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果破产了,公司千余号人怎么办?”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2009年考察青苹果数据中心(以下简称“青苹果”)时,对公司创始人唐五一突然发问。一向能说会道的唐五一当时竟有些语塞。现在回想:“什么问题都想到了,就是从来没想到这个问题。”
在此之前,他的确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数字出版领域,青苹果的资历足够称一声“老大哥”,数个业内第一出自“青苹果”。旗下拥有9家独资、合资机构,员工逾千,年产值过亿,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中文数据处理中心。
现在,这个问题总会悄然从唐五一的心头掠过。“青苹果”红了,但能红多久?这是当企业越做越大,企业家的潜意识里都会“蹦”出来的不安感。就如,李彦宏常道“百度离破产只有30天”,马化腾直言“腾讯只有半条命”。于是,“青苹果”近年来动作频频且极其“高调”,不仅搭上移动互联网这班快车,还涉足信息加密技术领域,以至于唐五一的一些老朋友都感叹:隔段时间就能感受青苹果的新变化。
“企业能做百年固然好,但要做百年企业,必须走好当下的每一步,结果我看不到,我能控制的就是过程。”62岁的唐五一,像再度远航的船长充满激情。
服务外包,生存之道
“青苹果”红了!2015年底,即将竣工的青苹果数据城将为之做最好的注解。
这座建筑面积达60万平方米的青苹果数据城,可容纳3万名员工,建成后将是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数据制作、数据存储、数据安全基地。
站在即将竣工的大楼前,唐五一时常感慨万千。作为中国创建最早的数字化企业,青苹果主要从事电子出版物、数据库产品的开发、出品、销售。但是创业初期,他所创办的这家企业,被人当做一个“大网吧”,甚至有人揶揄“那里常年招收打字员”。
1992年注册时的“青苹果”,某种程度上的确就是招收打字员、排版工。初创阶段的“青苹果”,干的就是将纸质文字录入到计算机的工作。
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推动,20世纪90年代末,“青苹果”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产品开发和出品,并从此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
2015年4月初,记者来到位于长沙市开福区青竹湖服务外包示范区的“青苹果”,7层办公楼逐一看去,的确像个“大网吧”——1000多台电脑同时运作,1000多名员工夜以继日地工作。
就是在看起来像一个个“网吧”的工作间里,诞生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日报》等知名报纸的数字报。员工黄豆豆说,在数字出版行业衡量一家公司的技术实力,除了生产能力、生产技术和工作效率外,文字录入质量也是个硬指标。
以校对为例,国际差错标准率要求不超过万分之三,而“青苹果”开创的“双编三校法”,使数字化差错率仅为万分之一,确保了数字产品的高质量。
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100多家报刊数字化项目和十余万种图书和数十项数据库工程的数字化制作项目都交由“青苹果”生产。“青苹果”在这一市场的占有率“几乎是半壁江山”。在国外,“青苹果”还是亚马逊、谷歌、苹果、微软等世界百强企业的外包商。
美国最大的网络电子商务公司亚马逊,电子图书在线销售是其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而亚马逊中国电子书版块上发布的近3万本电子书中,有一半以上出自“青苹果”的数字产能。
“青苹果”历史上最具故事性的,就是承接韩国历史报刊数字化项目。“韩国国内有8家公司竞争,韩国人把青苹果排在最后约见,还要求日生产量达1000版。而当时青苹果的日生产量仅300版。”唐五一自得地说,“最后硬是凭着一股狠劲,不断地整合资源,升级技术,从300版到1000版,最后做到每天4000版,韩国人都傻眼了。”
目前,外包业务是“青苹果”的核心盈利产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青苹果”时曾寄语,第一是服务外包,第二是文化产业,第三是数据库。对此,唐五一这样解读:“服务外包是生存之道,IT是技术手段,文化是精神内核。”
两大工程,“长尾”理论
“青苹果”红了!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这家民营企业不得了,干了很多大事。
广为赞颂的就是打造“华文库”和民族语言数字化建设。
2010年上海世博会湖南周上,作为嘉宾的唐五一上台发言,原计划5分钟,他却只说了4句话:“上海从来都是湖南人的舞台。毛泽东在上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田汉在上海写下了《国歌》。我们作为湘人的后代,带来了‘上海人的灵魂’。”
说完,台下一片哗然。
所谓“上海人的灵魂”,就是“青苹果”投千万资金,花4年时间完成的《申报》数字化项目。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1949年5月终刊,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上海人近百年的街谈巷议、喜怒哀乐、市井生活、社会百态都浓缩在这张报纸中,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正是通过《申报》数字化项目,唐五一发现,全球华文报刊不下4000种,但保存状况令人担忧,虫蛀、霉变、破损,有的字迹都已无法辨认。而相较而言,美韩两国都非常重视历史报纸的保存和传承,“这是解决对历史文献关注程度的问题。”
此后,“青苹果”开始对从清朝嘉庆之后200年的4000种报刊进行收集整理并选取十分之一实施数字化,打造建立拥有4000亿汉字和4亿篇文章的“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 如果说《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那么这个数据库相当于数百个《四库全书》。
与此同时,青苹果数据中心还与清华大学电子系进行合作,完成“青苹果民族语言数据处理系统”的研发并投入生产,开展收集、整理、存储民族语言数字资源。
我国少数民族共使用80多种民族语言和27种民族文字,少数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字是悠久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而数字化方式将成为积累和保存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青苹果”的民族语言生产能力已涵盖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朝鲜文、藏文、柯尔克孜、壮文等多种主要民族语言。在“青苹果”参观,有个特色,唐五一逢人便讲:公司员工千余人,却聚合着蒙、藏、维、哈萨克等数十个少数民族,真可谓五湖四海。
唐五一认为,一家优秀的企业不光能“传递价值”,也要注重“创造价值”。
实施两大工程符合“青苹果”的发展需要,服务外包终究是替别人打工,而通过创新建立一个个主题数据库,从而构筑大数据信息系统,完成从制造走向创造的飞跃,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从市场运营看,经济学上的“长尾理论”。讲的就是貌似不具备商业价值的产品却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以“华文库”为例,前期虽自主投入巨大,但上线以来,已有70多家世界知名大学及图书馆进行了付费购买,已实现销售额2000多万元。
“书猫”进京,“高调”开始
“青苹果”红了!最新的佐证是:今年6月,其旗下开发的一款数字阅读APP(应用软件)将挺进北京。
“一种产品,能到北京‘秀’一下,是需要实力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唐五一说的这个产品,商标注册命名为“书猫”。简单来说,用户通过手机下载这款软件,即可免费下载、阅读海量电子书。
这款产品在政府倡导“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唐五一说,在这个平台下载、阅读电子书,相当于每个百姓拥有了免费随身图书馆。
和市面上众多的数字阅读APP相比,“书猫”的优势在于:近万册图书是“千淘万漉”出来的,既有时下热点读物,又有经典著作,既包罗网络小说,又涵盖名家作品。
为此,青苹果数据中心支付了近千万元的费用来购买版权,同时采取免费的方式面向大众。
有人质疑,免费的数字内容平台如何实现持久发展?唐五一说,平台运营和用户免费并不矛盾,做公益的同时也要不断完成自身“造血”功能。至于如何运营,唐五一呵呵地卖起关子,“进北京,会让人看到湖南人的智慧。”
为何如此高调?唐五一说,传统企业在转型的关键时刻,必须让自己回到创业那个无畏无惧的状态。
“青苹果”的客户群主要是传媒机构、大学和图书馆等专业机构,尽管在行业内出名甚早,但老百姓对它的了解却始终隔着一层面纱。以“书猫”为转型产品的全民公益数字阅读平台的打造,是青苹果公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向网络用户抛出的橄榄枝,由此来赢得下一个战略先机。
不管是此前20多年的低调,还是如今搭上“移动互联网+”快车后的高调,都是“青苹果”务实的需要。
再红还叫“青苹果”
“青苹果”红了!但再红,还叫“青苹果”。
唐五一回答坚定,这份坚定更源于李克强总理的鼓励。2011年,李克强在青苹果视察时提出希望:“‘青苹果’,永远的‘青苹果’!常青!常在!而且拥有无限的成长空间和生长潜力。”
由此回溯:“公司为什么叫‘青苹果’?” “1990年,苹果公司在国防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MAC中心’,我是参与者之一。后来自己创建公司就想取一个与苹果相关的名儿,而‘青苹果’在英语中的解释是‘未出嫁的姑娘’,显示着青春活力。‘data’(数据)一词与‘信息高速公路’的提法相关,所以在‘青苹果’后加上‘数据中心’,表明公司很超前。当初也考虑过叫‘红富士’,但听起来太俗气。”唐五一说。
要了解“青苹果”,必须要了解他的创始人——唐五一。
翻开其人生履历:他在湖南医学院从医16载,35岁便获得了首届“国家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在前途一片大好时,39岁决然辞职下海创办公司,不光单位领导为之惋惜,就连岳丈和妻子都差点和他“割袍断义”。而他却“任性”地认为,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
作为上世纪50年代生人,唐五一认为他的价值观至今都刻有那个年代的文化烙印。这种价值观明显贯穿在“青苹果”的事业之中。迄今为止,“青苹果”完成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相关文献著作数字化产品达2000多册,约3.5亿字,是中文电子产品中的唯一版本。完成了对中国共产党文献资源约10亿汉字。
今年,“青苹果”还将整合梳理《申报》、《抗敌报》以及国外报刊等十余种老报纸、期刊中有关抗日战争的报道、照片、题字,以及民间人士和历史人物的抗日言论,制作成《中国抗日战争思想库》,并整理出版《抗日战争誓言集》、《抗日战争诗歌集》、《抗日战争歌曲集》和《抗日战争漫画集》等著作,于9月3日阅兵式前推出。“我们要让世人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那段历史。”
2011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对“青苹果”的勉励,让唐五一激动不已,“青苹果数据有很深的文化意义,是一个有远大前途的产业、事业,应该给予大力支持。要进一步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收集数据、整理文献,夯实文化工程基础。”
他反复咀嚼习总书记的讲话,断定数字化产业至少还有20年的发展机遇期,未来的中国一定是“数据中国”。这样的判断,一如他23年前坚定地认为,互联网和数字化终将彻底改变人民的生活。
他现在做的就是将产业和事业有机平衡起来,通俗的理解就是,公司既要发展挣钱,又要用挣来的钱去反哺一些不挣钱却极具社会意义的项目。这就是“青苹果”红了的基因密码。
“青苹果”红了!唐五一还坐着一辆20余万的座驾,却豪掷数百万元为公司员工购置了3台豪华大巴,接送员工上下班。不仅如此,还在即将竣工的青苹果数据城住宅用房中,拿出100多套房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
青苹果的职员大多是80、90后。在唐五一的眼里,“他们就是青苹果,青苹果就是他们。”