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哈金逊(anne hutchinson)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读书会的组成者。1634年,这位清教徒领袖从英格兰航行至麻萨诸塞州海湾途中,就每周聚集一些女性进行周日布道。当他在波士顿定居后,即邀请有兴趣的妇女,每週两次到客厅讨论,从文学分析到神学论辩,因而常常和男性清教徒起衝突,被当局控告骚扰国家和平,而且私自在家集会不但不能见容与神,也不适合她的性别。因为这些宗教上的罪,安‧哈金逊竟被放逐。
马汀(t.p.martin)在《我们自己发出的声音》一书指出,安‧哈金逊的读书会虽然持续不久,但却为读书会开创先例:全部为女性成员,自我教育的目标,带领人果断及个人魅力,讨论焦点由文学扩展到时事议题。
近代美国读书会源起于十九世纪初期,一群生气盎然的新英格兰妇女,聚集讨论当时一些出版品所发表的议题,十九世纪末,读书会已形成行业并一片蓬勃。妇女改革团体、教会团体、犹太妇女全国评议会、美国大学妇女协会等等,纷纷发展读书会和文学社,为的是提升妇女的知识,以及提供社交活动的机会。
二十世纪前半叶,移民潮、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经济大衰退酿成生活上悲惨的巨变,也改变了人们对书的看法。书不再是增强长久建立的传统价值体系,或只是日常生活的逃避之道。世界必须面对达尔文和弗洛伊德理论的挑战,社会充满了骚动与不安,人们怀疑存在的意义。读者期盼从书里头理解,这世界到底怎么了。
1929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 hutchins)即在芝加哥大学校园推动读书会,并持续22年亲自带领学生讨论文学名著。哈钦斯发现学生只是读书的机器,缺乏分析阅读材料的能力和技巧,于是提倡「我在故我思」(i am,therefore i think),强调我能思考我所读,并且让文学理论与分析走出学术的殿堂,迈向全国的阅读大众。
1947年,名著基金会(great books foundation)推动文学阅读方案。如今名著基金会仍然是极具影响力的团体,吸引全国无数的民众参与讨论。领导者都受过训练课程,讨论过程注重诠释分析而非现代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长久以来,名著基金会的领导人训练课程以及细心筛选的读物都对读书会的发展,发挥无比的影响力。
1960年代,当人们的精力都导向社会和政治行动主义的时候,读书会又再度活跃起来,而且数量不断增加。虽然妇女是主要的改革者和参与者,但也有些团体是男性、夫妇或单身男女组合。报纸开办专栏报导地方读书会的讯息。全美国的小乡城中,读书会变成人们与社区之间的生命索,而不致于生活在孤离之中。读书会变成街坊聚会的进化产物,改变以往在酒馆、门阶聚会的习惯,最主要的,读书会的出现,提供了美国人价值论辩的机会与自由想像探索的空间。
英美读书会基本上是由喜爱文学阅读和讨论者所组成,然而其发展方向各有不同。有些以人际和社会为主,有些注重学问,而有些读书会则以某项特定科目或作者,做为探讨的焦点;有些读书会表面上聚会是为了讨论书,实际上是提供参与者交友或人际关系的管道,在这种情形下,读者将书本应用到个人生活,而且读书会提供成人交谈与社会声望(通常是在社区里);另一些读书会则阅读比较有水准的小说和严肃文学,延续精英主义的思想,以文学批评为目的。
据美国读书会专家杰考伯逊(r.w.jacobsohn)估计,1994年全美国约有二十五万个读书会,而1997年估计,全美国已有五十万个读书会,是三年前的两倍,为美国社会提供了阅读、讨论与人际交往的温馨场域。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