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人物】大国风范,华人之光——记坦桑尼亚爱心华侨朱金峰
作者:朱梦斯 湖南读书会 时间:2019-03-02
关注潇湘悦读网微信 放入收藏夹
阅读:
次
大国风范,华人之光
——记坦桑尼亚爱心华侨朱金峰
朱梦斯 打听非洲 湖南读书会
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CCTV-4 25周年的宣传片中,他们邀请了一位坦桑尼亚华侨作为嘉宾代表海外华侨表达对频道的感谢与祝福。视频中的华侨面目慈善,满脸笑容,眼神坚定,这也代表了华侨在坦桑尼亚的精神面貌。这位华侨名叫朱金峰。海外的华人华侨无数,中央电视台却选择了他作为代表之一录制宣传片,这位华侨在坦桑尼亚到底有什么样的精彩故事呢?
笔者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华助中心主任,中华总商会荣誉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荣誉会长——朱金峰
从当兵到下海,他经历了人生的转变,从下南洋到闯非洲,他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总说自己这大半辈子“像场梦一样。”有时他也自问,“我怎么就在这了?”
从河北老家到菲律宾他度过了6年的岁月。而从菲律宾到坦桑尼亚,他扎根非洲已经20余载。26年的海外生活,让他和坦桑尼亚紧紧的连在一起。
为华商发声!为华商维权!为华商代言!是他生命的一种安排。
2000年的坦桑尼亚,是一个潜力巨大、有待开发的市场。一大批商业嗅觉灵敏,具备探险和吃苦精神的中国商人前赴后继的前往,朱金峰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由于在菲律宾的生意受到菲政局不稳因素的影响,46岁的朱金峰开始将视野转移到这个拥有蔚蓝海洋、温润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
在这里,朱金峰卖过小商品、钢材、摩托车,在无数次的失败和教训里,学会了如何适应坦桑尼亚独特的政治商业生态和社会世情,也逐步摸索出了在这个处于工业起步阶段的国家,如何通过诚实经商、用心做人,建立自己的商业领地。他也成为了侨界公认的最善于与当地人打交道的人,更是无数华商遇到难事、碰到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救火队长”。
挫折中反思
——朱金峰眼中的“坦桑尼亚”市场
初到坦桑尼亚的朱金峰,被这里的高价市场深深的吸引了。从商业角度看,越是贫困的国家,物价越高,商机也越多。小商品的高价格、相对较少的可选品种以及广阔的城乡需求市场,让这个市场蛋糕看起来非常诱人。但实际上,当他踏入市场时过程却充满了挑战,给了他当头一棒。
随着从国内发来的400多个品种的货物的到达,朱金峰抱着极大希望开始打市场。可是他跑断了腿,说尽了好话,也没法将这些质量不错且价廉物美的商品卖出去。他推销的浴巾质地柔软、吸水性好,在国内很畅销,但当地人不买账;他手里的螺丝口灯泡已在国内广泛使用,但当地人不需要这种口径的灯泡。
比货品质量不符需求更糟心的,是客户根本没有钱买更优质的生活品,在当时的坦桑尼亚,便宜货是当地大量居民的首选。看着囤积在库房里一大堆商品,朱金峰心急如焚。外表随和、平易近人的他,骨子里有着一股子“想做,就要做成”的坚持,不甘心就这样放弃。
随后,他转变了商业思维。商业模式从“全面撒网式”的找市场收拢为“小而精”的专注度上。
集中资金和精力到摩托车生产与销售上,实现在摩托车生产销售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地位,并逐步将企业推进多元化发展的轨道。
虽然已经获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当年那些余下的小商品还在他的库房里,它们的存在似乎是一种提醒,面对挫折需要不断的自我反思。从那时开始,他有了对外部环境、资源、市场,以及当地的世俗人情有了更细致、用心的观察和琢磨,而不仅仅出于一个商人的短期利益考虑。
朱金峰认为,到坦投资首先要做的是充分考察市场,不要轻易下手,也不要轻易放弃,机会和风险在这里是并存且均等的。民营企业不仅要敢闯敢试,还要有胆略和智慧。胆略是基于对市场战略性把握与风险防范,打有准备的仗;而智慧则是做事做人力行一个“和”字。
许多华商遇到税务、电力、安全等难以解决的问题时,都会向他请教。他愿意牵头做事,不求回报。在许多华商眼里,朱金峰的确很有能量,他知道如何与当地政府打交道,也知道如何以“四两拨千金”的方式化解看似没法沟通的矛盾。
做人做事做生意,他始终信奉“为商先为人”。即使民族不同、肤色不同,但人心相通,人性相同。他不喜欢一些华人身上的优越感,遇事耍横。有些刚到坦桑尼亚的华人对当地文化不了解,在路上被警察拦下,采取吵闹的方式,非要争个输赢,最后被关二十四小时。有些华人怕移民局检查,不积极配合,将小事变成大事,最后不可收拾。
朱金峰崇尚和和气气地处理事情。在当地人面前,他低调、坦诚,外圆内方,使人愿意靠近。一位媒体记者评价他身上有一种大度、随和、理性的特质,展现出中国商人应有的风范。
扎根坦桑尼亚——根值当地,帮助他人
随着中坦双边经贸关系的加强,在坦的500家中国企业正融入到坦桑尼亚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为当地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中方员工与外籍员工的比例已达到1:6,而伴随而来的劳资问题、文化融合问题也日益明显。许多华商大多对当地人工作拖沓、纪律散漫而头痛不已。
在坦的中资企业大多采用劳动密集型的经营模式,强调现代企业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和制度的执行力。与其它中资企业的管理者注重以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的经营理念不同,朱金峰强化制度管理的同时,更积极挖掘人在管理中的作用。他选用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当地人任经理,并兼任翻译。
“有些工厂管理很严格,对当地人的管理简单粗暴,动辄责骂,效果并不好,当地人不接受。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人,能让外籍工人充分了解我们的管理意图和要求。比如上下班迟到早退、工作偷懒等问题,由经理去打招呼、作沟通,问题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
朱金峰认为,企业效益不仅来自管理制度的完善,还要选对人,畅通沟通渠道,同时也要多关心员工的生活,将中国人优秀的传统理念和生活方式灌输给当地人。许多当地员工从不储蓄,经常在发工资当天就把薪水花完,不顾及家中妻儿,导致家庭生活缺乏稳定性。他就要求工厂每月开会,介绍中国人的储蓄目的和经验,并通过经理劝说当地工人将钱存起,为养老、医疗做准备。现在,部分工人逐步养成了每月储蓄的习惯,感受到了储蓄的好处。
朱金峰常说,你先对别人好,也才能得到别人正向的反馈。这正体现传统中国商人崇尚的“真善为本”、“以德治商”商道思想。
朱金峰说,自己刚到坦桑尼亚时,是个急性子,脾气挺大,但是现在被这里的慢节奏改变了性格。“慢一点,心宽一点,心态也就不同。”
他喜欢帮人。工厂里的司机无意中说起妻子在做回收塑料瓶的生意,生意挺好,就是没钱周转。他二话没话就借给司机200万先令,借款每月从司机工资里扣除部分归还。司机很高兴,妻子的生意扩大后,及时归还了余款,还常说“我的生意是老板关照的”。有一个工人是电焊工,希望能开一个电焊门市,但碍于无钱购买电焊机一直无法实现,朱金峰知道后把厂里的电焊机和相关设备送给他,并给予他一定的资金支持。现在这个工人做起了防盗门、防盗栏的业务,规模越做越大。
随着坦桑尼亚的快速发展,许多华人对当地人的印象还停留于“懒惰”、“不努力”。朱金峰与当地人打了多年交道,算得上半个坦桑人,他持不同的观点,“世界在变,中国在变,坦桑尼亚也在变。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人不愿再懒惰,大部人已经萌生了做生意挣钱养家的愿望。看看城市和农村马路边的小店,你能感到这种变化”。
他希望在坦桑尼亚挣了钱的中国人拿出部分资金建立一个基金,对有做生意愿望的员工扶一把,教他们如何做生意,教他们怎样富起来。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鼓励厂里有才干、想做生意的工人骨干学习销售知识,培养有能力的工人成为销售人员,给予提成,还计划将其中的优秀者培养成为摩托车零售商。
当听到有华人说当地人不懂得感恩时,朱金峰很激动,他不认同这种说法。一次,他的夫人资助了处于病困中的当地工人,工人康复后跪地拜谢;在他家工作了10年的保姆,为了追回主人被偷盗的财物,奋力追贼1公里。在工厂,工人们自发地与偷盗者搏斗。他们说,老板人好,我们愿意这样做。
聚合力量——发出华人华侨集体的声音
作为坦桑尼亚规模最大的商会中华总商华的发起人、第一任会长,朱金峰始终坚持“团结”的理念,为华人华侨解决困难、办实事。在他的大力倡导下,300多家华商加入到了商会,并先后成立了浙江商会、福建同乡会、卡里亚库商会等分会。
对于自己走过的这条路,走向耳顺之年的朱金峰喜欢说一句话,“人走到哪儿,要立足当地,多交朋友,多做好事,与政府多沟通,不要单打独斗”
朱金峰认为,这就是商会的作用----团结大家的力量,以积极、正向的力量与当地政府进行真诚、务实的沟通,而不是各执一词的争吵与抱怨。
如今,他本人已经加入了坦桑尼亚的国籍,而且他的孩子也出生在坦桑尼亚,也是地地道道的非籍华人了。但他不仅热爱帮助当地的非洲兄弟,更是时刻不忘自己的黄皮肤,努力为华人发声。坦桑尼亚华人华侨互助中心应运而生!
华助中心是中国国务院侨办授权的海外华人华侨组织。坦桑华助中心于2017年8月在北京经中国国侨办正式授牌,同年10月由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王克揭牌正式成立。
自成立以来,秉承为侨服务的宗旨,在国务院侨办、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的坚强领导下,坦桑华助中心积极协作坦桑政府部门,团结坦桑各大华人商会,为维护在坦侨胞的合法权益,侨胞间的互助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真正地履行了与在坦的所有华人华侨好事共享,难事同担的使命职责。
仅2018年前5个月,坦桑华助中心共受理案件81件,经济纠纷58件(含民事纠纷),盗窃/抢劫9件,非法携带野生动物7件,其他7件,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2018年三月底四月初坦桑华助中心协助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全力交涉并督促警方破获发生在达累斯萨拉姆卡利亚库中国籍女子林某在住所内遭遇抢劫并被杀害一案。
成立一年来,受理援助案件超过100起,总计为华商挽回经济损失近1500多万美金。
华助中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国务院侨办、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的领导,更离不开在坦侨团商会及广大侨胞的大力支持。“华助中心”反过来念即是“心中助华”,坦桑尼亚华助中心,作为一个海外侨团,应强调分工合作,分享共荣,只有族群的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了,大家都团结一致,不搞分裂,华助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商会和华助会是华商的家,也是带领中国民营企业走进坦桑尼亚的使者,更是企业与当地政府的纽带。朱金峰常常建议那些初到坦桑尼亚的华商到商会多了解情况,“前人走的弯路,吃的亏,是花大价钱买来的经验和教训,更是财富”。
中国有句古话叫“相由心生”,经过时间的沉淀,朱金峰脸上露出来的真诚和善让人如沐春风,这也是他心系他人,心怀大爱的表现,他身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沉稳大气也代表了一种大国风范,他被誉为“华人之光”。
祝福“华人之光”朱金峰先生的明天更美好!
编审:涉江红帆 贾鸿
“潇湘悦读网”版权保护声明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