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男”为何能称霸网络小说作者群
作者:乔燕冰 时间:2014-10-25
关注潇湘悦读网微信 放入收藏夹
阅读:
次
《步步惊心》作者桐华是北大学金融专业出身,《倾世皇妃》作者慕容湮儿是供电公司员工,《新宋》作者阿越是从事铁路机械维修的……中国作家网副主编马季在网络文学调查中发现,不论是玄幻还是现实题材,如今70%以上的网络作家居然是理工科出身。“许多理工科出来的人突然变成了专业写作者,一天一万字,吓到了许多传统写作者。”同样有此发现的《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也为这一匪夷所思的调研结果咋舌。似乎总给人木讷呆板、笨嘴拙舌、和文艺青年不搭界印象的“理工男”,却在今天的网络上完成了悄然逆袭。
马季从时代发展视角分析了原因:“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许多人非常明确这辈子要走文学这条路,因为那时大学生能走的道路是有限的。由于大家都穷,相比其它专业、其它艺术门类,文学因成本最低最可能实现而拥有最多尝试者。一支圆珠笔、一张白纸、一个25瓦灯泡再加上一个脑袋就可以创作,所以那个时候,人们往往开始看小说时就学着写作了。但由于当时的入学率远远低于现在,因此文科成了一批曾喜欢写作的人的专业首选,方向很明确将来要当作家,尽管有些当不了作家。”
现在不同了,多元文化交织以及现实竞争激烈的今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除了拥有多种爱好,可能更多的是考虑生存技能,比如学医学、计算机、建筑等理工科专业,以便将来获得高收入的稳定工作。但喜欢写作,甚至心中的文学梦可能并未泯灭。马季认为,“网络打破了传统写作的苛刻要求和传统文学圈内难以打破的潜在规范,以及报刊、出版社传统媒体等坚实的围墙,为热爱文学的写作者提供了可能一夜走红的条件和机会,所以尽管可能是在传统媒体早就写不下去的‘理工男’,具备文学兴趣的他们却可以迅速在互联网涌现出来。这也凸显了互联网时代,作家成长方式的改变和作家队伍的变化。”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则认为,国内很多孩子选择学理工科其实是一种“随波逐流”。“由于人们大都认为学理工科好找工作,那些在大学中根据分数选择专业的‘理工男’,对于所学专业几乎都完全不了解也不喜欢,改行去写作,多是借以完成和慰藉中学时代的一些梦想。”陈晓明表示,“理工男”在写作中也有他们独特的优势,比如有一定的科学训练,思维有某种结构性,更强调逻辑性,会融入更多非文学的因素,并能在超长篇写作中逐渐延展自己的思维,等等。
陈晓明还认为,人类从古至今的发展是从口传文明、书写文明到今天的视听文明。面临进入视听文明时代的挑战,年轻一代对世界的感知与表达方式完全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改变,现在的他们不是在一句一句读,而是一页一页浏览,几乎和看图像是一个效果。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看到了什么,而是感觉到了什么。”陈晓明指出,这些悄然发生的巨大改变,都让今天“理工男”另类的或粗线条的书写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获得拥趸。
一位文科传统作家告诉记者,他也曾尝试网络写作,但每天5000字写了5天便“坐不住”了。“不得不承认,那些理工科背景的作者,常年在实验室和数理分析中练就的超凡‘坐功’,与感性浪漫的文科生不同,这种坚韧更容易完成网络流行的超大部头写作。并且,如今的快餐式阅读一定程度上不必遣词造句,‘理工男’的某些浅表性写作也许更适合当下网友,使之心甘情愿地为他们的作品付出大把的时间和金钱。”
“潇湘悦读网”版权保护声明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