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是中国文人的情结,也是中国文人的梦!
文人总是对那条脉脉流淌的秦淮河寄予太多!
不仅仅是一次次的赞许,一次次的惋惜,一次次的感叹,一次次的贬低,一次次的借题发挥、针砭时政;还有许许多多的唠叨,许许多多的哀怨,许许多多的不解,许许多多的牵绊,许许多多次拿它说事、纾解才情。
数着历史上一次次的流连忘返和思古之幽,也禁不起怀旧低吟来。站在灯影里的梦幻之境中,我想:秦淮河到底有什么?
有一支歌,是灯船里女人六朝烟云的弹奏;
有一首诗,是划桨中诗人盛衰兴亡的咏叹;
有一段书,是阁楼上饮者跌宕起伏的评说;
很多很多······
纵然如此,秦淮河再多的意象,在茫茫的历史中,终归只有一个最浓的,秦淮名妓。
秦淮八艳曾经是这里最有名的妓女,她们是: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她们基本上生活在明末清初,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八个绝色佳人或多或少地卷入了当时的混乱。她们之所以如此有名,并不完全因为她们的才情和美貌,她们在那条秦淮河的两岸留下了凄婉的爱情和惊奇的故事,这大概也是和那些与之有过往事的文人分不开吧!因为满腹的才思和动情的传奇,秦淮八艳改写了妓女的卑微和鄙陋,她们让历史为青楼里的这些商女而刮目相看。
但是,即便有秦淮八艳的章台柳隐、红颜倾国、灵秀青莲、桃花零落、侠骨芳心、长斋绣佛、红泪沾衣、清雅幽兰,秦淮河仍是以灯红酒绿的烟花柳巷而名冠天下,原因何在?那流光在水波里的灵魂都写满着艳,那动影在浮华里的情思都含着娇。秦淮河里的名妓,再怎么去改写商女形象,毕竟流在青史长河骨血里的千娇百媚洗涤不尽了。六朝以来,秦淮河的名气就太盛,灯红酒绿,繁华如云。尤其是自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这里更是文人荟萃、商贾云集。不再是刀枪厮杀,不再是兵家雄起,不再是烽火千里,奢靡的享乐又开始在秦淮河畔滋生沃土,亭台楼阁间又开始弹唱和嬉笑,形形色色的人纷至沓来,在这里醉生梦死、纵情放浪。秦淮河,较前有过之地再次成为男人们心中的快活梦境,也更成为了无数文人魂牵梦绕之地。
秦淮河就是因为妓院成了一条脂粉河。
妓院是个非常古老的行业。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就别出心裁的利用妓女赚钱为齐国创收。如此以来,妓院岂不需要大量的从业女人?春秋时期,战争不断,齐国将俘虏的家属采取杀男不杀女的做法,女人大部分可以留活下来,补缺妓院,而齐国对国内因触犯刑律要处死的犯人也是采取不杀其妻女的做法,用她们去妓院从事业务。到了后来,管仲的这一做法见到经济成效之后,很多国家纷纷效仿。于是,一个关于情色的行业在中国蔓延,这一蔓延,就不得了,两千多年都一直未间断。战国时候,“营妓”出现,那是专门为军队服务的,类似于慰安妇,它的创立者是那个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而“营妓”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却是到了汉代。汉代以后,“家妓”兴盛,到了南北朝时期则达到顶峰。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发展,妓院逐步以行业业态的形式在历史上出风头。后来宋朝的王安石也开创了酒馆和妓馆“合营”的办法,也是仿效管仲通过这一行业争创收入。直到明清时期,妓院尤为盛极,秦淮河也是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
妓女一直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卖淫,因此,在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标准下,妓女成了肮脏的人。虽然嫖妓需要花费,妓院也分等级,在古代和近代,不仅仅是达官贵人,还有文人墨客,也有普通老百姓,都是妓院里的客户。而秦淮河这一带的妓院,大部分属于较为高等的娱乐场所。因为我们总是把妓女划为不良人一类,因为她们是凭借出卖身体来赚取金钱,她们既是可怜的,也是可恶的。那么,在背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历史骂名的秦淮河妓女,她们一定全部靠着卖身而活么?
即便有秦淮八艳的不凡故事,但我们还是不愿意在心底改变对妓女和妓院的看法,妓女就是肮脏的。
真正览过秦淮河的故事之后,我突然看着汩汩的河水发出疑问:“妓女一定是肮脏的么?妓女难道就是历史的小丑么?”
那些沉沦之所里,是否也会有诗情画意和意气高风?
我曾经写过关于青楼的文章,那是我在湘西一个叫洪江古商城的地方,那里恢复古代青楼原貌,作为景点开发,我就写了一点文字。其实,我想在中国的青楼文化中探索一回,探个究竟,探个所以然出来。当然在此刻,并不一定要让单单一个秦淮河承受中国青楼文化的研究使命太多。秦淮河也是被人说成历史上有名的古代红灯区之一的地方,如果要侃侃而谈,还是另当别论吧!我认为秦淮河最动人的还是那些诗词歌赋和情爱传奇。但是,秦淮河太早出名了,名气和地位太重了,金粉胭脂的味道也太浓了,竟因为名妓,因为青楼,却又一次次不得不在此想说说青楼那些事。我曾写道:“我也没有计算过唐诗宋词中有多少佳咏与青楼有关,但我知道青楼也是中国文化。莫泊桑写过法国的妓女,他的《羊脂球》没有把妓女写得很肮脏,相反地他还借妓女讽骂了一些虚伪的君子——还有宋朝的柳永,他是大名鼎鼎的才子,其大部分词中不乏咏青楼烟花之事。我们又如何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青楼文化问题呢?也许在肮脏的世界里也会有圣洁的灵魂和纯真的美丽。那便像是残萼托红蕊一样。”
如果要算一笔文坛细账,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民国年间,跨度两千多年,细细计算,认真对待,多少的文章、诗歌、曲赋、音乐、绘画等等,与青楼有关,与妓女有关。我只想表达一类观点,青楼和妓女对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是做过贡献的,不仅仅是题材的提供,更多的还是灵感的源泉。也许这又要遭受所谓的批评和指责了,难道,历史的数据不能够替我回答么?
我们熟知的《全唐诗》,4万多首诗作中,有关青楼和妓女的达2000多首,约占1/20,至于有的还是妓女自己的创造,其中收有21个妓女的136首诗,这个数字比起唐朝青楼名妓们实际创作数量的总和不过十之一罢了。这还只是说唐朝一个朝代,到了宋朝乃至以后,这个数据就更加令人折服了。妓女的很多诗作中不乏优秀之篇,连当时的很多大才子都觉得自愧不如了。细数《全唐诗》中,关盼盼的《燕子楼》三首;张窈窕的《寄故人》;史凤的《迷香洞》;徐月英的《送人》;薛涛的《春望词》、《谒巫山庙》等都是名作。我们熟悉的李白、白居易、杜甫、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等文坛巨匠无不写过关于青楼的诗词,那柳永更是与之关系甚密,他的《乐章集》大多写的是青楼里的风花雪月。足见写青楼的诗词和文章,真是不胜枚举。
青楼文学随着禁娼妓的步伐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文化土壤,但是,即便到了现代社会,恐怕很多题材也是与之相关吧!读了石钟山的《一唱三叹》、乔叶的《解决》等等,也可以看到模糊的影子吧!到了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旅美华人女作家严歌苓写的《金陵十三衩》就是说的秦淮河畔青楼女子的故事,还被大导演张艺谋拍成了电影。
想想那些唐诗宋词元曲,想想那些明清小说,想想那些民国著作,我们去翻翻,去读读。
温庭筠《塞寒行》写:“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秦观《虞美人》写:“欲将幽恨寄青楼,争奈无情江水不西流。”
晏几道《生查子》写:“归去凤城时,说与青楼道:徧看颍川花,不似师师好。”
很多很多——
青楼本身很多也是一个文学艺术的聚集地,大概秦淮河畔很多的青楼都是如此,其中不乏高手。
青楼女子也会诗词歌赋的大有人在,青楼女子懂琴棋书画的大有人在,青楼女胸怀民族大义的大有人在,青楼女子富有正义感和爱国情操的大有人在。
秦淮河畔有很多才情不简单的女人,秦淮八艳不就是么?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那些女子要坠入风尘?我大概总结四种原因:
其一,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古代的社会,有很多家庭贫困潦倒,所生女儿很多,男权社会里,大多家庭重男轻女,因此,很多女子小时候便被送进青楼,慢慢地被调教,学习诗词歌赋和琴棋书画,成年之后,便开始了风尘生活;
其二,被拐被骗,无奈之下坠入风尘。很多女人都是被拐卖和欺骗,尤其是那些从事贩卖人口的黑心者,他们把很多遭遇生活挫折的女人,或者是无知少女,通过各种手段欺骗和拐卖,使得那些女子无奈落入风尘之网,没办法要接受残酷的现实;
其三,孤儿收留,从小开始。因为战争和饥荒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很多的小女孩沦为孤儿,那些青楼便有意收留她们,培养她们从事风花雪月的劳动。
其四,自甘堕落。很多女子是因为想通过不从事体力劳动而获得生活的物质来源,于是,她们便选择了做娼妓这一道路,这类女子在青楼中大有群体所在。因为,如果有富人看上,为其赎身,也许下半辈子就有依有靠了,起码,很多自甘堕落的女子初衷即是如此的。不管最后的命运如何,她们暂且想当然吧!
也许还有其他的很多原因吧!青楼里的那些女子,最后的命运也是不尽如人意的。
有的死于蹂躏;有的死于老无所依;有的为情所困;有的惨遭杀害;有的得了花柳病而亡;有的生老病死;有的被折磨自尽;有的意外消失;有的虽然被赎身嫁给人家,其命运也不得善终;有的虽然赎身,日子好过,但也难逃寂寞和清冷;有的也有很好的结局,但为数恐怕不多吧!
大部分的青楼女子命运是可怜的!也有壮烈的!
秦淮河也有诸如此的传奇和故事,也有很多的诗文为此。
唐朝诗人刘禹锡游秦淮河曾作《乌衣巷》诗一首:“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据说曾经居住在此。有人曾经说那秦淮河靠近夫子庙的桃叶渡是王献之为了迎接其妾桃叶的渡口,王献之还为此写下《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对秦淮河的骨子里予以描写的要数唐代诗人杜牧,他似乎是掩涕兮般地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绘秦淮河畔是:“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摸着那一篇篇名声不绝的诗词延伸进去的历史脉络,来秦淮河好像有很多种理由了,而且那理由足以在心底翻滚继而凝合成一股冲动,远远比秦淮河的水波要激涌。作为一个为文者,自比古人情怀,好像不得不来。
不仅仅是古代那些浓浓的赞许、呼唤和忧虑,就是在隔着今天几十年光阴的民国,写秦淮河的文字就不乏卓著的。早些时候,我就读到了一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真走在秦淮河畔的石板街上,不免揣测一番朱自清是为什么来秦淮河的?
在那篇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说他自己是重来这地方,为什么再次来到秦淮河,仅仅是好友俞平伯的邀请?还是本身秦淮河的魅惑?朱自清在那样一个时代,在那样的年纪,恐怕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种理由吧!我大概愿意去相信作家的纯粹的文人情怀,毕竟六朝金粉、十里秦淮是作为历代文人紧紧扣着在历史血肉里的情怀,刘禹锡、杜牧、孔尚任等等,太多的人把情思和才华洒在秦淮河的柔波里。
一篇优美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看得出朱自清先生是在用敏锐的眼光和思索捕捉秦淮河的美景和历史,在秦淮河为他营造的绰约风姿中引发他不断地思古之幽情。朱自清用散文把秦淮河写作成了如诗如画的境地,似凝聚了六朝金粉的繁华,似飘渺了细风微浪的密语,似虚幻了桨声灯影的梦。我佩服朱自清先生的才华,也在其文中读到一个作家的两难情思,在意欲放纵的谨慎中,在又想超越所谓的道德界限又不得不收敛听曲陶冶的矛盾中,他徘徊着自己心底的冲动,并将这种徘徊写得淋漓尽致。他的文章就好像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做到了文中有画,画中有文,这大概也促使着我想来秦淮河吧。
当然,我来秦淮河,怕也是那一份躁动,像朱自清先生那样的躁动,但又不拘在一类感情的狭窄盒子里。推开心扉,放眼沧桑,翻开一卷卷被诗烟词雾笼罩的浩渺,禁不住那梦境里诸多手笔的呼喊,也便带着躯壳和灵魂一起来了,来到了金陵古城的十里秦淮。
浩瀚的秦淮河诗卷,如星汉灿烂般,竟是那样容易惹起一股情愁,就放佛思念着某个女子,朦朦胧胧的。说实话,未到秦淮河之前,心里头最想去的地方便是这秦淮河畔,来了一次后,恐怕最会眷恋的仍是这秦淮河畔吧!我虽不敢一语钉铁,但是要翻开辞海,拿出一个成语形容我的那种心境,也是一件难事,自然就要这样说了。究其原因,实在是关于它的文墨之笔太浓太繁。我记得余秋雨先生说为什么要冒着风雪穿越大漠去阳关走走,不正是因为那些如烟在历史沧海中的诗篇和才情吗?一个地方,好的景致往往是飘过心中的长空后成了过眼云烟,留存心底的还是那些景致中蕴藏丰富的经无数文人墨客和风流传闻点缀和涂彩过的才思情感之痕,不管多深多浅,有痕便会有后来者的追寻和问津。陶潜说桃花源后世者文人问津,这恐怕便是对自己的短浅之见了,他没有把自己的文墨魅力也算进去文海诗河的牵引力之中,他大概喝醉了,忘乎自己也是后世无穷尽的问津者的引路人了吧!
的确,那些泼墨染宣的历代骚客们也成了我慕名前来的引路人,不管是留下了墨宝的,还是空发出几声咏叹之音的,或者只是走马观花似的路过,也许仅仅是类似于梦里神往一样的到访,都促发着一颗心萌生动力,从每一丝血管迸出灵感的源泉。我也曾在很多次的机会中提起过秦淮河,便也像蒙着眼睛写字似的写过它,大概只是一些瞎掰或者借用之句吧!真是来了,看一眼秦淮河,便觉得原先的不成熟之词句迥然要作废,铺开一张雪白的纸,等冲动一来,就好好好宣泄一回。我大概也想按照自己这一番心境去理解朱自清了,也许,我来秦淮河此时的年纪和朱自清来秦淮河当年的年纪相差无几吧!时间是隔得了故事的,但隔不了人性相通。
看着河流,又要想起河流里另一条河流,那便是历史的河流。写秦淮河的珠玑文字中,最让世人打心底里流连忘返的怕要数儿女情长之作了吧!中国的文化习惯就是太过于造作,总是冠冕堂皇地撑面子,其实,真正永载千秋的文字大部分是儿女情长之作,那方方正正的中国字,在一个情字面前,就显得柔和和传神了许多。把心扉敞开了看历史,在古人的万般柔情面前赤裸裸地享受一回文化穿越,不加以任何修饰和掩饰,只剩下灵魂里最纯真的念头,我会发现秦淮河真美,也真够得上文人韵味!
秦淮河好像就是为佳人之说准备的,佳人之说又好像就是为才子准备的,多少才子佳人的故事缠绕在这柔波亲吻的两岸。秦淮河那些弹奏琴弦的商女,起初印象是她们不会去知道天下兴衰的浩气之论,骨子里只留着媚气,风花雪月中只晓得柔情如水、佳宵似月,满眼琳琅,最终只念存一个情字、一个盼字、一个想字。真是这样的话,也无关紧要,只是那些恪守君子之义的士大夫们往往要硬塞着自己内心的饱满之情,把颜面粉刷一通,在风月的梦痕里侃侃一下人间大道。要拿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读历史的话,就不会一只眼睛看秦淮河的女人了。当然,太平盛世,谁都不会过于在乎血光大灾里的厮杀和抗议,都只是把一片胜景装点在心,做一回观光之客罢了。可是,这一份心情却又是如此不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突然要哽咽和哑巴了,沉默得像是在深思。
当然,“商女不知亡国恨”的论断也绝非全面,试想在被一条条绳索锁住的女子们,她们又如何在王朝更替、国运兴衰的大是大非面前做番英雄之举呢?只有手中的弹奏,虽是一些靡靡之音,忍泪顾盼间,她们也不乏心底产生过浩然正气之辈。看着这脉脉流淌的秦淮河,那柔波里的每一丝述说,不是千万人的故事交织的爱与恨么?
在秦淮河的日子打紧的话,就不是听故事了,而是数故事,因为故事太多了。我记得那天在桨声灯影里,首先想到了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这是孔尚任《桃花扇》里的两位主人公。血是人性的染料,读罢《桃花扇》,仿佛间,那血染透了扇子之后,竟也把心给染了。李香君就是秦淮河里不朽的女人,那些所谓的君子秉执大义,拿着一个残喘的王朝大作忠义文章,最后竟不如一个妓女有情有义,那种道貌岸然的大义实质上是虚情假意,是自私行径。明朝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弘光朝,阮大铖升为兵部尚书大权重握,他开始马不停蹄排除异己,那李香君所爱之人侯方域和阮大铖一道原来也是抗清义士,他察觉阮大铖有异心之后便远走高飞,离别之夜,他曾也是和李香君依依不舍,那李香君虽是青楼之人,却心存高远,含泪安慰,语之动人,“有别离之苦,才有重逢之悦,男儿志在天下,岂可消磨壮志于烟柳之中。况人生离合,于心而不于形,倘若彼此不能心心相印,即日日共枕,亦如相隔千里,若有情人永结同心,虽远隔干山万水,亦可魂来梦往!”一番语似惊涛,震醒梦中之人,那侯方域渡江北上,投奔到昔日父亲老部下史可法的麾下,继续做着抗清的工作。李香君一心至爱侯方域,至此不忘旧情,自侯方域一别之后,她闭门不再接客。试想那阮大铖,曾经也算是侯方域的志同道合之人,他见侯方域逃离之后,心中打起了歪门邪道的主意,竟然将贼眼睛盯住了李香君,想借用李香君的美貌和才情为自己谋取利益,逼得李香君下嫁宫中,李香君哪里肯从,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以死抗婚。那阮大铖曾经也是风华文人,饱读圣贤,一旦入朝做了大官,利字当前,哪还有什么正义大道,读书人的贞节和正气全然抛却,只剩下他那虎狼嘴脸。他并不想就此放过李香君,待等李香君伤愈后,他出了一个计策,他让那个所谓的南明王朝冠冕堂皇地颁发谕旨,不为谋求复国大计,不为谋求天下太平,其内容却是丑陋不堪,一张朝堂的圣旨,居然写着逼迫一个青楼女子入宫为姬。这样虚伪、狼狈、丑态的王朝何以抵得上清军的铁骑,清兵攻下南京,弘光帝被捕。那李香君并非受教孔孟,也非士大夫之辈,但也是一腔豪情,坚持气节,而她所爱的侯方域竟也禁不起胁迫和诱惑,南明覆灭后,他逐步另行打算,放弃原则,改换门庭,投奔清朝,他终是耐不住寂寞,参加了顺治八年的乡试。虽然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可相比一个妓女,那些风度翩翩、满口大道的有学之士,竟是如此轻浮和狡猾。李香君是秦淮河的灵魂么?像李香君这样的青楼女子却在秦淮河的丹青上刻画一笔深痕。如此故事,不禁让多少读书人汗颜。恐怕到了现在,也还是有李香君在,也还是有侯方域和阮大铖在吧!亦不知有多少了?
于是,我也怔住了,那款款流淌的秦淮河里不止是风花雪月,更有正气和贞节。试想,一个李香君,也是众多秦淮河女子里的一人,有了她,也会有众多的她。然而,一个李香君却难以修改秦淮河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基调,《后庭花》还是似旧的弹奏不止,自李香君那个时候之后,另一个王朝的秦淮河又开始着靡靡之音。我只好徘徊了,在秦淮河畔。
所以,我觉得秦淮河的历史不丢人,也不值得自豪。
作者简介:
何 漂 作家、诗人、策划人。湖南湘潭人,现居长沙。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员。创办《文艺巢》杂志并任主编。2010年由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文化散文《潇湘情韵》,2013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集《漂》。长篇小说《沅水河》和散文集《文化乡愁》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