶上娓娓而谈:“……同志们,蒋介石、汪精卫、唐生智已经叛变了革命,他们疯狂地屠杀革命同志和工农群众,革命已经转入低潮。我们举行的秋收暴动也受到了挫折,经受了失败。但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我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咬咬牙,挺过这一关,革命总有出头的一天。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革命嘛,就不要怕困难,贺龙两把菜刀起了家,我们有这第多枪杆子还不能起家吗?”说到这,毛泽东特别赞扬在暴动中勇敢善战的浏阳15岁小伙子寻淮洲“年小志气高”,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紧接着,毛泽东用左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圆圆,并说:“这就好比蒋介石,是一口大水缸”。他又用右手握拳比划,说:“我们好比这个手,是一块小石头。”毛泽东又用右手拳头不停地撞击左手划的大圆圆,笑着解释道:“我们这块小石头,只要不断地去砸那口大水缸,我们总有一天会把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砸破的!”接下来,毛泽东特别表扬了在秋暴中英勇善战的浏阳15岁青年寻淮洲,夸他是:“年小志气高”……
文家市许多革命群众,也参加了会师大会。听说神往以久的毛委员要向部队作重要讲话,时在里仁学校念高小并初涉革命斗争的胡耀邦、杨世竣(杨勇)等儿童团员爬上围墙,骑在墙头上好奇地审视着这一有着历史意义的场面,特别认真地聆听毛委员的讲话,儿童团长杨世竣还特意带来铅笔和小本子,尽可能地记录毛委员讲话的内容,以便传达给更多的儿童团员,毛委员气宇轩昂的演讲深深地打动了年少的胡耀邦和杨世竣等,都要求革命军战士带他们去闹革命。杨世竣还特地找到革命军第一团特务连党代表罗荣桓要求参军,并拖着罗荣桓去家里吃早饭。
会师大会极大地振奋了秋收起义将士和文家市人民的革命信心,大家庆幸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会后,革命军指战员继续深入文家市集镇乡村开展了许多工作,斗争并处决了文家市乡间的一批地主,如大恶霸肖绍卿、大地主彭老五等。,把恶霸地主们霸占的田地分给了当地的贫苦农民。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同时,也抓紧伤病员的救治、粮草补给、找寻被打散的未能赶上会师大会的二团官兵,经过找寻让二团部分散失官兵也赶往文家市或进军路上与一、三团大部队会合一同进军井冈山。
革命军要高举“中国工农革命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向湘南进军了,得统一赶制师、团军旗。师部军需处长范树德前往里仁学校对门的裁缝店里做军旗。他请来军中秀才,师部副官兼会计杨立三。杨立三善写正楷字,他们在柜台上一一摊开裁好的红布,在白布镶的旗竿套上分别写上“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或“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团”的正楷墨笔字,再绘上镰刀、铁锤、五角星的图案,请裁缝师付照样缝制出师、团军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工农革命军辎重队副队长陈毅安奉命带领一支后勤小分队与前哨部队先行,为大部队南下做好住房、粮、菜等后勤保障工作。会师大会之后,他们就要开往江西上栗市方向打前站。临别文家市,陈毅安不忘给爱人李志强写封信,告诉他的行踪,他在信中写道:“我昨日抵达浏阳之文家市,今日又要开萍乡去……。”
……
21日下午,毛泽东、卢德铭等率领秋收起义大部队从文家市出发沿罗宵山脉南下,文家市的革命群众主动帮助工农革命军侦探敌情、担任向导、背行李、抬伤病员等,胡耀邦、杨世竣等儿童团员们也夹在人群中,一直把工农革命军送过街后湘赣边界的高升岭才依依不舍地返回。当地贫苦农民张祖典不但自愿给部队带路,而且帮助挑担数十里,经多方劝阻才回家。
革命军的指战员在与张祖典的交谈中,了解到他家里很穷苦,连一床被子也没有,于是就送了一床新棉絮给他,感动得张祖典热泪盈眶,一直舍不得用,硬是珍藏到了新中国成立,直到1977年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建立时,他才把这件收藏了50多年的宝贝作为重要文物献给了纪念馆。
文家市会师时,由王新亚、潘心源、慕容楚强、刘少龄等人领导的中国工农革命第二团在浏阳县城失利后,奉命前往文家市集中,由于战事和团长王新亚的指挥过失而错过了会师时间分别走散到大瑶的枫林铺以及岩前的五神岭、黄花冲一带。在五神岭将军庙,王新亚于当天晚上带领特务连长、排长等不辞而别。部分革命战士在潘心源、慕容楚强、刘少龄等同志的带领下,在五神岭黄花冲一带打土豪、宣传革命,得到这里的工农自卫军、农协的密切配合。
潘、慕容、刘等来五神岭将军庙与庙里办公的乡苏维埃、工农自卫军、农协领导者们商量工作并暂住庙里。两天后,寻找人员找到了他们,在寻找人员的指引下,潘、慕容、刘等即率领所剩的工农革命军离开将军庙,去追寻已开往江西萍乡方向的秋收起义大部队。
秋收起义部队文家市会师避免了工农革命军全军覆灭的危险,保存了刚刚诞生的我军弱小兵力,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第一支工农武装,打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军旗,随后的向农村进军使文家市成为了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伟大起点,并由此迈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第一步。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里仁学校为我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5年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红一军团文家市大捷
1930年6月,赣南、闽西地区红四军,红十二军和红六军(7月改称红三军)在福建汀州合编为红一军团,毛泽东任军团前委书记兼政委,朱德任总指挥。当时的党中央主要负责人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左倾指导思想,制定出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命令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红二军团攻打武汉,红一军团攻打南昌。毛泽东同志坚决抵制攻打大城市的错误主张,始终坚持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赣江两岸几十个县境的广大地区深入发动土地革命,并摆出佯攻南昌之势。
7月27日,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虽然攻下了长沙,但因难以抵挡反动派的围歼而很快退出。毛泽东、朱德闻讯红三军团被迫撤出长沙后,感到情况十分危急。决定率红一军团驰援红三军团。立即派军团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带领一个连,急速行军,去和彭德怀取得联系。红一军团行军到江西万载时,终于联系上了彭德怀派来的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得知红三军团攻打长沙的详细情况。毛泽东命令队伍向樟树镇推进,在樟树镇召开了总前委会议作出了红一军团不打南昌,而是西渡赣江,进入湘东浏阳,以掩护红三军团撤退,与红三军团会合的决定。
这时,中央“左”倾领导又命令第一军团与第三军团合攻长沙。红一军团由江西安义、奉新出发向长沙进军,途中,毛泽东写下《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飚为我从天落”。
毛泽东借这首词委婉地批评当时党中央负责人的“左”倾错误,形象地说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是要放手发动群众,指出只有“百万工农齐踊跃”,才能使革命“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才能使革命之火燃遍全中国。8月18日,红一军团到达江西万载县黄茅镇。拟从这里经浏阳去长沙。而此时,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红三军团,已派重兵分驻浏阳,并亲自坐镇浏阳县城指挥,他特派所属第15师戴斗垣旅共5000余人进驻湘赣边境重镇文家市,以阻止红三军团经此地西去与红一军团会合,而红一军团要进入浏阳,也必须经过文家市。戴匪气焰十分嚣张,刚到文家市,就致电何键:“文家市……为湖南赤匪老巢,现拟暂住,大加搜捕,以期一劳永逸”。
红一军团抵达黄茅镇后,苏维埃浏八区(文家市区)区委书记钟世华即亲自前往黄茅汇报敌情,请求红军尽快消灭盘踞在文家市之敌。毛泽东、朱德听取汇报后,当晚就召开各军负责人会议,作出了攻打文家市的英明决策,次日晨发布了作战命令,进行了战前动员。毛泽东还在会议之后亲自给党中央写信,概述了红一军团在赣西一切新的军事行动,深刻阐明了不打南昌,移兵赣西、向湘东挺进,突袭文家市的道理。
文家市距黄茅三十余华里,按照黄茅军事会议确定的作战方案,红一军团于8月19日兵分四路合围文家市,第一路由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率红三军第一、二纵队由东面进攻文家市街后的高升岭,棺材岭等敌军制高点;第二路由军长林彪、政委罗荣桓率红四军包抄到文家市西南面,由此发起攻击并阻止敌军向浏阳县城方向逃跑;第三路由红三军第三纵队沿黄茅至文家市的大路从东北面进攻;第四路由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率红十二军负责先歼灭驻守在文家市北去约30华里的孙家塅戴匪一个团,之后再从北面向文家市迫进。
此外,毛泽东、朱德还特别安排张启龙(原浏阳县委书记,时任湘东工农武装总指挥)率湘东游击队担任保卫浏阳至文家市途中的重要关隘——渠城界的任务,以阻击敌增援部队。同时,萍、浏、宜、万等县的广大赤卫军一齐支前并参战。
8月19日,红一军团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合围文家市的兵力部署。20日凌晨,敌人还在睡梦中,红军从天而降,风驰电掣,突然将戴匪团团围住。红三军第一、二纵队率先发起攻击,迅速占领了敌棺材岭阵地,戴斗垣梦中惊醒,仓促应战,命部下死守仅剩的高升岭制高点。
敌人凭着坚固的工事,架起轻、重机枪和迫击炮等,用各种火力顽抗,我军数次冲锋均被击退下来,伤亡很大。正在这僵持阶段,毛泽东、朱德率军团总部等急行军至距文家市8华里的五神岭将军庙,毛泽东再作临战动员后,部队即迅猛投入了战斗。毛泽东、朱德还将前线指挥所搬到了高升岭山腰的陈太仙人庙并亲临指挥战斗,全体指战员受到极大鼓舞,士气大振,红三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柯武东(安徽籍,年仅26岁)立即组织80名突击队员,手持马页刀和驳壳枪,腰挎手榴弹,在密集的火力掩护下,柯武东亲自率队,带头冲锋,发起最勇猛的一次强攻。
刚攻下敌人第二道战壕,柯武东不幸腹部中弹,小肠外溢。战士们要抬送他下山,但他置生命于度外,一手挥动驳壳枪,一手塞进外流的小肠,死死捂住伤口,强令突击队“不要管我,继续冲上去!”。全体突击队员感动至极,舍生忘死地猛力冲锋。
与此同时,兄弟部队也从山后袭来,两面夹击,终于拿下了高升岭敌阵地的制高点,红军占领了地形上的优势,居高临下,用夺过来的机枪猛烈还击顽抗的敌人,把敌人压至山下,汇集到文家市街上。这时,四面八方的红军铺天盖地而来,枪声、杀声惊天动地,敌军顷刻瓦解。戴斗垣见大势已去,率余部向浏阳县城溃逃,又遇红四军迎头痛击,只得退回。与此同时,孙家塅守敌也被我红十二军击溃,红十二军也已迫进文家市,戴斗垣吓得浑身哆嗦,自知逃不出红军布下的天罗地网,只得掏出手枪自杀而死。
湘东游击队埋伏在渠城界两边山上,准备截击从浏阳县城派来的敌增援部队。因我军行动迅速,何键获讯较迟,又未探明红军虚实,不敢轻举妄动,故未派援兵前来,只有一小股给文家市之敌运送物资和军饷的敌军不明情况,进入伏击圈,被游击队一举歼灭,缴获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和银元。
毛泽东、朱德的爱将柯武东血洒高升岭,在抬送设在江西宜春慈化镇(距文家市约20华里)的红军后方医院途中停止了呼吸,葬于慈化镇西街口。
文家市突袭战不到四个小时,便全歼了敌3个团另一个营,击溃一个团,毙敌旅长戴斗垣和一个团长,俘敌一千余人,缴获长短枪1500余支,机枪37挺,而我军仅伤亡官兵700余人。我军军史和战史上都称之为“文家市大捷”。
文家市大捷后,红一军团在文家市休整了两天,扩充了一个营的兵力,开展了大张旗鼓的革命宣传工作,并决定乘胜消灭敌派驻浏东张坊一带的陈光东部。但当红军赶到该地时,陈部已经离开。原来,何键得知我军一举歼灭了戴斗垣旅后,知道红军主力到了,惟恐再蹈复辙,自己先行逃回长沙,并同时将驻浏阳的所有部队召回以加强长沙城区的防务,准备在红军再次攻城时负隅顽抗。
在此情况下,红一军团挥师西移,于8月23日到达浏东永和镇,与由平江长寿街南来的红三军团胜利会师,在石江李家大屋举行联席会议,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成立了由朱德任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兼前委书记和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唐亮、孔石泉、张冀翔、饶子键、张藩、汤平、周文龙、江文、王才龙、李辉高等大批浏阳青年参加了红一方面军。25日,这支拥有四万余人,三万余条枪的中国最大的革命武装根据中央指示进抵长沙近郊,准备分三路围攻长沙。出于当时极不利于我军的形势,毛泽东当即立断,提出了停止攻打长沙,转移江西的意见,得到了朱德、彭德怀的同意。毛泽东等耐心说服部属,9月15日,红军主力撤离长沙,分兵攻克醴陵、萍乡、攸县、茶陵、吉安等县城,回师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文家市大捷是红一军团成立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是红军初创时期一个成功的突袭战例,在我军军史和战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文家市大捷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歼我红三军团的阴谋,恢复和发展了湘鄂赣之交的红色根据地,为红一、三军团会合并组建红一方面军创造了条件。从此,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克服了党内左倾错误,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壮大了红军力量,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文家市大捷主战场遗址高升岭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余振魁: 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浏阳市政协文史调研员,浏阳市文家市镇岩前中学退休教师,有诸多作品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有大爱情怀,慈祥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