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艳在益阳向家码头寻奶妈。
1月31曰,余艳找到当年与奶妈一起拖扳车的郭家妈妈。
余艳奶妈曾居住的地方。(照片均由余艳提供)
湖南日报记者 陈惠芳
什么叫如泣如诉?什么叫一往情深?这些天,湖南女作家余艳深切体会到了。
2月3日,面对湖南日报记者的独家采访,余艳的声音依然嘶哑。
余艳苦苦寻找奶妈20多年,终于找到了奶妈的下落。惊喜中,余艳十分悲伤。奶妈已去世4年,永远不能喊余艳一声“小燕子”了。余艳说:“找到奶妈,我就是想喊一声干娘子……”
1月31日,是一个悲喜交加的日子。这一天,与余艳没有血缘的兄弟姐妹齐聚益阳大码头,迎接失散多年的“小燕子”回家。一奶之娘所养的7个孩子,齐刷刷站在了老人的遗像前。余艳跪拜着,潸然泪下……
28天的女婴没奶吃,奶妈一把抱过了她
遗像里的老人叫原名彭彩珍。3岁丧母,12岁做童养媳,16岁跟丈夫圆房后随夫姓,改名秦爱珍。上世纪60年代,一连夭折两个孩子的秦爱珍,又眼睁睁看着排行老五的儿子死在她的怀里。秦爱珍几近崩溃,抓什么都放怀里当儿子哄抱着。
就在秦爱珍家的不远处,有一个人家正在为一个出生28天没奶吃的女婴发愁。女婴抱到了秦爱珍面前。她一把抱过哭哑了喉咙的女婴,解怀就喂。饥渴的女婴大口大口地吸吮着,是那么香甜。“儿子”回来了,秦爱珍愁苦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这个女婴就是今天的作家余艳。秦爱珍成了余艳的奶妈。奶妈喊余艳“小燕子”,余艳喊奶妈“干娘子”。没有血缘的邻居,成了一家人。
那时候,奶妈只是一个拖板车的苦劳力。
奶妈的丈夫有严重的哮喘病,婆婆双目失明。一家七口,靠她。
长年累月,奶妈在益阳向家码头拖板车运货,在水上讨生活。整天来回奔跑着:早晨把小燕子喂饱,中午再跑回来喂一次。晚上,奶妈拖着疲惫的身子赶回家,来不及靠在椅子上休息片刻,先把饿了的小燕子抱在怀里。看着贪婪吸吮的小燕子,奶妈抚摸着孩子的小额头,内疚地唠叨“饿着我的小燕子了……”
小燕子的嘴唇下巴脸型,一辈子都像奶妈
余艳出生在益阳郊区黄泥湖的外婆家。阳春三月,在中南地勘局309大队(现303大队)工作的爸爸赶回来,刚到岳母家门口,居然看到这样一幕:响亮的婴儿啼哭惊飞了一群轻灵的燕子,足有四五百只燕子从头顶飞过。爸爸欣喜地说:“这是为我们家的孩子出生庆贺呢,就叫她小燕子吧。”
小燕子来到奶妈家半年后,长成黑胖翘嘴,眼睛眯成一条缝。这自然缘于奶妈整天风里来雨里去,靠力气吃饭,黑些糙点。有几分“小资情调”的小燕子妈妈,看着越长越像奶妈的女儿,心里愁:这奶水怎么比血缘还强大?
小燕子妈妈抱着孩子,悄悄去找读了一箩筐古书的老先生,想给孩子改一名字,顺着漂亮长。老先生沉吟一会儿,用了“沉鱼落雁”的“雁”。老先生说:““就取名余雁吧。”半路上还在琢磨“美丽”的小燕子妈妈,最后自作主张,改成“鲜艳”的“艳”。一门心思:要跟奶妈的奶水“较劲”,让“黑不溜秋”的女儿白白胖胖地长回来。
但小燕子妈妈只能永远失望了——亲生女儿鼻子往下的嘴唇下巴脸型,一辈子都像奶妈。
就这个“像”,为日后相认作了直接的铺垫。
1月9日,余艳来到益阳,第一次见妹妹和大哥,一种生命中的眼熟,让他们直盯着对方看。旁边的表姐突然冒出一句:“你们长得好像啊。”
再不用多说一句话。眼里的泪水,生命的气息……一奶之娘乳汁喂养所打下的烙印,已让他们认定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亲人。
小燕子跟奶妈失散了,找也找不到
早就该相见的,可就是见不到。好好的,余艳与奶妈怎么就失散了?失散了怎么就找不到?原本可以两方找的,为何只是余艳一个人苦苦地找?
还是与“干娘子”这称谓有关。
益阳称奶妈为“干娘子”。“干娘子”、“干娘子”,余艳就一直这么叫着。但余艳一家人偏偏就没问奶妈姓啥名谁。这一无意中的大意,造成了一连串故事。
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停薪留职的余艳妈妈在益阳市印刷厂做事,将每月20元薪水中的18元给了余艳的奶妈。白天,外婆在奶妈家带;晚上,余艳跟奶妈睡。忙碌的余艳妈妈很少来。等到余艳长到1岁,妈妈回309大队上班,就把余艳接走了。其后,余艳和妈妈回来看过几次奶妈。但309大队从益阳搬迁到永州蓝山县的大瑶山里,回益阳的机会少了。
在大瑶山里,余艳长大了,懂事了,老吵着要找奶妈。余艳11岁那年,爸爸妈妈带她回益阳,满怀欣喜地去看奶妈。动荡的文革,物是人非。奶妈家几经搬迁,不知去了哪里。余艳的妈妈比划着打听:大约1米53的个子,圆而短的脸,头发一边一个夹子,比我大五六岁……但人家一问余艳的奶妈姓什么、叫什么,余艳的妈妈就哑哑巴了。11岁的余艳在一边埋怨:“走的时候,怎么连奶妈的名字都不问清楚?”埋怨归埋怨,就是找不到奶妈。内疚的余艳妈妈托住在离向家码头不远的将军庙的姨妈去找,找不到。再托住在大码头的表姐去找,也找不到。
1992年,刚生了孩子的余艳,居然也没奶喂孩子。她想起了曾经缺奶的自己,想起了无私的奶妈。自此,余艳继续着爸爸妈妈未圆的梦——寻找益阳奶妈。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徒劳。感恩成了无奈。无奈成了怀念。
找不到奶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奶妈一家陷入了绝境。余艳一家搬到蓝山之后,奶妈的丈夫突然去世。一个没有工作、没有任何收人和积蓄的44岁的寡妇独自拖着6个孩子,成了一叶浮萍。哪里有食刨就去哪里,何处有钱赚就去何处。
喂养了余艳的奶妈,又特别好强。她独自支撑这个家。奶妈经常一个人坐在屋门口发呆。奶妈想小燕子呢。老大说:“妈妈,我们是不是去找找小燕子?”老二也说。奶妈只是摇头:“他们找来了就找来了,我们不找了。人家不欠我们的,我们也别给人家添麻烦……”
奶妈在油桶边烤了8年的红薯,吃苦受累一辈子
找不到奶妈的余艳长大了,小燕子也从大瑶山“飞到”到省城,成了知名的作家。
一谈起奶妈,余艳的爸爸妈妈总是说,余艳身体好,经得事,是吃了奶妈的奶,是吃了做苦力的奶妈的奶。每一次追忆,余艳都是眼泪汪汪。
寻找奶妈,成了余艳的一个心结。作为一位湖南作家,余艳写了许许多多的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唯独心里存放了20多年的奶妈故事没有写。她总盼着能找到奶妈,能当面喊一声“干娘子”,能给这个漫长的故事加上一个圆满的结尾。
再找找,再找找。
冒着寒冷,余艳又开车去了益阳。原本是寻访风土人情。也许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动了天地,一次关于“烤红薯”的聊天,让20多年的寻找有了突破性的线索。
1月9日,余艳来到表姐家。聊天中,聊到了“烤红薯”。年长余艳10岁的表姐突然想起,余艳一家离开益阳之后,奶妈卖过烤红薯。余艳说,再问问益阳的文友。冯明德、盛景华、刘春来、裴建平、黄曙辉、山水客、吴又无,一声招呼就赶了过来。文友们一合计,一致认为:如果上世纪60年代拖板车者无数,那卖烤红薯的就少而甚少。分头行动。一条街一条街去找,一个门面一个门面去问。范围缩小,缩小到两个人,其中最早卖烤红薯的“秦家妈妈”成了圈定人选。
“老益阳”们熟门熟道,没有费很大的劲就找到“秦家妈妈”的子女。“秦家妈妈”就是余艳的奶妈——秦爱珍!
找到了,找到了。寻找了20多年的余艳,找到了奶妈的家。惊喜中,余艳非常悲伤。望着奶妈的遗像,余艳潸然泪下。
此时此刻,余艳才知道,她苦苦寻找的奶妈,2011年农历2月14日,在益阳市三桥角下的小嘴巴面业厂去世,享年83岁。余艳也才知道,当年奶妈喂养她时的确切方位是益阳市大码头大世界左侧的一所普通民居里。
此时此刻,余艳望着奶妈的遗像,余艳潸然泪下。奶妈的小燕子“飞回来”了,贫寒而温暖的“燕巢”却不在了。
被奶妈哺育的兄弟姐妹团聚在一起。余艳流着泪,听哥哥姐姐们讲那过去的事情。奶妈吃苦受累一辈子,却坚忍地养活了一家人。夏卖冰棒冬卖烤红薯;跳黄泥卖、挑水卖;做纸筋巴巴、磨米粉米面,吆喝声穿越益阳南北东西,瘦弱的身影飘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板车不拖了,是因为受伤;白天饭店帮厨打长工,晚上做纸筋巴巴打短工;半夜磨米浆,为天不亮能赶第一拨上船人卖米粉……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身边的孩子大了,远方的孩子也大了,奶妈老了,倒下了。奶妈因肝癌去世。医生说,这病跟她长期烤红薯、被煤火呛有关。
一算,奶妈在油桶边烤了8年的红薯。
那天,余艳的眼泪就没有断过。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1月9日那天,余艳的表姐对余艳说:“当年,你还在摇窝里,我到过你奶妈家。”表姐将当时的情景描绘得很详细。随后,余艳问大哥要了奶妈发黄的照片,去照相馆翻拍。拿着这张照片,余艳从益阳返回长沙,拿给80高龄的妈妈看。老人一看照片,就哽咽了,吐出两个字“是的”。喜极而泣的余艳立即拨通了大哥的电话,告诉了他。大哥也哽咽着说:“我们这头也得到了确认。”
三姐清楚地记得,余艳三四岁的时候,被妈妈带来家里送给奶妈看。妈妈穿的是一件咖啡底色碎花衬衣,短头发,眼睛不大。奶妈一见余艳,欢喜得不得了样子,抱过来看啊亲啊。
往事如烟,泪眼朦胧。
2月1日凌晨,余艳跪在奶妈的遗像面前,喃喃自语:奶妈,我找得你好苦啊,您咋这么狠心,“躲”着不见小燕子?多少回,梦里见到您。您还是那慈祥的眼神,小燕子还是使劲往你怀里拱。小燕子今生今世就是你怀里永远的婴儿。
余艳被哥哥姐姐们扶起。三姐说:“小燕子,你知道吗?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我妈妈最喜欢哼的,就是你熟悉的那首摇篮曲。”
“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余艳一想起苦苦寻找、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的奶妈,这优美的旋律就在耳边回响。
【记者感言】
没有血缘的亲情
湖南日报记者 陈惠芳
世上最长久、最动人的是感情是什么?是亲情。有血缘的亲情,感人。没有血缘的亲情,更感人。
与其说这是一个寻找奶妈的故事,不如说是对无私而坚忍的母亲的一种追忆、一种颂扬。天底下,最伟大的人是母亲,最伟大的爱是母爱。母爱的力量,超越了时空。
时光流逝,人来人往。更多东西在改变,很多境遇不尽相同。而人间自有真情在。寻找奶妈的过程,就是一个感恩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过程。这样的寻找,这样的思念,会带给我们关于美德、关于人格魅力的种种思考。
懂得感恩,懂得珍惜苦难之后的幸福,努力追求真善美,努力营造“人人向善,人人向好,人人向上”的社会氛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潇湘悦读网”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及其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权利人及利益系人认为本网站转载或转帖的文章、图片、软件或者其他作品、制品有不当时,请及时告知并提供相关权利证明,本网站将会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其著作权及相关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